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婧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天津 300350)
茶文化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流傳歷史,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有關茶的記載,茶作為藥用、祭祀、養生的重要原材料,在中華大地上廣受推崇和喜愛。至唐朝國力強盛、貿易發達,飲茶開始成為一種精神旨趣和社會風尚,中國第一部茶書《茶經》也正式問世。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外交流和貿易,對茶文化的傳播和推廣給予了更多關注,如何優化茶文化英語翻譯策略、增進中西方茶文化交流,成為了諸多翻譯學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
應用語言學最初誕生于19世紀70年代,旨在區分應用語言學、理論語言學范疇,使應用語言更多地被引入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進程中來。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應用語言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成熟,對于翻譯的基本立場也更加明確,下面對該種立場特征進行簡要概述。
與理論語言學不同,應用語言學在翻譯中的立場更傾向于實踐應用,因而也會更多地關注專門化用途,對于“語言發展共性”,以及“語言抽象原理”等內容關注較少。因此基于應用語言學組織翻譯工作時,需要提前明確翻譯工作的具體目的,準確定位翻譯最終要達到何種層次,是簡單的信息交換,還是深入的文化交流和藝術傳播,將實踐目的作為翻譯的基本導向,將專門用途作為翻譯的根本依據,不斷豐富自身對于專業領域知識的了解和涉獵,體現翻譯工作的專門用途及功能。放置到茶文化英語翻譯過程中,就是要同時兼顧到信息交換和文化交流兩個目標點,靈活運用直譯法、注釋法準確傳遞茶葉名稱、性狀、制作過程等信息,又要借助意譯、增譯等方式,詳細解讀茶文化背后反映的風土人情、價值觀念[1],要將傳承與創新融合起來,促進茶文化的發揚和推廣。
“應用語言”產生于實際應用情境之中,專門服務于各類語言情境,比如職業交際、商務往來、學術交談等,因此應用語言學中,也對語言具體應用場景給予了更多關注,要求翻譯時要盡可能符合當前的交際場景,不能出現割裂化、脫離化誤區。對于茶文化英語翻譯場景來說,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增進跨文化理解、推動跨文化傳播,所以翻譯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還原茶文化全貌,在準確傳遞基本信息的同時,側重追求生活化、本土化表述,站在西方文化、思維邏輯的立場上考慮茶文化介紹和引進問題,讓讀者更為準確地了解信息。考慮到茶文化中對于典故、禮儀等內容的涉獵不在少數,因此翻譯時還要多多采用互文、歸化等策略,切不可使用逐字逐句翻譯的策略,過度拘泥于單個字符的翻譯細節,而是要重點突出語句背后的核心意義,必要時增加注釋或者案例,輔助完成茶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內化,讓翻譯更好地服務于茶文化傳播場景。
應用語言學創設之初充分吸收了有關“符號交際理論”的相關知識內容,從實用主義視角出發,將翻譯的過程具象化為符號轉換過程,認為翻譯實際上就是將語言符號轉化為讀者可認知的內容。這一過程包含三個不同方面,其一是淺層轉換,即“語內翻譯”,指在兩種不同語言符號間建立聯系,促成符號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二是“語際翻譯”,指譯者在充分理解既有語言內容的基礎上,利用另一種符號解釋內容的過程;其三是深層次轉換,即“文化內涵翻譯[2]”,更多地聚焦于符號背后內容,強調從文化價值、內涵底蘊層面入手展開翻譯,以確保讀者能夠更加準確、全面、深入地了解原文主旨理念。其中文化內涵翻譯對譯者知識儲備要求較高,需要在轉達字面意思的同時,兼顧到價值觀念、歷史文化,因而使用難度也相對更大,茶文化英語翻譯過程中應用的正是該種方法。
翻譯作為語言符號轉換、溝通的重要工具手段,在跨國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翻譯是否符合當前交際場景,是否能準確反映表述者觀點,會直接影響到溝通有效性。當前以茶文化為載體、紐帶的跨國交流愈發頻繁,與之相關的茶葉貿易市場也進一步被拓寬,只有積極發揮翻譯作用,強化跨國交流與溝通,才能為茶葉貿易的推進提供支撐。應用語言學恰好具備該種功能,它強調專門用途、強調應用場景,因此對翻譯的實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翻譯要準確傳遞茶文化信息,更要求翻譯生動、直觀,能夠靈活運用歸化、互文等策略,激發讀者或聽者的興趣,使其更加主動地了解茶文化、愛上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唐代茶文化興盛,專門論述茶文化的書籍《茶經》問世;到宋代時期,又出現了“龍團鳳餅,名冠天下”的論述,至明清時期茶類更加豐富,《茶譜》《茶解》《茶疏》等專門性著作不斷涌現出來。