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怡 張明洋 翟學巖 潘欣睿 靳澤璇
鄉村生態資源活態利用探究——以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為例
李淑怡張明洋翟學巖潘欣睿靳澤璇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青島266109)
文章以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為例,從鄉村生態資源的特點入手,分析了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的意義與問題,從目標定位、運營模式、產品設計、產銷機制等方面介紹了開發思路,提出了開發農業微型博物館群的建議,如發揮技術與管理優勢,實現鄉村生態資源高效利用;多方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示范引領作用,以打造鄉村新業態,實現“新微助農,以文振興”的目標。
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鄉村生態資源;三產融合;建議
農業微型博物館群是指利用鄉村生態資源建設成多個微型主題博物館,發揮群效應,建立鄉村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聯合平臺。與傳統農業園開發理念不同,農業微型博物館群利用現有的鄉村生態資源,將農事活動、農產品展覽、科技示范、生態保護、農業旅游等融為一體,為大眾提供觀光、休閑、學習等多項體驗,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農業微型博物館群由農業陳列館、動植物資源館、果博園、農俗館等構成,既展示歷史,又服務當代。但因沒有合理利用鄉村生態資源,部分地區的農業微型博物館群在開發階段就規劃錯誤,導致后期經營慘淡。鑒于此,本文就如何有效利用鄉村生態資源,將農業微型博物館群打造成一個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進行探討,以期為農業微型博物館群的開發規劃與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鄉村生態資源包含鄉村人文歷史、地理資源、自然環境、民風民俗和基礎設施等。從普遍性上看,鄉村生態資源具有四個特點。(1)傳統性。相較城市發展的顛覆性,鄉村的發展變化并不是特別劇烈,仍保留了各時期的人文特點與民風民俗,例如某些漁村的開海節、祭海節等。(2)自然性。鄉村生態資源主要表現為相對原始的自然環境和地理資源,可以理解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在這些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動植物、礦產等資源。(3)隱蔽性。鄉村生態資源是不易被發掘的生態資源,例如昆蟲資源、民風民俗以及自然資源中的人文藝術特點,這些資源往往在鄉村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卻較少能引起關注[1]。(4)零散性。鄉村生態資源一般沒有得到系統整合,不利于開發利用。鄉村生態資源表現往往是復雜多樣的,只有通過系統梳理,才能將其顯現而出。由上述鄉村生態資源的特點可知,鄉村振興的生態實踐不可盲目跟風,要注意各地生態資源更新、挖掘、凝聚,以個性化、差異化引領鄉村生態資源活態利用。
農業微型博物館群可傳播內蘊文化,形成群落效應,打造群落名片,增強情感認同。同時,可不斷挖掘展品背后蘊含的問題,結合當下熱點,宣傳尊重、順應以及保護自然的理念。農業微型博物館群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既豐富文創產品類型,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農業微型博物館群作為一個文旅新創意,既可以帶動傳統旅游經濟活動,如民宿、餐飲、特產、彩繪等,也可依托特有的農業主題進行展示、加工、制作周邊、售賣等,對相關農產品從藥用價值、食用價值、文化價值等多角度進行經濟挖掘,帶動養殖產業以及周邊產品的經濟效益提升,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農業微型博物館群作為系列化文創產品,從吃、穿、住、用、行等多方面滿足了消費者對文化、娛樂、消費、休閑的需求。依托全域旅游概念,在鄉村以文創旅游作為優勢產業,通過對鄉村生態資源、村落聯動、村民培訓等進行系統提升,實現區域內資源整合與三產融合發展。
要發揮生態資源在農業微型博物館群中的支撐作用,首先要對鄉村生態資源進行系統梳理,以實現生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實踐中常出現的問題是,對于擁有何種生態資源不清楚,對于生態資源之間的系統關系不了解,對于生態資源如何產業化也沒有明確思路,對于產業如何生態化也缺乏規劃[2]。因此,要深刻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理念,在整理分析生態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地理、人文、產業、人才情況進行統籌規劃設計。無論是生態資源本身,還是生態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既具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化的一面。但表面共性的生態資源和開發方法同質化的情況比較嚴重,不能有效發揮出農業微型博物館群的經濟效益。鄉村生態資源開發利用,必須在共性資源的基礎上,提煉挖掘出個性化,并且圍繞個性化整合規劃其他生態資源,避免同質化項目開發導致的重復浪費。
自主創新是推動農業微型博物館群全方位更迭進步的推動力。當前創新能力還有所欠缺,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1)產品方面。鄉村生態資源有效利用不足,未形成“培植精品”觀念,缺少頭部產品與特色產品,產品品牌陳舊,導致農業微型博物館群整體形象不明顯,未能做到“人無我有”,難以從產品層面上撬動市場[3]。(2)技術方面。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更多依賴傳統農業技術成果,館群主動挖掘生態資源與自主創新資源的動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諸多可用資源,導致三產難以互補。(3)實施方面。在現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中,技術人員與館群推廣人員的能力評價不一致,成果僅限于既定項目,實踐到館群時與內部實際情況較難契合,創新整合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發揮,針對館群生態資源利用問題進行突破難度大。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應是以生態與科技作為發展的根本,體現出生產、生態及示范的特點,由此形成品牌,產生市場影響力。而部分地區的農業微型博物館群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未有效利用鄉村生態資源,或者不具有利用鄉村生態資源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導致示范性大打折扣,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逐漸成為一種盈利手段,極大降低了發展潛力與發展動力。
