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東輝
非常榮幸在“數字科技賦能、助力農村普惠金融”分論壇與大家分享近年來農業農村部一項創新成果——“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自2021年5月啟動以來,即得到農業主體、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的認可與支持。三年來,央視曾專題報道、三次獲得部領導肯定性批示、連續兩年作為創新項目獲得農業農村部績效考評一等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信貸直通車”從無到有、砥礪奮進,穩步邁上一個又一個臺階,第一年授信過百億、第二年突破千億,年底前即將實現3000億體量,已成為政府部門落實金融支農政策、金融機構打通農村服務渠道、主體高效獲取貸款的數字平臺載體。
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依托涉農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大數據賦能,構筑多方合作紐帶,助力涉農普惠金融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創新服務,打造數字服務金融支農平臺
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是常年困擾中小微農業主體的瓶頸問題,其主要難點就在于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為破解這一難題,2021年農業農村部推出“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農村金融服務平臺,通過機制創新、信息共享、數據增信、農擔分險,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務。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與實踐,“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平臺形成了“經營主體直報需求、農擔公司提供擔保、銀行信貸支持”的數字化服務模式。具體來說,就是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填報相關信息,提出信貸資金需求申請。信貸申請和有關信息匯集到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直達金融機構,從而成為農業經營主體打通直連金融機構的有效渠道。
在項目啟動及常態化發展兩個階段,農業農村部統籌規劃,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全國農擔體系,國有六大行等金融機構積極作為,從整合政府、金融機構要素資源,匯聚涉農數據入手,利用信息技術搭建“橋梁”通道,構筑金融支農合作紐帶,搭建普惠金融支農服務平臺。
(一)整合涉農數據,打造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庫。在信貸直通車活動伊始至常態化發展階段,涉農數據整合一直是平臺建設的核心工作。2021年,我們先后與部內外多個涉農信息庫對接,匯聚整合涉農數據2.48億條;2022年起,陸續更新入庫耕地地力補貼、三批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水稻補貼、農機安全補貼及各類產業白名單等數據逾5億條,覆蓋全國2.2億農戶;2023年以來,在推廣地方版建設的同時,努力融合涉農數據資源,部分地區已實現雙向共享農業貼息、財政投入、農業擔保多類指標數據。
(二)有效利用大數據,創設標準化平臺服務。信貸直通車首創由政府背書搭建平臺,為實現農村金融資源“點對點”直達、金融機構與農業主體“面對面”對接提供了便捷的申貸渠道,以線上觸達模式為基礎,創設信貸申請與信息核驗兩項標準化平臺服務。即通過收集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高素質農民、種養大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企業(含國有農場)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金融服務需求,為申貸主體提供信貸申請服務。通過直連農業農村部家庭農場名錄系統、高素質農民系統,對農業經營主體身份真實性、用途合規性以及資金額度與生產規模適配性進行自動校驗,為金融機構提供信息核驗服務。與此同時,還連接中國銀保信公司農業保險數據,共享涉農政務數據,開展信用評價,實現數據增信。“信貸直通車”平臺現已與國有6大行、25家省級農擔公司完成直連,為農行、工行、交行、郵儲4家機構提供了核驗服務。
(三)引入科技力量,拓展專屬服務版本。信貸直通車通過API、界面植入等多種直連方式,實時交互業務數據,以“共享共用、可用不可見”的方式,實現融資申請、資信審查、融資對接、貸后管理全流程線上化,將“政銀擔”合作模式數字化、線上化,高效服務農業經營主體,現已建成多個地方版、機構版、行業版專屬服務版本。截至目前,福建、湖北、安徽、四川、河北、浙江等6省地方版建成使用;農擔、銀行等12個金融機構版全面開展融合業務;高素質農民培育、頭雁等行業專版也已啟用,為支持行業領域重點群體提供了信貸服務保障。
二、提升質效,助力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直通車平臺借助大數據這座“橋梁”,探索解決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信用不足等問題,驅動涉農信貸投放從依賴抵押到注重信用轉變,為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打牢了“地基”,正逐步成為打開農村金融服務痛點和難點的一把“金鑰匙”。
