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磊
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以貴州省安順市為例
宋磊
(安順市林業科技推廣站貴州安順561000)
通過林下種植、養殖等方式發展林下經濟,可充分利用林業資源,促使經濟可持續發展。文章以貴州省安順市林下經濟發展為例,介紹了林下經濟的內涵及林下經濟發展的意義,分析了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對如何提升林下經濟效益、促使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
林下經濟;資源利用;產業培育;融合發展
《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的總體思路是明確林下經濟產業定位,擴大林下經濟發展規模,優化林下經濟發展布局,延伸林下經濟產業鏈條。林下經濟發展,不僅可以豐富林業經濟產業結構,同時能夠提升資源利用價值,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如何解決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促使林業進一步發展,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林下經濟是以森林資源與林地資源為載體,通過發展林下種植、養殖、采集、旅游等行業,豐富林業經濟結構,使林業資源與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林下經濟包含林下產業、林中產業與林上產業三個方面[1]。在林下經濟發展中,不僅要做好林木管理,同時要結合當地生態環境、產業特點,選擇適合的林上、林中、林下產業,利用共同發展的方式提升林下經濟水平,促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2021安順市林下經濟發展利用林地面積達124.17萬畝,總產值46.46億元,為安順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特色林業產業、林下經濟已經成為安順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1年,全市森林康養試點基地規劃面積6.56萬畝,其中省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6個、中產聯試點基地3個、試點建設區1個;建有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和1個省級濕地公園、30個國家森林鄉村、26個省級森林鄉鎮、443個省級森林村寨、463個省級森林人家。在林下經濟發展中,應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結合貴州省氣溫變化小、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的特點,發展林下產業,促使貴州經濟進一步發展。
林下經濟是國家提倡的經濟發展方式,優化了林業產業結構,提升了林業建設水平與質量。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林下經濟發展中,需要對生態資源、林下空間進行充分的利用,通過一山多用、復合種養的方式,推動生態經濟與經濟效益共同發展;應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發展經濟為目的,通過多種有效的措施,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協同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動力[2]。
第二,促使山區產業振興。若想實現產業振興,提升我國山區經濟水平,需要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從多個方面入手,構建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利用山區推動林下經濟健康發展。我國山區普遍存在經濟發展滯后的情況,雖然擁有較多的發展優勢,如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資源等,但是因為規劃不到位,所以不能保證經濟發展質量,不能為山區產業發展提供內在動力。發展林下經濟,解決了以往山區經濟發展困難的問題,通過不同產業融合發展,促使完善產業鏈建設,為山區經濟振興發展提供保障。
第三,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可以體現出林業生態經濟優勢,同時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對食品的要求逐漸提升,希望食用綠色無污染的食品提升自身身體健康。發展林下經濟,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原生態、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促使經濟進一步發展。
在林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空間、時間資源,真正提升林下經濟發展水平,造福人民群眾。在貴州省安順市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資源利用不足的問題,無法保證林下產業發展質量,制約了林下經濟發展。空間資源利用方面,大部分地區林地樹木存在品種單一、集中連片種植、資源分布不合理的情況。單一、集中的林木存在病蟲害風險,會影響林下產業發展。時間資源利用方面,樹下養殖、種植應采用輪作、輪種的方式,以此降低病蟲害發生的風險,提升樹下產業經濟效益。由于相關人員缺乏病蟲害防治意識,所以出現資源應用不到位的情況,影響林業經濟發展[3]。例如,林下食用菌和林下中藥材種植是高投入高產業的林下產業,但全市林下食用菌和林下中藥材利用林地面積僅占林下種植的25%左右,占比較小;關嶺和紫云林地資源多,但林下產業布局偏集中,個別縣區布局偏散,造成平均畝產過高和過低情況。如紫云平均畝產值達6 000元,但西秀區平均畝產值不足1 000元。
發展林下經濟,應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基礎,通過產業培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促使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我國林下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各地普遍存在產業培育慢的情況,無法為林下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支持。首先,投入不足。安順市現有林下經營主體多為本地民營企業,缺少優強企業資金投入,每年產業扶持引導資金有限,林下經濟種養殖單體和總體的體量及規模小,全市林下經濟單體產值上千萬元的企業數量為個位數,基地標準化和規模化弱,林下產品還停留在初級加工,轉化率不高[4]。其次,品牌影響力較低。當前安順市未打造出具有代表區域性的林下品牌,仍各自發展,林下產品雜、散,還未能形成品牌效應。林下產品還是被動往外推,未形成客商主動找上門的局面,沒有穩定的銷售支撐,未能全面放開生產。如鎮寧縣林下生姜種植農戶參與積極性高,但受銷售難影響,不利于穩定農戶堅持發展林下經濟的信心。