根據“農旅結合”的基本思路,整合鄉村生態資源,致力于打造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創建以鄉村生態資源為主題的農業微型博物館群,既要注重鄉村生態資源的核心功能,也要平衡鄉村生態資源的次要功能,這樣方可打造出一條完整的農業產業鏈[4]。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建設一個生態宜人之地,在開發時應將農耕、養殖、展覽、銷售等結合起來,形成一條循環農業產業鏈,在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下,不斷向外輸出高品質農產品。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離不開系統化管理與規劃,應探索出相對獨立、完善的發展鏈,實現綠色發展與有機發展,打造出集教育、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園。
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應依托鄉村生態資源、企業投資和政府扶持,在宣傳推廣、人才培訓、經營管理等方面,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應細分主題,貼近田野,形成館群優勢,以“微”促“大”,立足微館,輻射周邊村群落,凝聚村群落品牌。將直播、電商營銷與網絡平臺相結合,實現線上線下立體營銷,拓展商業模式創新渠道。最終,以農業微型博物館群形成商業模板,向全國適宜鄉村推廣,成為可復制的成功典型。此外,最大限度利用現有生態資源,首先要對鄉村生態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全面掌握相關情況,對現有的生態資源條件進行分析,結合市場規劃,統籌考慮對現有生態資源的利用、整合和改造,為生產計劃做好基礎。
在市場調研后制定一份產品清單,包括農產品和文創產品。農產品應從文旅餐飲、干貨銷售、鮮食采摘、環境打造、游客體驗等方面考慮,結合地方自然條件和產品的季節性銜接等因素,選取擬在本地區生產的農產品;文創產品應結合鄉村資源、市場需求、農業博物館等因素來設計打造產品清單[5]。上述農產品和文旅產品在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運營后,應結合市場銷售和客戶反饋動態調整,確保生產出最有利于體現鄉村生態資源、最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為確保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高效開展,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產銷機制。開展業務培訓,增強科學生產意識,讓業戶了解項目整體規劃,樹立現代農業生產意識和服務意識。組織業戶學習農產品質量標準、品控技術規范、文旅服務行業規范,讓農業微型博物館群提供的各類產品和服務質量得到保證,從而打造口碑,確保產銷的可持續性。此外,還應建立營銷服務機制,為業戶提供市場信息、電商培訓、集體品牌打造、營銷網絡建立等服務,最大限度地為實現市場價值提供保障。
技術與管理是鄉村生態資源活態利用的重要支撐。農業微型博物館群的根本出路在于技術與管理模式進步。當前傳統技術與管理模式已難以為繼,縱觀成功建設案例,智慧發展并非單一元素優化,而是整體管理制度轉型升級,這是農業微型博物館群與智慧農業有效銜接的制度保證。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大力推廣適應農業微型博物館群的經濟循環高效、生態高效等一系列技術與管理體系[6]。因此,農業微型博物館群應在合理利用鄉村生態資源的基礎上挖掘內部潛在能力與附加功能,加快微館群管理制度更新,摒棄傳統的“一刀切”制度,不斷更新生態管理、人才管理、技術管理、土地管理等多層管理模式,完善生產、加工、產銷、展示等管理制度;注重提升產品品質,加快新產品開發,開展綠色、優質、高效的館群發展攻關模式;集成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與新服務,健全館群技術與管理創新能力。力爭在展覽學習、休閑觀光等核心領域取得新突破,大力開展創新培訓與示范推廣應用,促進其智慧化、科學化運營,在發展道路上發揮其獨特優勢,實現鄉村生態資源高效利用。
鄉村生態資源利用與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相輔相成,需要在人才、品牌、規劃等角度提升館群自主創新能力,以便發揮資源的最大價值。在人才層面,產學研結合既可帶動館群管理者、經營者及相關團隊學習新技術,又能在交流中獲得新思路,在成果中獲取生產經營與資源高效利用相結合的靈感。在品牌層面,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結合具有代表性與熟識度的符號,打造品牌形象,豐富產品內涵,逐步實現產品價值升級。在規劃層面,明確館群布局與分區,合理設置核心區、帶動區和輻射區,引領館群建設;要突出產業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集展覽、生產、物流、銷售、旅游、電商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要突出深化改革,促進鄉村生態資源優化配置,激活鄉村閑置資源,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在服務層面,要從消費需求出發,合理制定智慧路線,內部加入智能導航服務,提升體驗舒適度。在宣傳層面,要充分發揮適應性強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等創新優勢,通過示范區掛牌、新聞宣傳等形式,輻射帶動周邊產業,提升農業微型博物館群示范引領效果,為實現鄉村生態資源高質量發展發揮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應以鄉村生態資源為基,以農耕文化為魂,以創新為徑,逐步打造出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系統,使農林牧漁等傳統業態與展覽、生產、銷售、旅游等新業態相互融合,各盡其用,從而為農業微型博物館群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動力。此外,希望農業微型博物館群開發思路能為其他傳統農業形式向現代農業邁進提供借鑒,為鄉村生態資源有效利用提供新方法,也為其他同類型的館群建設提供參考。
[1]王文萍.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理念下農產品品牌建設策略的探討[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2,39(12):96-101.
[2]陳志波,李新瑤.共享理念下的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以威海市后山于家村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1,42(8):50-54.
[3]侯娟.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的鄉村生態旅游業培育研究[J].鄉村科技,2022,13(23):49-52.
[4]包烏蘭托亞,馬龍波.山東省鄉村旅游空間分布特征及優化對策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20,47(9):141-152.
[5]劉忠岫.關于我國農業博物館發展的幾個問題[J].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14-17.
[6]張夢納.我國農業博物館發展現狀研究[J].河南農業,2021(7):61-63.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47
F592;F323
A
2095-1205(2023)09-151-03
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22年省級大創項目“農業微型昆蟲博物館群落”(S202210435035X)
李淑怡(2002—),女,漢族,云南保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三農”、農業經濟、鄉村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