截至2023年10月底,共有225.37萬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信貸直通車平臺提出申請,申請金額3745.45億元,累計實現授信125.44萬筆,授信金額2899.24億元;平均融資成本4.94%,年化利率4.40%、擔保費率0.54%。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初步構建農村金融服務平臺總體布局。信貸直通車研究探索了中小微農業主體、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農擔、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融資申請、工作推進、業務拓展等方面的需求特點,已基本形成了“一庫+兩服務+三專版”的總體布局,為各地依托信息系統建設推廣信貸支農工作、落實金融支農政策提供了思路。
(二)逐步成為金融支持三農重點領域的工作抓手。信貸直通車作為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建設的涉農信息服務平臺,與近年來金融體系加大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金融服務的發展目標不謀而合,已成為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國有大行落實信貸支持農業生產重點領域的強力抓手。信貸直通車開通以來,持續為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農業產業發展、休閑農業、倉儲保鮮、高素質農民培育等三農工作重點領域提供金融信貸支持。2021年,為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業抗災救災,會同種植業管理司開展系列專項活動,為河南抗汛救災、臺風“煙花”災后農業復產等應急重點工作開辟信貸專屬綠色通道;2023年,積極聯合郵儲行、工行、農行推廣“種糧貸”“糧食種植貸”“糧農e貸”等專屬產品,加大對糧食種植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截至10月31日,信貸支持糧食生產專項活動已授信222.10億元,三年來累計為農業生產重點領域提供授信2254.07億元。
(三)成功錨定強化金融支農服務的突破口。在傳統模式下,農業主體融資通常由農信社、農商行、鄉鎮銀行等地方農村金融機構提供。信貸直通車為國有大型銀行與農業主體打通了溝通的渠道,通過釋放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示范主體白名單等涉農數據價值,在機構與主體間搭建了數據增信的橋梁,將金融活水引入農村、送到農民手里。
三、結合大數據時代需求,探索未來發展方向
信貸直通車是順應大數據潮流的時代產物,符合農村金融服務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三年來得到了農擔、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試點省份、有關單位通力協作、不斷磨合,以發展壯大金融支農服務平臺為目標,為直通車集思廣益、獻計獻策。在不斷總結與實踐中,我們深入分析了農村金融未來的發展前景,將從以下幾方面繼續開展創新探索。
一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打造滿足多方需求的渠道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上指出,要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10月11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也提出,未來五年要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改進授信審批和風險管理模型,提升小微企業、涉農主體等金融服務可得性和質量。信貸直通車作為落實農村金融工作的常態化抓手,將不斷強化與農擔、銀行以及征信機構的合作共推,發揮各類金融機構在業務渠道、征信資質、金融科技、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拓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在國家版基礎框架下,力爭達到地方版試點先行、機構版多頭并進、行業版有機補充的效果,實現多版本協同發展、共促建成全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的前景目標。
二是以信息協同為方向,加速建設金融支農服務觸達體系。在“一庫、兩服務、三版本”總體布局下,在大數據匯聚分析與金融科技雙重加持下,積極探索一體化、數字化、生態化的金融支農新型觸達體系。以深化信貸直通車地方版建設為切入口,將平臺觸角從試點省份向全國范圍延伸,逐步實現多渠道涉農數據在體量及質量上的顯著提升,配合與其他領域征信類公共數據與行業數據的流通融合,為金融機構開發專屬客群,定制涉農信貸產品服務、提供綜合型服務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
三是建立大品牌意識,著力傳導涉農普惠金融品牌優勢。根據部領導批示,宣傳推廣好信貸直通車政策是常態化開展直通車服務的重中之重。下一步,我們將以打造農村普惠金融優質品牌為目標,加大力度推進信貸直通車品牌建設,引導參與直通車服務的金融機構采用統一標識、使用統一宣傳語,建立“政府背書、優質服務”的大品牌意識,最大程度實現直通車品牌效應,使更多涉農中小主體能夠享受到大數據增信、金融支農政策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