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二麗,陳相均,張婭莉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數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雙師型”教師、職教改革的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一直是關注和探討的重點。截止到2023年1月,被知網收錄的“雙師型”教師相關的論文達6000余篇,大都是關于“雙師型”教師培養及隊伍建設,關于“雙師型”教師如何認定、標準是什么,這方面的論文少之又少,僅有50余篇,和茶文化結合的更甚。對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多是從教師個體的發展研究培養教師的方式、存在問題和對策,缺少政策標準層面的探討。
近期,教育部為推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助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師質量,發文對“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進行指導。文中明確專業課教師是“雙師型”教師的主要認定對象,其他教師依情況參照實施。再次強調,“德”是衡量教師素質的最高標準,要掌握符合教學對象成長規律的教學手段,具有相關技術技能。自2012年以來,職業院校開始加大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專業課教師當中的“雙師型”教師占比還較低。接下來結合著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1]談一談前期“雙師型”教師的認定、培養情況,以及職業院校在進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該如何改進的問題,并且立足地方,借助茶產業,推廣茶文化,聯合茶農茶商,在教學案例中融入茶葉Logo設計、茶葉包裝設計、茶葉宣傳圖片設計,并在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師培訓中應用,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和整體素質提升[2]。
一方面,職業院校受到文憑熱的影響,在教師招聘時追求學歷,而很少凸顯專業相關的工作經歷,在面試時多是以考查備課講課的水平為主,缺少對教師操作技能的考核;另一方面,受教師水平、授課場地等因素影響,職業院校的專業結構設置傾向于基礎性學科,教學方式上傾向于理論教學,實踐類的課程多形式化,對學生技能訓練效果有限。
職業院校對教師的培養,多以開展專家講座、參加省培國培等方式進行,針對性不強。另外,學校在政策上也是以職稱加分作為激勵和支持,并未積極的打開校企共培的通道,教師在繁雜的教學任務下很難進行專業實踐,造成教師忽視自身職業能力的提升,而追求對證書的獲取。校外技能人才的引入也表現為短暫的、形式的,并沒有和企業形成長期正規的合作,缺少校外高水平兼職教師。
1.2.1 數量攀升,質量薄弱。“雙師型”教師比例代表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在提質培優等教師培訓的要求下,近幾年河南省的“雙師型”教師培訓開展迅速,教師在培訓期間拿到結業證、技能證,并達到中級職稱,就可以認定具備雙師水平,現如今雙師比例攀升,但是有的職業院校專任教師中的“雙師型”教師比例仍未達到一半,同時,由于部分院校對雙師數量的追求,只關注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提交的材料和實踐時間,而不注重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也并沒有對教師進行技能考核,同時沒有持續的關注教師操作技能提升的方案。實際上,“雙師型”教師隊伍中實踐能力依然很弱。
1.2.2 標準不一,流于形式。在國家未發布“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之前,不同單位給出的是不同的認定標準,導致在實際認定過程中依據混亂,教師認識不清,認定過程受阻,并且專業實踐的認定多是通過參加培訓拿到結業證書結合職稱等級進行相應的“雙師型”教師認定。在“雙師型”教師的認定中,證書作為顯性內容比較好考核、能力指標則作為隱性內容不易考核。重視證書等顯性評價指標,忽視能力等隱性指標的評價內容,容易造成雙師型教師評價流于形式[3]。
1.2.3 政策導向偏移。很多職業院校出臺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指出會在年度考核、職稱評聘等方面對其進行傾斜,對技能要求不夠,使得教師評以評職稱等為目的,形成不良的導向,對教師隊伍建設沒有起到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各地各校應當給出支持舉措并落實到位。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之前“足不出戶”的地方特產得以在直播間、視頻號、公眾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宣傳售賣。信陽有各式各樣的特產,其中信陽毛尖茶、紅茶備受關注。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數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擁有平面設計師資,開展有平面設計課程。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服務地方經濟,教師在課堂中引入地方特產作為設計內容,節假日學生在外出游玩時感受當地的人文情懷,感受毛尖茶、紅茶等特產的生長環境、采摘過程、制作程序,應用所學的設計知識,融入茶元素來設計茶產品的標識、茶葉包裝、茶葉宣傳版面,甚至制作宣傳視頻。聯系當地特產農戶,按照需求進行設計修改,投入使用。在此過程中,使得學生技能得到鍛煉、教師授課素材接近生活、農戶產品盡顯優勢。具體在Photoshop的商業案例課堂中的做法是,毛尖茶、紅茶作為設計素材,以毛尖茶、紅茶的歷史、茶樹的生長環境、茶的種類、茶的口感、成品茶的形態等多方面來傳遞茶的韻味。在課堂中以視頻解說帶學生領略茶文化,根據授課計劃給學生留下作業,一方面讓學生有時間去親自感受毛尖茶、紅茶的茶形茶色,一方面給學生時間不斷的去思考去應用知識來設計茶葉周邊產品。結合授課知識點,在講解Logo設計的時候設計茶的Logo,講解包裝設計的時候設計茶的包裝,再到茶葉宣傳圖片等等,在班級、在學院開展創意比拼,將毛尖茶、紅茶的設計提供給茶商,溝通修改應用。
基于自身辦學優勢,順勢申報承辦平面設計方向的“雙師型”教師培訓,將省內擔任平面設計課程的中等職業院校教師集中起來相互交流,和專家名師交流授課方法、學習理論知識。通過企業設計師的加入,啟發教師設計自己學校的招生宣傳手冊封面、宣傳單,設計個人專屬名片,為家鄉特產設計包裝,在應用中得到鍛煉,在鍛煉中互相成就。將設計茶葉包裝的案例引進培訓班,帶著教師游茶園,到茶城品嘗茶品,觀察陳列的茶品、茶包裝,開展特色化的設計培訓。
