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陽
國有林場林業病蟲害特點與綜合防治——以福建省連江國有林場為例
萬麗陽
(福建省連江國有林場福建福州350500)
林業資源是關乎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內容,其發展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在林業發展過程中,林業病蟲害的威脅極大,加強林業病蟲害防治是保證林業健康發展的根本。文章以福建省連江國有林場為例,對連江國有林場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和特點進行了闡述,提出了連江國有林場林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以期促進連江國有林場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連江國有林場;林業病蟲害;綜合防治
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的局面逐步形成,建設林業資源、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國有林場的主要任務。在林場建設與發展中,林業病蟲害的存在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林業資源被消耗,自然生態平衡受到影響,成為制約林場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保持生態環境穩定,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對林業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保持生態平衡,保護林業資源[1]。
福建省連江國有林場位于連江縣北部,為省屬國有林場,以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提供生態公益服務為主。林場經營總面積4 112.92 hm2,其中,商品林面積2 247.47 hm2,公益林面積1 664.56 hm2。林場位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21 ℃,降水充沛,但自然災害多,夏季常發生臺風,對林業種植造成了不利影響。連江國有林場地形屬沿海丘陵地形,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土壤以山地紅壤為主,腐殖質土層薄,土壤肥力低,林木種植以柳杉、濕地松、馬尾松、醉香含笑等常綠喬木為主。
福建省連江國有林場內的病害主要有4種,為腐爛病、葉枯病、銹病和白粉病,發生面積較大的樹種為楊樹、油松、圓柏、垂柳等。從危害程度來看,楊樹病害最嚴重,其次是油松和圓柏。腐爛病對楊樹植株危害較大,會影響植株生長,且傳播性極強;葉枯病對松柏類影響很大;銹病和白粉病雖然發生面積較大,但對植株生長的危害程度較低。
福建省連江國有林場內的蟲害有20多種,主要發生在造林樹種中,以落葉松、油松、柳樹、楊樹為主,易滋生松毛蟲、夜蛾、天牛、松大蚜等害蟲,各類蟲害大規模暴發時會影響林木正常生長。
一是無規律性。林業病蟲害發生沒有規律可循,屬于突發事件,加之林業病蟲害種類多,不同種類的林業病蟲害防治方法各不相同,難以提前預防[2]。
二是擴散速度快。連江國有林場樹木相對集中,并且同類型樹木種植在同一片區域,一旦林業病蟲害發生,其擴散速度非常快,會造成林木大面積受到侵害,甚至死亡。連江國有林場的林木種植以樹木種類劃分種植區域,這大大方便了林業管理,但也容易引起林業病蟲害的快速擴散[3]。例如,松樹是連江國有林場的主要種植樹種之一,種植面積達1 412 hm2,歷來是松毛蟲的重點危害區、防控區。
三是害蟲進化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當前我國已研發出各種類型的殺蟲劑,并且效果良好,但在長期應用下,害蟲抗藥能力也在提高,殺蟲劑企業需不斷優化、創新藥品,增強殺蟲劑藥力,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一是種植密度大,林業病蟲害嚴重。為了提高森林覆蓋率,連江國有林場的造林密度較大,株行距小,在造林一段時間后林間通風不良,下層林木光照不足,樹木之間競爭加劇,導致林木生長速度下降,過密的枝葉也導致化學藥劑難以深入枝條內部,增加了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難度。
二是防治技術比較落后。林業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工作,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日益復雜,但連江國有林場沒有及時把新技術、新產品投入到林業病蟲害防治的一線工作中,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防治效果還有待提升。
三是林業病蟲害監測預報不到位。連江國有林場對于區域內林業病蟲害發生情況認識不足,缺少基礎調查資料,未及時開展林業病蟲害監測預報,對經常出現的林業病蟲害也沒有做到動態管理,針對性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
連江國有林場首先要完善種植制度,從源頭上減少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應結合本地林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及經濟發展等情況制定種植制度,如采取輪作種植,以保持生態平衡,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也可通過林木間作、混作及套作,提高林木產量,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連江國有林場需要根據土壤結構選擇適合生長的樹苗,例如,沙壤土顆粒大,透氣性好,土質疏松,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但有機質少,不能長效保水保肥,適宜種植耐貧瘠、耐旱、生長期短且早熟的苗木,如沙拐棗、胡楊等;黏質土顆粒小,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但透氣性與排水性差,易發生澇災,適合種植榕樹、紫荊等對溫度要求不高,并且扎根較深的苗木;壤土顆粒較小,保水保肥性能良好,并且有機質含量高,被稱為“金蓋土”,適合種植大多數苗木[4]。部分苗木抗林業病蟲害能力良好,但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好,所以實施大規模種植時,要選擇品質良好的苗木品種,降低林業病蟲害的發生率[5]
技術人員可以基于適宜在當地種植的樹種,加強抗林業病蟲害樹種的研發,合理使用轉基因等先進技術,快速篩選苗木的優良基因,培育抗寒、耐旱、抗林業病蟲害的優良樹種。
3.4.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簡單工具和各種物理因素,如光、熱、電、溫度、濕度和放射能、聲波等防治病蟲害的措施。物理防治技術不會破壞林業生態環境,能使林業生態環境始終保持穩定狀態,是一種良好的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
(1)捕殺法
利用簡單的機械設備捕殺害蟲,適用于部分假死性及群聚性害蟲,它們大量聚集在樹干上休眠,可通過搖晃樹木使害蟲掉落進而捕殺;對于在樹葉或枝干上結繭、產卵的害蟲,可手動摘除蟲繭或蟲卵,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6]。
(2)阻隔法
部分害蟲在樹干的固定位置產卵繁殖,可在害蟲的必經之路上設置障礙,例如,用粘膠帶、塑料布等把樹干包起來,阻止害蟲繁殖或沿樹干爬到樹上。或在林木間設置防蟲網、反光帶、遮陽網等阻隔裝置,阻礙害蟲繁殖或擴散,然后將其消滅。冬季可在樹干上抹石灰或綁扎塑料布,避免害蟲爬到樹上過冬。
(3)誘殺法
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林區設置黑光燈,引誘害蟲并殺死,或利用害蟲的趨色性,使用藍色或黃色板來吸引害蟲并誘殺。有的害蟲喜歡醋、糖等的氣味,可在林區放置醋或糖液,混入殺蟲劑,誘殺害蟲。例如,連江國有林場為了有效遏制松材線蟲病的擴散蔓延,2022年入春以來在林場內掛設1 000套誘捕器,有效誘殺了松墨天牛[7]。
