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群
潼南位于重慶西北部,因地處古潼川府之南而得名,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人口103萬。潼南是戰略要地。處于成渝腹心,40分鐘到達重慶、1個多小時到達成都,聯動雙核、輻射周邊,正奮力打造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增長極、產城景融合發展橋頭堡。潼南是人文高地。誕生了革命烈士楊闇公等時代偉人,孕育了道教至尊陳摶、明代重臣呂大器、“第一廉吏”張鵬翮等歷史文化名人,“人生如馬掌鐵、磨滅方休”的革命風范薪火相傳。潼南是生態寶地。涪瓊兩江橫貫全境,擁有100萬畝蔬菜、32萬畝檸檬、30萬畝油菜,沿江綿延平壩構筑起“世界寬谷”,空氣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30天左右。潼南是旅游勝地。擁有雙江古鎮、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中國最美花海陳摶故里等4A級景區,正著力打造“田園城市·郊游潼南”新地標。潼南是產業旺地。千億級國家高新區初具規模,汽車再制造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三大支柱產業持續壯大,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三大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太空農業、智能農機裝備、元宇宙等新星產業加快成長。潼南是投資福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地區中部崛起、西部陸海新通道、渝西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潼南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要素資源加快集聚、多重利好疊加釋放,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誰來種地這個問題,說到底,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愿不愿意種地、會不會種地、什么人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近年來,潼南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從應變新形勢、塑造新農人、加快新發展出發,著力推動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我們迭代升級辦學模式。以農民為主角,實行“一點兩線、全程分段、實訓服務”方式,創新“參與式、互動式、啟發式”培訓模式,貼近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貼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貼近農民生產需要、貼近農時季節生產,著力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從任務型向服務型轉變。我們變革重塑教學方式。推行“陣地共享+師資選用+教材定制”教學體系,著力構建“線上輸出理論、線下傳授技術、基地開展實操、孵化釋放效果”多位一體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我們推出“惠民有感”行動突出實效。近年來,累計開辦各類培訓班800余期,培訓4.5萬余人,培育高素質農民1.06萬名,申報發明專利100余項,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區,新農人朱席武、歐敏獲評“全國勞動模范”,楊華榮獲全國20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黃銳、陳偉榮膺“全國農業技術能手”,滕文強等3人入選重慶英才。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著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民素質不適應、新思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不夠快等挑戰和問題。一是數字化思維不足。數字科技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社交媒體不善用、智能機械不會用,運用數字化思維、數字化工具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亟需提升。二是融合化程度不高。現代農業“接二連三”、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已成大趨勢。但部分農民守舊觀念重,對于新時代新商機把握不準,農業合作社參與度不高、農家樂開辦缺經驗缺門路,產業發展形式單一、抗風險弱。三是市場化意識不強。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著其他任何非農產業不可比擬的自然風險、紛繁復雜的市場風險等。如潼南2023年“7·28”百年一遇特大洪災中,農業受損9.49萬畝,經濟損失3.28億元,由于市場意識、風險意識缺乏,只有少數農戶購買農作物保險,定損理賠僅360萬元,導致更多受災風險由農戶自行承擔。
數字時代的到來,對現代農業而言,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尤其對新時代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地方政府,我們有以下四點初步思考,供大家參考。
第一,突出政治引領,培育懂政策、善作為的新時代新農民。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持續提高農民凝聚力向心力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首位任務。一要增強思想認同。全方位、立體式、系統性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講述學思踐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生動故事,引導廣大農民感受人民領袖“知之深、愛之切”的三農情懷和黨中央重農強農、為農興農的鮮明導向,引領新時代新農民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二要激發內生動力。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體。必須堅持以農民為中心,服務于農民全面發展,教育引導農民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以維護糧食安全為擔當,多種糧、種好糧,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貢獻寫在田野間。三要推動政策普及。遵循農民學習和生產生活規律,通過鄉間廣播、網絡視頻等農民喜聞樂見、好學易會方式,宣講好黨的“三農”政策,普及好農業發展知識,將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傳到農民耳朵里、送到群眾心坎上,讓廣大農民明大勢、識大局、知大任,自覺投身農業強國建設。
第二,突出產業發展,培育懂經營、善管理的新時代新農民。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培養新時代農民產業發展能力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修課。一要抓實線上培訓。用好線上直播、網絡視頻等工具,打造農廣新天地、云上智農、農廣鄉音等新媒體矩陣,發布規模種養技術、用地政策、金融保險等產業發展知識,分層分類分模塊為農民提供技能培訓、創業咨詢等各項服務。二要做精實地指導。積極對接各類農科院、研究院、農業高校等科研院所,爭取科研技能人才智力支持,選聘農技專家學者,成立科技特派團、產業指導組,到鄉村實地為農民解決問題、傳授經驗、指導生產。比如,潼南率先從農科院專家、龍頭企業負責人、高校教授中聘任32名“產業村支書(主任)”,進村入戶開展精準指導,有力帶動“一鎮一園”、集體經濟等快速發展。三要強化“頭雁”帶動。實施“頭雁提質”“人才興鄉”等工程,培育“最美領頭雁”,選派鄉村致富能手,引入職業經理人團隊,“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向農民傳授經營管理經驗,帶動農民創業增收致富,著力提升鄉村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第三,突出數字賦能,培育懂科技、善創新的新時代新農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數字賦能必將為現代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一要搭建交流平臺。利用信息技術,為農民搭建交流溝通、信息共享平臺。例如,我們迭代升級“141”基層智治體系,深入實施黨建統領“雙網共治”,進一步吸納村民、專家、黨員、干部進圈入群、進網入格,做優“潼心共治”網格服務,切實發揮線上政策發布、問計問策、矛盾化解等作用。二要豐富應用場景。找準“小切口”,凝聚“大智慧”,巧解“大難題”,服務“大民生”。例如,潼南區玉溪鎮創新組建“玉成七士”、推行“網格員日記”,按照居住地精準入格、常態盯格,聚焦宣傳引導、巡查走訪、應急處突等“七件事情”,第一時間響應農民訴求,第一時間送達暖心關懷,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要發展智慧農業。在科技賦能、聚智惠民上下功夫,通過“理論授課+課堂演練+實戰訓練”模式,普及推廣無人機施肥、機械化播種等技術,提高農民運用現代科技開展農業生產能力。
第四,突出改革求變,培育懂市場、善決策的新時代新農民。改革是引領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第一動力和關鍵變量。一要注重創新引領。精準指導有意愿、有能力的農民創新創業,大力發展小加工、小創意、小作坊、小旅游、小民宿“五小”產業,探索創新“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骨干,以農戶為基礎”的合作發展模式。比如,潼南區創新推出“我在潼南有塊地、有塊田、有棵樹、有頭豬、有壇酒”,發展各類共享田園220余家,推動1000余名農民成功創業,年吸引游客1000萬人次。二要注重城鄉融合。突破城鄉二元結構,關鍵是實現成效要素自由流動。潼南區高標準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實施分級分類多形式培訓,探索“五進城”機制,即“戶口進城”“居住進城”“教育進城”“養老進城”“雙創進城”。實施資本、技術、人才“三下鄉”,著力推動農民市民化、專業化。三要注重抱團發展。積極向農民宣傳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發展農業合作社等政策,鼓勵農民轉變思維、轉變角色,由農民變股民,將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增加收入來源、提高生活水平、帶動鄉村發展。例如,潼南區雙江鎮整合21個村(社區)資金成立聯耕公司,動員7733戶村民參與集體經濟,培育263名產業工人,建立“442”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村集體抱團發展,2022年村均收益超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