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欽
祁連山保護區森林防火現狀與改進策略
王炳欽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大河口自然保護站甘肅張掖734500)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森林防火措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探討了祁連山保護區森林防火的現狀、存在問題及改進策略,以實現保護區全面防火和可持續發展。
祁連山保護區;森林防火;防火對策;改進策略
祁連山位于中國西北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之一。它以雄偉壯麗的山脈、廣袤的森林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此外,該地區的森林還扮演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包括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維持氣候平衡等。
然而,森林火災對祁連山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火災不僅導致大面積森林被破壞、生物棲息地喪失,還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顆粒物,污染空氣,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此外,火災還可能破壞附近的農田、牧場和居民區,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保護祁連山的森林免受火災威脅至關重要。采取有效的森林防火措施和對策,包括預防措施、應急響應措施和防火設施建設,可以減少火災發生和蔓延,并提供及時的滅火和救援能力[1]。這樣可以保護祁連山的生態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保障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安全,同時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祁連山保護區位于甘肅省祁連山北麓,處于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整個保護區的海拔介于2 500 m~4 000 m之間,總面積約為265.3萬hm2,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祁連山保護區的氣候變化大,主要受到大陸性氣候和青藏高原氣候的影響,在夏季氣溫可超過30 ℃,在冬季氣溫可低至-30 ℃,年平均氣溫約為0 ℃。保護區范圍內的降雨分布不均,有些月份降雨較多,雨季較分散,而有時則常年干旱少雨。這些氣候特點,增加了森林防火的壓力。
祁連山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特別是擁有如祁連圓柏和青海云杉這樣的珍稀物種,它們均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由于祁連山的獨特地理位置,居住人口稀少,交通受限。這意味著一旦發生火災,不僅難以及時發現和上報,而且交通狀況可能妨礙緊急救援。
2023年春季以來,甘肅省多地受到大風沙塵和其他天氣影響,森林草原防火形勢嚴峻。為了應對這一情況,甘肅省林草系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高質量開展。
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通過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了各級林長作為防火網格負責人,構建了六級森林草原防火網格化管理體系。同時,派出工作組進行防火工作督導檢查,加強對各地各單位的督查工作,夯實防火責任。同時,加強防火宣傳教育,引導全民參與,構筑起“群防群管”的防火安全屏障。
為了改善林區防火設施和道路條件,甘肅省制定了林火阻隔系統建設規劃和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建設方案,并計劃在三年內完成2 630 km的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建設。此外,還加強了森林草原專業消防隊伍建設,定期進行防火演練和業務培訓,提升火災應急保障和處置能力。
甘肅省林草系統還積極應用科技手段,加強森林草原巡護和監測。通過采用視頻監控、無人機巡護等科技手段,實現了重點區域全方位巡查監管。他們還積極對接國家的衛星圖像資源和信息,建立衛星監測系統,提供決策支持[2]。
通過對祁連山保護區以往的森林防火工作進行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甘肅祁連山保護區在防火宣傳與教育工作方面存在不到位的問題。保護區地處青海省與甘肅省,少數民族較多,但防火工作宣傳未能結合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等,導致宣傳不夠深入與廣泛,難以引起當地人民群眾重視。此外,防火部門在宣傳時未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并未與教育、文化和旅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建立合作關系,限制了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宣傳力度和效果。
其次,在基礎設施方面,盡管甘肅祁連山保護區的防火設施相對較多,但大多為傳統設施設備,缺乏現代化信息設備。防火點的工作主要是工作人員巡山、駐扎與管理,防火設施多為隔離墻、水箱、消防水桶、割灌機等基礎設施。缺乏信息化設備,無法滿足專業化、規模化的火災救援需求。受限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防火設施設備的投入資金較少,無法實現全面覆蓋,且更新換代較慢,給整個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帶來了困難[3]。
最后,信息水平較低也是一個問題。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需要從監測、預防、救援等多個方面開展,需要各種無線通信設備、視頻監控設備、新型防護設備。然而,祁連山保護區目前的森林防火信息化設備覆蓋率較低,功能未能得到完全開發與應用,限制了防火救災的效率。
針對甘肅祁連山保護區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全面、系統的宣傳計劃,該計劃應包括宣傳的內容、形式、渠道和時間安排等,確保宣傳工作有序、全面開展。在宣傳方面,要重點關注幾個方面。首先,結合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等因素,制作和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材料和活動,以增加宣傳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其次,與教育、文化和旅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防火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跨部門合作,整合資源,提高宣傳的力度和效果。再次,利用多種媒體和傳播渠道進行宣傳,如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同時,利用社區、學校、村莊等基層平臺,開展面對面的宣傳活動,確保宣傳信息能夠全方位覆蓋并引起當地人民群眾重視,增強公眾的責任意識,讓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是森林防火的參與者和責任人,共同保護森林資源。其次,向游客普及防火知識,提醒他們注意防火安全[4]。最后,要建立宣傳效果監測和評估機制,定期對宣傳工作進行評估和調整,確保宣傳工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首先,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森林防火責任和義務。制定和執行森林防火管理規定,規范森林火源使用和管控,增強公眾對違規行為的風險意識,從而減少森林火災發生。其次,加大執法力度和打擊力度,對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形成強大的震懾效應,減少人為火災發生。同時,建立舉報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及時舉報違法行為和火災隱患,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