未能正確理解與把握林下經濟的概念及內涵,對發展林下經濟缺乏詳細的調查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探討,沒有形成較為明晰的工作思路,存在重點不突出、泛泛安排沒有切入點、工作措施不細、基礎數據不明等問題。安順市生態環境脆弱,在發展林下經濟時不僅要做好產業布局規劃,同時還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進行生態環境保護,以防止出現水土流失的情況。在實際工作中,各個部門的配合意識不強,缺少實地調研,沒有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結構與品牌,無法為安順市林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在林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對林下經濟產品的質量、產量等進行管控,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為林下經濟品牌與產業結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針對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發展特色林業。林業是林下經濟發展的基礎,若是林業建設水平不高,會使林下經濟產品的質量、產量受到影響。鑒于此,發展特色林業,結合安順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林業品種,提升林業經濟與生態建設質量的同時,促使林下經濟穩定發展。
第二,挖掘當地的傳統文化,利用文化吸引人民群眾參與,促使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密切,通過傳統文化滲透,豐富林下經濟產業內涵,促使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5]。以貴州地區為例,在林下經濟發展中,可以將傳統工藝作為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媒介,建立以林下產品為原材料的食品、工藝品、文化遺產等老工藝的保護開發,為人民群眾呈現更多具有貴州特色的產品。
第三,豐富林下產品,保證林下經濟發展穩定。不同類型的林下產品可以帶給種植者更多的經濟效益。為解決以往林業種植中存在的問題,促使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可結合消費者的需求,選擇多種不同的林下產品,結合時間、空間發展情況,制定科學的林下產業發展方案。例如,西秀和鎮寧重點發展林下養雞、林下中藥材;關嶺和紫云重點發展林下蜂、林下雞、林下食用菌等;平壩重點發展林下灰鵝、林下中藥材;普定重點發展林下蜂、林下中藥材;黃果樹重點發展森林康養產業。
立足資源稟賦,科學布局林下經濟產業。突出市場導向,大力推進林下經濟市場主體培育,引導更多經濟實體發展林下經濟;結合優勢資源在精、特上做文章,全產業鏈發展,形成特色林下產業集群發展,主推1個~2個林下養殖品牌進入省級林下經濟品牌。大力發展林下種植,優化林下食用菌、林下藥材布局;適度發展林下養殖,根據生態承載力,各縣(區)以地方特色優質品種為主推廣林禽、林蜂等養殖模式;積極發展林下產品采集,培育發展用于食用、藥用、工業和觀賞的野生菌、野菜、竹筍等林下產品采集,建立林下產品采集田頭市場;有序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康養,圍繞森林做文章,結合自然地理環境、民族文化、綠色產品、基礎設施等發展森林康養綠色產業,助力大健康創新發展工程,以鎮寧自治縣(黃果樹)森林康養試點縣、黃果樹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區、省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森林城鎮、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建設等為載體,推動安順市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市建設,通過森林康養試點改革,解決森林康養用地瓶頸,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將“康養腹地,瀑鄉安順”打造為全省、全國的森林康養中心。
在林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以林產業加工為核心,通過林下經濟產品與其他產業結合的方式,解決林業產業鏈短、利潤低的問題,使林下經濟穩定發展。
首先,將林業與農業有機融合。林農融合,有利于調整林區種植結構,對提升林下產品質量與效益有很大的幫助。在實際工作中,建立多元化的林木結構,做好林木管理工作,利用輪種輪作的方式發展林下經濟,有利于減少病蟲害帶來的影響。此外,還應加強對林地空間的利用,采用復合種植的方式,促使多個不同的種植產業共同發展,實現一地多收。當地可以實施復合經營,充分利用板栗、油茶等資源,林下種植天門冬、何首烏等中藥材;利用闊葉資源,林下種植天麻、菌類,養雞、養蜂等;利用森林景觀資源,在林中發展森林旅游和林家樂。
其次,將林業與工業結合。在林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好產品種植與生產,同時還要引進加工產業,根據產品的生產要求,設置不同類型的產品加工場所,利用林工結合的方式,提升產品加工水平,完善產業結構體系。
再次,將林下經濟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6]。充分利用林區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構建風景區或者康養活動區,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在旅游產業建設中,應以環境保護為前提,通過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為游客呈現獨特的休閑場所,使其從中獲得良好的旅游體驗。
最后,將數字化技術融入林業,提升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運用數字技術,可以提升林業產業結構的經濟發展水平,為拓展產品銷售渠道、銷售范圍提供保障。在實際工作中,利用互聯網進行銷售,吸引更多消費者與大眾的關注,為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在數字化技術手段的支持下,不僅能夠推動經濟數字化發展,同時可以提升林下經濟發展水平。