結合當地特色的茶葉包裝設計,將帶領教師們從對接客戶、溝通需求、確定目標開始,確定茶葉包裝設計的風格、包裝使用的材料等,教師們從風格、色彩等多方面多元素設計茶葉包裝,設計稿要進行最終的包裝測試,便于和客戶進行溝通優化。
在設計產品之前,應該了解信陽毛尖茶的背景故事、產品特性,為茶葉包裝提供設計主題。比如:“豫毛峰”、“中國綠茶之王”、“豫南明珠”、“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處于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基于歷史背景、地理位置設計包裝文字內容。
對于平面部分的圖案設計,常用的方式是選擇和茶葉有關的葉子形狀、茶杯形狀、采茶場景、制茶工藝等圖形作為茶葉包裝的圖案,這樣做在視覺上顯得直觀、生動。再使用平面的點線面、幾何圖形對圖案進行設計處理,增強層次,突出畫面。
依據與客戶需求的溝通,簡單在草稿紙上畫出草圖,進一步與客戶溝通,定下包裝內容。使用平面設計工具,設計出包裝圖。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1)新建制作包裝刀版圖:包裝產品內尺寸比實際要包裝的產品稍大幾毫米,按比例縮小成平面圖,使用CorelDRAW等工具繪制基本形狀和各個部分的刀版圖;
(2)根據前期與客戶的需求溝通、草圖設計以及包裝盒的結構,添加遮蓋物、拉線等元素;
(3)與客戶再次溝通包裝樣式,調整和審核刀版圖,使其與實際的需求保持一致。
茶葉包裝的印刷與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們不僅能保護茶葉的質量和新鮮度,還能傳達品牌形象和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茶葉包裝主要使用印刷技術來展示品牌標志、產品信息和吸引人的設計。然而設計圖和印刷成品在色彩、紋理等方面存在出入,可能導致設計圖中的某些顏色可能無法完全準確地在印刷中再現;設計圖中的材料和紋理效果可能無法完全在印刷中再現。因此,設計師和印刷商通常需要進行溝通和合作,以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確保最終印刷品與設計圖盡可能接近。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特色,也是高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應是可持續發展的,階梯遞進式的培養教師。
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構成復雜,因此“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應根據教師組成,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標準,實施分級分類管理,促進教師個性化能力發展[4]。比如標準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專任教師、兼職教師,講師、副教授等都要結合工作實際有不同的標準要求。學校可以給出試行標準,邊執行邊調研,邊修改邊提升,使得標準有要求且行之有效,真正做到為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好標準。
結合地方企業建立校企雙向技能人才庫。將企業內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入庫,每周在固定時間的固定地點給學生授課,和學生交流。組織學校教師選擇自己所擅長的方向也錄入人才庫中,讓教師去應聘企業對應崗位,企業選擇合適的教師,進入企業參與對應工作。真正做到就地取“才”,校企互補。打破地域限制,讓人才真正服務于地方經濟,讓教師真正從事擅長領域,理論結合實踐去教授學生。我校積極搭建平臺,就地拓展技能,比如:借助信陽毛尖茶、信陽紅茶,組織發揮平面設計、新媒體專業學生的特長,為茶區設計宣傳版面,讓更多的人到千年茶都的信陽茶山旅游。為茶農、茶商設計茶葉包裝,助力特產銷售。發揮軟件開發專業學生的特長,幫助搭建優化茶葉售賣平臺。
一是培訓基地的主管部門,提前做好問卷調查,收集數據進行分析統計,了解教師們的參訓需求,再進行基地選拔、方案制定。二是授課師資除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等方面,要求邀請行業企業技能高手開展實踐操作性的課程。三是融入團隊合作、教學技巧等有趣的互動課堂,幫助參訓教師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四是企業實踐環節,應對參訓教師進行因材施教,實踐項目應是迭代式的。
讓教學名師和高技能人才、專家等帶頭積極申報高等職業學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職業院校“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等,制定詳細的團隊建設任務,以老帶新讓桃李更芬芳,推動教師隊伍的質量提升。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一起提升理論知識、提高技能水平,帶領團隊老師外出學習,參加企業實踐、“1+X”證書師資培訓,考取行業技能等級證書。申報高水平項目、發表高質量論文,以教學為基礎,以科研為提升,形成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老中青傳幫帶機制健全、政治素質過硬、專業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團結協作的優秀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認定雖然面對不同的認定對象,但是評價內容涉及的方面大致相同。師德師風方面引入學生、教師等對其進行評價,教學能力教學效果除了參加教學比賽還可以引入名師、教師、學生等對其進行評價,科研水平通過科研成果情況來進行評價,實踐能力引入企業工程師等對其進行操作水平的評價,不同的認定對象,不同的評價內容占比不同,多維評價綜合起來進行認定。
社會進步,科技賦能,行業企業進入迅速發展的階段,職業教育也面臨改革轉型,想要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教師是關鍵,然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將是職業院校師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依然要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教育部已經給出“雙師型”教師認定的基本標準,在政策引導下,各地各校及行政部門結合實際問題,給出解決辦法,積極搭建平臺,推進標準有效實施。尤其是克服地域、場所的局限,善于挖掘當地的資源,就像文中提到的,茶藝的發揚、茶包裝設計、茶山旅游,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和地方經濟結合起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行業企業資源積累更新,高級帶中級,技能帶教學,層層遞進,實現從點到面、從個體到整體的素質提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