茶在中國不僅是一種廣受歡迎的飲品,更是儒家文化內化、發展的產物,其中的“清、敬、和、美”理念與儒家以和為貴思想存在交叉重疊,茶文化翻譯過程中,既要明確知識性內容,也要將該種思想傳遞、發揚出去。基于應用語言學翻譯茶文化正是出于該種考量,它將翻譯看做是符號交際行為,認為深層次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對符號表層意義進行轉化和傳達,更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有助于茶文化特色的傳播和弘揚。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豐富,翻譯環節如何體現該種特色底蘊,如何傳遞深層價值觀念,是每位翻譯者應當關注的焦點問題。從當前的茶文化翻譯實踐中看,很多譯者對于該類問題的思考是相對不足的,英語翻譯時內容空泛、過于表面,英語用詞過于生硬刻板,很容易削弱讀者的了解興趣,增加跨文化交流失敗風險。基于應用語言學翻譯茶文化,可以較好地規避該種誤區,應用語言學強調實踐導向,將文化傳播擺在目標性位置,對具體的翻譯策略提出了生活化、實用化要求,主張采用多種翻譯手段的應用為讀者提供知識預設,消除文化背景儲備不足帶來的障礙,同時采用移覺等修飾手法,對茶文化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更有助于增進跨文化認同,推進跨文化交流。
應用語言學強調具體應用場景、強調實踐導向及專門用途,因而在茶文化英語翻譯中更加適用,但這種特性也對翻譯者自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較高要求,譯者不僅要具備專業翻譯素養,更要對我國茶文化歷史淵源、內涵底蘊、制茶品茶方法等有所了解,以此來支撐專門化的茶文化英語翻譯,確保翻譯準確性與可靠性。基于此,在茶文化英語翻譯正式開始前,翻譯者務必要做好準備,對茶文化資料、文獻等進行廣泛搜集,使翻譯內容與實際情況更加貼合。現代互聯網科技飛速發展,信息交互共享速率明顯提升,翻譯者也可以借助強大的計算機網絡擴寬視野、強化儲備,對茶葉品類、產地,以及茶葉品鑒、茶葉禮儀、茶葉典故等進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為后續互文翻譯、直譯意譯的開展奠定基礎。以“大方茶”“麻姑茶”為例,譯制前就應當完成相關資料的收集,并對應完成故事注釋或講解,其中大方茶可譯為“Dafang Tea(Dafang is said to be a Buddhist who first plant tea in Old-Bamboo Ridge)”,麻姑茶則可以增加注釋“Magu,a fairy in East Han Dynasty,good at brewing tea with immortal spring water”等[3],從而豐富翻譯的文化底蘊。在查找文獻資料的過程中,還可以收集一些與茶文化相關的優秀翻譯作品、翻譯成果,對其中提到的重點信息進行歸納分析,為后續的翻譯工作做鋪墊。同時還需要廣泛閱讀西方有關茶文化的相關書籍,對茶文化受眾進行大致的了解和調查,保證茶文化翻譯適配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論主要探討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之間的關系,強調語言文字信息作為文化產物時,與其他語篇必然是存在關系的,可以在不同時空前提下,交叉組成龐大的網絡系統。部分應用語言學者進一步深化互文性理論,將之劃分為水平(Horizontal)互文性和垂直(Vertical)互文性,前者主要針對不同語篇展開討論,強調單段話語與其他話語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通常以對話形式呈現。后者主要針對同一個語篇進行論述,主要指與語篇內容相關的語境。互文性理論的出現對原有翻譯理論產生了較大沖擊,基于互文理論展開翻譯工作時,需要將譯者、讀者放在平等對話的關系中,翻譯不再是單純翻版、復制,而是需要出于某種目的進行補充、替換、甚至是增刪,這種做法可能是為了方便理解,也可能是為了拓寬視野。從茶文化英語翻譯視角看,由于中西方讀者所處的歷史、文化、時代背景不同,因此其經驗視野也是存在差異的,若直接將茶典故、茶禮儀等信息直接翻譯成目的語,讀者將會由于缺乏原語文化背景而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產生歪曲理解的狀況。所以翻譯環節,需要秉持互文性原則,根據文本內容情況增添必要的預設信息,滿足讀者認知理解要求,保證文化傳遞和信息交換的順利進行。在這個過程中,譯者會經過三個不同的工作階段,分別是作為讀者的譯者、作為解釋者的譯者,和作為作者的譯者,對應著信息的提取、淺層輸出和深層輸出,是一個創造和再創造的過程。