為了改善甘肅祁連山保護區的基礎設施,提升森林防火能力,需要加大投入并引入現代化信息設備。
首先,需要對傳統設施進行更新換代,引入更先進、高效的防火設備。例如,建立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傳感器和監控攝像頭實時監測森林火情,及時發現火災隱患。同時,安裝自動噴水系統,便于快速響應并迅速滅火。此外,部署專業的消防無人機進行定期空中巡視,這些無人機裝備有先進的火源探測傳感器和高清攝像頭,能夠實時監測并快速定位潛在火源,提供詳細的火情圖像和即時數據分析,從而為火災預防和快速響應提供科學、精確的決策依據[5]。
其次,需要加大投入,改善防火設施設備。增加投入資金,以確保防火設施的覆蓋范圍更廣,能夠有效應對火災發生。例如,在重點區域設置更多的消防水源和消防器材,確保滅火資源充足。同時,加強消防力量建設,提高撲救火災的能力和效率。
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改善甘肅祁連山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森林防火的能力和效率。現代化的信息設備和先進的防火設備,將使防火工作更加科學、精準,能夠及時發現和應對火災威脅,最大限度地保護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資源。同時,加大投入和改善設施將提升火災救援能力,使火災得到更及時、更有效的處置,減少火災帶來的損失和影響。
為了提升甘肅祁連山保護區的信息化水平,應積極建設森林防火信息化平臺,集成監測、預警、通信和救援等功能,從而實現對森林火情的實時監控和迅速響應。該平臺可以通過無線傳感器、衛星遙感和監控攝像頭等技術手段,獲取全區域的火情信息,并利用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進行預警和預測,及時發現火災隱患并進行預防控制。
同時,需要提高信息化設備的覆蓋率,增加視頻監控設備、通信設備等,以實現對防火工作全方位、全天候的監控和指揮。視頻監控設備可以覆蓋關鍵區域,實時監測火情,為火災發現和撲救提供直觀可靠的數據支持。通信設備可以保障防火指揮中心與各防火崗位、撲火隊伍之間的溝通順暢,便于指揮協調,提高應對火災的效率和準確性。
通過建設森林防火信息化平臺和提升信息化設備的覆蓋率,可以實現對火情的全面監控和實時指揮,增強防火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同時,信息化平臺運用還能提供數據支持,幫助決策者分析火情態勢、優化資源配置,以便更好地制定防火策略和應對措施[6]。
為了加強甘肅祁連山保護區的防火工作,需要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合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與聯動,實現防火工作協同推進。保護區管理部門與各相關部門加強合作與溝通,共同制定防火工作策略和計劃,并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傳遞火情信息、人員調度等重要數據,實現跨部門協同作戰。
此外,還應加強保護區管理部門與相關保護區和自然資源局合作。通過開展聯合防火演練、經驗交流等活動,共同提高整體防火能力。與周邊地區合作可以加強邊界防火銜接與協調,確保火災不會蔓延擴大。與相關保護區和自然資源部門合作可以共同研究防火技術和策略,分享成功經驗和教訓,提高各方的防火水平。
通過加強合作與協調,實現信息共享與聯動,不僅可以增強防火工作的整體力量,還能提高預警和應對火災的能力。合作機制建立能夠促進資源優勢互補和協同行動,確保各方在防火工作中形成合力,共同保護甘肅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7]。
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防火工作在教育與宣傳、森林防火意識、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水平、合作與協調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為了改進這些問題,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宣傳計劃,增強公眾的防火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大執法力度,改善防火設施設備,引入現代化信息設備,建設森林防火信息化平臺,加強信息共享與聯動,并與周邊地區和相關部門展開合作,以共同提高整體防火能力。
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防火工作應持續加強和改進。需要持續加大防火投入,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加強與社會各界合作,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森林防火的良好局面。只有通過持續努力和合作,才能更好地保護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并促進可持續發展。
[1]把玉蓮.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體系建設現狀與防控對策[J].花卉,2019(22):209-210.
[2]張占華.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助力祁連山生態修復: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十八里堡保護站多措并舉推進祁連山生態建設紀實[J].甘肅林業,2021(4):19-21.
[3]王立國.祁連山自然保護站森林保護和經營措施探討[J].農家參謀,2020(12):120.
[4]賈德成.淺談祁連山保護區森林防火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甘肅科技,2020,36(2):88-89.
[5]王小玲.祁連山森林防火現狀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9):73-76
[6]吳國虎,高文彬.新形勢下加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護林防火工作思考[J].綠色科技.2019(15):255-256.
[7]李廣平.山區護林防火在祁連山森林資源保護中的應用[J].花卉,2019(20):230.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12
S762.3
A
2095-1205(2023)09-41-03
王炳欽(1971—),男,漢族,甘肅張掖人,大專,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國家公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