(4)高溫法
利用熱水或高溫對種子或土壤進行消毒,可殺死附著在種子內外部的蟲卵或病菌及土壤內的有害生物,提高種子成活率,降低林業病蟲害的發生率。
(5)其他方法
應用輻射波、微波等現代技術也能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成本較高,在實際防治中應用較少[8]。
3.4.2 生物防治
(1)引入害蟲的天敵。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引入灰喜鵲、山雀、啄木鳥等捕食性天敵,通過它們的覓食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或引入赤眼蜂、寄生蠅等寄生性天敵,其將卵產在害蟲體內,吸光害蟲養分導致其死亡。需注意,害蟲天敵的引入數量要適宜,避免害蟲天敵過度繁殖破壞林區生態環境[9]。(2)從動植物及微生物中提取相關物質,研制生物農藥對害蟲進行防治,可使害蟲在短時間內不能產生抗藥性,并且不會破壞林業生態環境,如滅瘟素、阿維菌素類微生物源農藥,煙堿、除蟲菊等植物源農藥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利用轉基因技術改造害蟲個體,然后將其放歸害蟲群體內,可讓不良基因在整個種群內傳播,使害蟲無法繁殖,從而達到減少害蟲的目的[10]。
3.4.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技術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效率高,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但藥物類型和濃度直接影響治理效果,所以使用人員要根據林場實際情況,深入研究林區林業病蟲害類型及數量,反復試驗,從而確定科學的藥物配比,確保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因化學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人員要選擇合理的方法,如噴霧法、浸種法、土壤處理法等,當前常用的方法是噴霧法與藥物涂抹法。若林業病蟲害發生規模較小,可選擇人工在樹干上涂抹藥品;若林業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可選擇噴霧法,從而提高治理效率。化學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會影響林木生長,所以應用化學防治技術要定期更換藥物,或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在林木生長后期,技術人員要做好林木監測工作,應安排專業人員采用科學的監測手段,對林業病蟲害的發生與動態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并結合當地氣候與林木條件,定期分析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林場周圍環境與林木生長情況,分析林業病蟲害發生與發展規律,抓住林業病蟲害發生的關鍵期,在第一時間治理林業病蟲害。另外,林業部門要與氣象部門保持聯系,及時了解林場的氣候條件,為林業病蟲害防治打下基礎,確保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提高監測與防控的有效性。
當前,連江國有林場林業建設資金的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與國家專項補助、國家銀行專項貸款等,這些資金多用于林業樹種培育、林木采伐及樹木加工等方面,用在林業病蟲害防治方面的資金有限,不利于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正常開展,所以林業部門要本著誰經營、誰防治的原則做好林業資金管理工作,形成多元化資金投入制度,完善資金管理體系,從而為林業病蟲害防治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用于研發新型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藥物,以保持良好的林業生態環境。
林木在生長過程中易受到氣候、地理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林業病蟲害防控時,還需建立林業病蟲害防治小組,針對常見的林業病蟲害制定應急防治預案,重點制定林業病蟲害預防與發生后的治理措施。要本著群體防控、嚴格防控的原則,把林業病蟲害造成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避免產生嚴重損失。若林業規模大,就要把群體防治理念落實到位,并向林業從業人員普及林業病蟲害防治知識,增強林業從業人員的防控意識和能力。
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內容之一,保護并發展林業資源,構建功能協調、結構合理的生態系統,是林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也是改善人類生存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做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于林業資源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林業部門要給予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足夠的重視,加強綜合防治技術研發,根據林業生態條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綜合防治措施,加強生態防治技術的應用,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保持生物多樣性,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1]李琦,花澄友.營林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及發展分析:以淄博市魯山林場為例[J].鄉村科技,2022(8):118-121.
[2]代偉華.林業生態工程技術與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2(6):90-92.
[3]孫琳.三交中心林場油松常見病蟲害及綜合防治技術[J].山西林業,2020(4):44-45.
[4]鄭玉良.生態理念下林業栽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2(1):181-183.
[5]趙富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存在問題及生態防治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22(5):88-90.
[6]劉國華.營林技術在林場林木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農家科技:中旬刊,2019(4):109.
[7]王永海.淺談大峪林場落葉松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11):91-92,97.
[8]姜興東.基于生態模式下的林業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3(2):95-97.
[9]楊德利,張曉靜.生態理念下林業栽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智慧農業導刊,2022(1):76-78.
[10]李娜.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發展措施分析[J].種子世界,2020(12):133-134.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14
S763
A
2095-1205(2023)09-47-03
萬麗陽(1987—),女,漢族,江西新余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