發展林業經濟,需要較多政策制度的支持,通過保障體系的運用提升相關人員對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視,并為林下經濟發展投入更多的支持與動力。
首先,發揮政府部門宏觀調控作用,針對地方經濟發展情況、生態資源建設情況,出臺相關的政策與文件,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指導思想。國家政策具有導向性,是解決林下經濟發展問題的有效舉措,也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關鍵[7]。政府部門應意識到自身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如2021年7月,貴州省在全國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是第一個在省級層面出臺的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文件,貴州成為第一個將林下經濟列為政府考核目標的省份,也是在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之后,第一個明確將林下經濟作為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省份,為貴州林下經濟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其次,基于企業發展,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使企業參與林下經濟發展中。當前有較多類型的涉農企業,通過涉農企業的參與,可以使林下經濟結構更加穩定、更市場化。在實際工作中,政府部門可以為涉農企業提供一些政策上的幫助,鼓勵企業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為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驅動力。
最后,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將林業經濟發展水平體現在政府部門的考核中,以此提升相關部門的責任意識與積極工作意識,使相關部門人員以積極態度參與林業經濟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建設,可以提升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促使相關政策、管理手段落實,為林下產業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打造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的工作要求,各縣(區)集中優勢力量,選擇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等基礎設施好、集中連片地塊,因地制宜高標準、高質量打造2個~3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發展林下經濟,促進全市林下經濟產業連成片、擴成面,推動林下經濟產業集群發展。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龍頭企業引進和培育,聚焦“扶”和“引”,著力培育和申報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區域影響力、產業帶動力的林下經濟龍頭企業。
林下經濟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發展林下經濟是推動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針對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產業培育慢、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問題,需要加強對保障措施的運用,結合我國相關的政策與要求發展林下經濟。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林下產品管理,提升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同時,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將林業與農業、工業、旅游業、數字技術有機融合,使林業經濟在相關制度的支持下順利發展。
[1]董姝娜,余宇芬,付永存.吉林省長白山地區林下經濟增長質量時空分異及影響因素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47-158,202.
[2]武雅娟,高同雨,李晶,等.生態涵養區林下經濟發展特征及對策建議: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為例[J].農業科技通訊,2022(11):6-10.
[3]陳雙飛.鄉村振興視域下民族地區林下經濟發展思考:以威寧縣林菌模式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22(32):7-10.
[4]覃柱彰,招禮軍,張偉,等.基于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的公益林區林農發展林下經濟意愿研究: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為例[J].熱帶農業科學,2023(2):130-135.
[5]鄧倫,魏媛.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三都縣九阡鎮為例[J].天津農林科技,2022(4):29-32.
[6]葉紅嫣.蹚出山區共同富裕新路子:松陽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一畝山萬元錢”[J].浙江國土資源, 2022(4):57-58.
[7]司順文.發展多樣林下經濟帶動農戶持續增收:基于對貴州黔東南州的調查分析[J].農村工作通訊,2022(7):56-57.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09
F326.27
A
2095-1205(2023)09-31-04
宋磊(1992—),男,漢族,貴州遵義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植物檢疫、森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林業有害物監測預報、森林植物檢疫執法、林下經濟及林業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