冉仁均
巴南區歷史悠久,素有“800年重慶,3000年巴縣”之說,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里,其中農村占90%,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被譽為“迷你版重慶”。近年來,巴南區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數字中國”“人才強國”等重要論述,堅持黨建引領,在數字重慶建設“1361”整體構架下,集全區之力、聚八方之智,統籌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和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等建設,數字鄉村試點終期評估成績居全國第八,今年9月在全國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會交流發言。
一、以“數字變革”為引領,營造鄉村人才成長新生態
堅持以數字化變革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數字鄉村體系化發展格局,形成鄉村人才成長的良好數字生態。一是構建農業數字“大腦”。發布全國首個服務農業全產業鏈的“耘間·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通過構建“1+4+N”模塊體系(1即打造關鍵核心“耘底座”,實現登錄統一、數據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線上線下服務統一;4即打造生產、營銷、服務、監管4大數字化生產場景;N即圍繞三農領域改革、需求、場景開發N個數字化應用),利用產業互聯網數字引擎柔性配置能力,智能化快速組合,形成適配性強、性價比高的數字化集群解決方案,精準匹配不同農業產業鏈個性化需求。已聚合10余家國內領先服務商,提供100余項智慧農業服務。二是數字賦能鄉村產業。建成全市首個農業數字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糧油、生豬等7個智慧農業場景,上線“耘農事”等4個應用,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5萬余畝,實現集采集配1.1萬噸共4200余萬元。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覆蓋率達100%,實現24小時“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巴食薈等一批農產品“微信電商”“社交電商”上線運行,累計培育“花椒妹”等本土網紅電商人才600余人,前三季度全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6.49億元,增幅20%以上。打造數字農文旅應用場景,創建云林天鄉等4個市級智慧旅游鄉村示范點,帶動鄉村旅游營收42.37億元。三是數字添彩農民生活。“互聯網+政務”讓群眾少跑腿,全區行政許可全程網辦率100%。“互聯網+綜治”讓群眾更安全,在全市率先建成三級綜治中心337個,實施“雪亮工程”進院壩,建成聯網鏡頭1.57萬路,有效消除農村視頻監控盲區。搭建“巴小智”數字平臺,探索聯網、聯巡、聯調、聯育“四聯共治”模式入選全國優秀案例。“互聯網+教育”“優質資源班班通”全覆蓋,創建教育部網絡學習空間優秀學校3所;“互聯網+醫療”市級“智慧醫院”開診,遠程影像診斷和遠程會診惠及鎮街,患者排隊時間減少70%。
二、以“廣袤土地”為舞臺,書寫鄉村人才引育新篇章
深入實施“黨建引領·百村振興”,探索“四聯共建”模式,推動區內外 500 余家單位與 192 個行政村聯建共建,實施共建項目530 個,吸引大批人才在廣袤農村擔當作為。一是借智聚力引才有“效”。創新推進“智庫咨詢、頭雁引領、雁群助力、歸雁招引”形成“雁陣效應”。巴南區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建“三融”研究中心,打造農業農村數字發展的高端“智庫”。從村(社區)干部、本土人才中定向招聘14人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大力實施“未來企業家培養青鋒計劃”,發放貸款3466萬元支持農民自主創業。調整輪換12個重點村駐村隊員,全覆蓋選派鄉村振興工作指導員,選派科技特派員50人奔赴田間地頭指導服務。二是搭建平臺育才有“招”。創新實施“梯度化”培養模式,建設以鄉村振興“頭雁”人才為引領、農村致富帶頭人和新型職業農民為核心、高素質農民為基礎的農村人才隊伍,助推產業興、農民富。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等“實用人才”4500余人。建成市級“巴渝工匠”鄉村驛站1個,打造“渝能人”“巴渝廚匠”“有鄰家政”勞務品牌,培育一批“鄉村工匠”。建設農業專家大院2個、科技小院1個和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教學實踐基地,以及道農高科“雙高”農業雙創孵化園,著力培育基層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鄉村職業經理人(鄉村CEO)”。三是創新載體用才有“道”。完善“人才+項目+產業”產才融合體系,有效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助推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2個項目成功入選第四批市專家服務團“基層出題”項目。組織區級電商、建筑等專技人才到基層服務186人次,指導“新農人”學員開展“青耘重慶”助農網絡直播助力農產品銷售。推動科技下鄉興農業,完成《特色接龍蜜柚質量安全保障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組建“巴姐”巾幗科技助農服務團到魚洞街道百勝村烏皮櫻桃基地開展技術指導。重慶英才技術技能領軍人才張璐,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鄭孝前等一批鄉村人才,逐漸成為巴南區現代農業的領軍人。
三、以“優服強?!睘樽ナ郑_創鄉村人才建功新天地
堅持在優化服務保障上下功夫,營造適宜人才發展良好氛圍,激發人才創造性張力和干事創業熱情。一是完善體系“優服務”。依托重慶數字經濟人才市場巴南市場、數字農業電商直播產業園區域分中心、巴南數字經濟HR俱樂部等,著力構建全鏈條、全周期、全面化的農業和數字化服務體系,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優化58個“三級”人才服務平臺“保姆”服務,做細做優69項高層次人才服務,累計為鄉村人才提供醫療保障、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服務事項56人次。二是出臺政策“扶上馬”。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人才根據考核發放政府補助和津貼獎勵,對認定后的高素質農民實施社保扶持,對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入選區“十佳高素質農民”給予產業發展項目資金扶持。將高素質農民和農村致富帶頭人納入巴南興農擔?!爸r貸”貼息、利率優惠范圍。向農村自主創業農民等鄉村振興創業主體發放貸款582筆、1.4億元。三是指導幫扶“送一程”。實施“師徒幫帶行動”,對任職不滿1年、“雙帶”能力不強的村干部和在村掛職本土人才,全覆蓋落實鎮街黨政班子成員、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或農村致富帶頭人“一對一”“一對多”聯系幫帶,優選436名導師與512名幫帶對象結對。建立60余人的創業導師隊伍,舉辦創業沙龍、講座等創業指導服務活動60場次,服務創業者2600余人次。
人才是支撐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資源,數字化正在成為激活鄉村發展的新引擎。面對新時代新要求,讓我們積極擁抱數字化革命,不斷探索發展路徑,“以人才為基石、以數字為翅膀”,為鄉村發展持續注入強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