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江溪幼兒園 王 璐
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多種途徑,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教師創設豐富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敢說、想說、愛說。我園借助幼兒自己的表達、表征,支持幼兒互評、互動、互促,從而有效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多次高效地參與語言游戲能豐富幼兒的表達熱情,同時同伴相互學習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為助力幼小銜接的學習做足準備。我園通過開展語言游戲活動、合作游戲活動以及搜集各類圖書資源等,幫助幼兒體驗各種情境的語言表達,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大班幼兒對于各項表征已有一定經驗,在各類生活場景中對字符的興趣逐漸提升。例如,在參加大班“名字的故事”語言游戲時,有的幼兒的名字是三個字的,有的是四個字的。這時候,幼兒紛紛敘說自己名字的寓意。教師首先引導幼兒向爸爸媽媽了解自己名字的相關來歷,同時引導幼兒用不同顏色的筆寫姓和名。一位“司馬××”小朋友的講述后,幼兒了解了復姓;一位名為“雨晨”的孩子講述后,幼兒了解了雨天早晨出生的來歷;另一位名位“云開”的孩子講述后,幼兒了解《水滸傳》中的一首插詩:“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在體驗名字卡片的語言游戲中,幼兒沉浸于輕松的氛圍,闡述名字的來歷,有的還融入肢體語言,這都是遵守語言發展的核心經驗,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的表現。
大班幼兒的語言發展需要在掌握前期經驗的基礎上,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在核心經驗體系中自主思考,提高自己的表達速度、語言流利度,從而提高自己語言表達能力。在合作設計語言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激發幼兒學會合作設計,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獲得友誼。例如,在大班幼兒參與“傳話游戲”時,教師引導幼兒先學會聽懂別人說話的內容,再將聽到的內容正確地傳達給別人,在傳話的過程中要保持聆聽。教師給幼兒佩戴“小耳朵”的標志,將幼兒分成四組每組六人,然后開始傳話游戲,直到最后一名幼兒正確無誤說出所傳話的內容。在幼兒參與的時候,教師引導幼兒辨析詞語的發音,注意不要說錯詞匯。游戲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學會調整自己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并在“玩”和“聽”中習得良好的聽說習慣,而不要三心二意,要有集體意識。
教師可以在幼小銜接階段帶領幼兒閱讀一些適合的繪本,這些繪本不僅可以用來觀看,還可以引導幼兒自我敘述,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核心經驗。例如,在閱讀繪本《小學我來了》的活動中,教師引導大班幼兒觀察圖畫——圖畫中笑笑老師和大辮子老師帶領大三班的孩子去參觀葵花小學。通過觀察繪本圖畫,幼兒基本熟悉了小學的學習生活環境。此外,教師還可以和幼兒一起討論,如“小貝殼后來學會了什么?”幼兒通過相互討論,知道了上小學要有小學生的樣子,小貝殼需要學會自己穿衣服吃飯和整理書包,還要學會自己整理文具。通過引導幼兒閱讀繪本,幼兒感悟到自己需要學會獨立,進而為幼小銜接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園通過創設語言交際游戲,從選擇到引導評價再到引導表達,一步步激活幼兒的語言關鍵經驗。
在幼兒的口語表達中,一般詞語的組合是由無數個詞匯匯集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對文學詞匯的掌握,要求必須充分感受并理解語韻效果,這對于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紅色經典繪本《小英雄雨來》的播報中,教師首先通過溝通和探討,讓幼兒深入理解這本繪本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同時引導幼兒進一步挖掘紅色經典中的獨特藝術魅力。
師:“在抗日戰爭時期,小雨來的生活狀態會怎樣呢?他身邊的人又是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請大家來播報。”
幼兒a:“小雨來還是個孩子,他的童年過得很開心。”
幼兒b:“小雨來的爸爸是一名地下工作者,他從不害怕敵人。”
《幼兒語言領域核心經驗》指出:“幼兒到大班后,自己的語言表達熱情增長,積累的詞匯變多,教師需要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讓幼兒能學會在參與語言游戲的時候,適當提升個性化表達能力。”播報中,幼兒懂得了自己要像小雨來一樣面對敵人臨危不懼,勇敢地智救交通員大叔。當讀到小雨來在面對敵人的槍時,跳入水中,假裝自己死了,逃過一劫,幼兒感悟到小雨來充滿了機智勇敢,隨即幼兒也表示自己要不斷錘煉本領,讓自己變得更加勇敢堅強。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以創設生活情境為關鍵經驗,帶領幼兒參與語言活動,融故事于幼兒的講述,不斷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進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播報游戲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主表征記錄的方式做標注,學會用“先、再、然后”來進行練習,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通過清晰的講述,順利表達出了在播報情境中的敘事性脈絡走向,提升了有序的表達能力和敘述能力。而教師引導表達的方式對幼兒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更易被其接受。
利用繪畫日記能夠實現創作自由,保證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靈活性,這種方式不僅與“看圖說話”的形式相似,又能夠與小學階段的口頭作文銜接。從實踐效果來看,繪畫日記是幼兒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工作”,也是幼兒情感表達的載體。
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作品賞析,讓幼兒從創作者的角度對自己的繪畫內容進行分析,進一步實現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以及邏輯能力的提升。例如,對幼兒作品“過生日”的賞析,教師結合日記中的有效信息,如人物、時間、地點、故事情節等,以引導的方式進行提問,讓幼兒學會解讀繪畫內容,如提問:“小朋友們,咱們來看一下,這幅繪畫日記描繪的主題是什么?”幼兒通過觀察確定繪畫日記中描繪的是過生日時的場景;教師可繼續提問:“圖畫里面都有誰呀?”通過邊提問、邊思考、邊討論的方式,幼兒看清并讀懂繪畫日記的內容,并體會繪畫日記展現的思想情感。
教師每周組織一次日記展示會,讓幼兒從最近一周的作品中選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并講述創作經歷和畫面內容;接著通過師幼互評指出幼兒語言表達的亮點,對幼兒語言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以實現規范幼兒語言運用的目的。例如,幼兒在展示自己的繪畫日記“我的媽媽”時曾講述道:“我的媽媽很溫柔,她十分疼愛我,總是給我做美味的食物,她有著長長的頭發,大大的眼睛,十分漂亮,但是我的媽媽很忙碌,總是沒有時間陪我去游樂場,因為她不僅要工作,還要照顧我。”幼兒講述完后,教師可評價幼兒的語言使用技巧,如夸贊幼兒使用了恰當且規范的詞匯,如“溫柔”“忙碌”“長長的頭發”“大大的眼睛”等,這種評價方式能夠幫助幼兒掌握正確使用詞匯的方法,使其在今后通過繪畫日記發展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能有針對性地改進提高,從而達到最佳的語言表達效果。
我們選取幼兒的繪畫日記作為主題或者素材,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甚至將繪畫日記改編為兒童劇的形式,鼓勵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大膽地表達”。這不僅能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有助于他們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例如,一本名為“我的新裙子”的繪畫日記記錄了孩子的父母為孩子買了一條漂亮的裙子,孩子感到很高興,并與同伴分享。教師組織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這樣幼兒積累的語言知識不僅能夠得到有效的應用,還可以加強同伴之間的交流,從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語言領域核心經驗》指出:“幼小銜接階段要順應幼兒的語言學習規律,從淺到深逐層深入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通過多元化整合各類有效的語言活動,對幼兒在口語表達和書面語言積累以及文學語言方面進行深度浸潤,最終全面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