翻譯規范是翻譯實踐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依據,在翻譯規范的要求下,翻譯者不僅需要關注內容生動性、貼切性,還需要關注語法規則的運用,要按照目標語言的邏輯思維、認知規律等進行語言架構組織,從而確保翻譯內容正確性。注意翻譯過程中要慎重處理直譯、音譯、意譯等翻譯方法之間的關系,通過幾種策略的靈活搭配準確展示我國茶文化全貌,體現中華文化底蘊和生活價值觀。其中與茶葉性狀、形色、產地等相關的語句內容,可以優先采用“直譯+注釋”的方式進行解讀,從而最大限度的傳遞原文意思,讓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原作者的表述風格和意圖,幫助讀者獲得更多與茶文化相關的知識性信息。同時,我國部分茶葉在起名的過程中,還會有機融入采摘時節、香氣、產地等信息,將這些內容直譯出來,可以更好地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其更好地接觸和體會中國特色茶文化魅力。比如“祁門紅茶”原產自安徽省祁門一帶,采摘來的茶葉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等工序后,芽葉會呈現出紫銅紅色。翻譯時將“祁門紅茶”的名稱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輔以相關的注釋信息,可以幫助讀者更快地接收相關信息。對于茶文化中提到的人名、地名信息,翻譯時則更傾向于采用“音譯+注釋”的方式,可以幫助接收者及時補充相關的地理、文化知識,引導其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還有部分茶文化介紹資料中,會涉及到茶典故、茶禮儀等內容,此時則要適當運用意譯策略、互文策略、增譯策略等[4],從讀者或聽者的立場出發,借助西方文化邏輯對內容進行思考轉化,促進西方文化與東方茶文化的交融交互。
“歸化(Naturalizing)”概念最早出現在1995年《譯者的隱身》一書中,它與“異化(Alienating)”共同構成一對矛盾體,為翻譯理論的健全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歸化倡導翻譯過程中,要重點增強讀者對譯文的認同感,采用更加本土化的方式表達,讓讀者更快、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歸化”的實現有著極為扎實的理論根基,其倡導者認為文學作品中所用到的表達方式,會在本民族文化中找到投射點和相似點,用類似的事物來解釋剖析目標事物內涵,會更加便于接受和理解。異化則持相反觀點,主張應在原文基礎上進行翻譯,要最大限度保留原文語法、理念,從而提供給讀者更加原汁原味的閱讀體驗。在文學作品翻譯中,對“歸化”“異化”的應用均是十分常見的,二者并非單一的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依托、相互補充的矛盾關系。在茶文化英語翻譯過程中,完全可以將兩種策略有機融合起來,對于符合通用性認知規律的知識,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盡可能保留原文含義,使讀者更好地感知到茶文化的精神面貌。對于存在文化差異的內容,或者容易產生誤解的內容,則要秉持歸化理論原則,站在西方友人視角上重新梳理邏輯,使翻譯更加直觀易懂,或者更加內斂而不具侵略性。比如金壇雀舌茶翻譯為“Sparrow Tongue(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shape)”,通過注釋的增加消除認知誤區、增進信息認同,在后文的寫作過程中,還可以引入西方類似的,以形狀命名的飲品,充分發揮互文策略作用,消除跨文化交流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阻礙,促進茶文化的傳播和推廣。
茶文化作為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衍生及傳承過程多是建立在制茶、飲茶等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飲茶者在茶葉清雅怡人的香氣之中陶冶身心,在繁瑣的烹茶、制茶過程中感受生活的樂趣。“清、敬、和、美”成為了中華茶文化的基本精神,這與儒家學派有關仁義禮智信的主張不謀而合,也為茶文化的豐富、充實提供了素材和契機。基于應用語言學對茶文化進行英語翻譯時,需要充分挖掘該種價值精神,以增進文化交流和溝通,博得更多跨國友人的認同。所以,翻譯實踐過程中,還可以適當運用移覺策略進行信息闡釋或補充,給讀者營造出身臨其境之感。“移覺(Synesthesia)”理論本身有著較為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從人腦結構上看,前額葉部分各感官之間是存在聯系和交互通道的,由此產生的“跨感官(Cross-model Transfer)”假說也獲得了諸多學者的推崇。從英語實際表述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內容,比如“a sour look”指怒視,“soft light”則指柔和的光線,不同感官之間相互聯通,也就是上文中所說的“移覺”。茶文化翻譯時要重點通過移覺表述的應用,使讀者間接感受茶帶來的視覺、嗅覺享受,通過靜態化的文字為讀者營造出“清、敬、和、美[5]”的氛圍,讓讀者更深層次地了解到茶文化背后的文化底蘊,從而掌握茶文化、愛上茶文化。
綜上所述,現階段茶文化英語翻譯過程中,用語本土化不足、應用性不強的狀況還普遍存在著,給茶文化跨國交流傳播帶來了一定影響,實踐中務必要給予充分重視,積極引入應用語言學理論改進和優化翻譯策略。把握應用語言學強調專門應用場景、強調實踐的內在特征,提前做好有關茶文化專業的知識儲備,精準提煉翻譯難點,在互文理念、歸化策略、移覺策略等的支持下提高翻譯實效,為茶文化的傳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