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培
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路徑研究
齊曉培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加強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不僅可以滿足農業產業升級發展技術需要,還能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滿足和美鄉村綠色建設需要。但是,目前還存在農村金融產品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需求不匹配等問題。文章闡述了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價值,以H省為例,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從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宣傳與教育等方面,探索了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
數字普惠金融;鄉村振興;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數字普惠金融賦旨在幫助小微企業、農民、困難人群等,通過借助數字化信息技術,以低成本、便捷化的方式讓他們獲得良好的金融服務。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資金支撐,支持農民創新創業,推進農村產業創新發展,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現有困境的同時,進一步探討了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以期為鄉村產業、經濟振興發展提供參考。
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之一在于農業產業升級發展。普惠金融在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支持下,與農業管理、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科技創新等進行有機結合,有益于滿足農業產業升級發展技術需要[1]。比如,數字普惠金融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為農民提供專業化、針對性的指導服務,幫助農民不斷優化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數字普惠金融擁有信息技術屬性,可以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為農業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通過不斷研發新農業技術,以滿足農業產業升級發展技術需要,完善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村低碳項目和綠色產業發展項目提供金融服務支持,使農村有充足資金開發低碳項目和綠色產業發展項目,深化綠色、低碳理念,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美麗鄉村[2]。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數字普惠金融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先進的數字技術運用于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從生產環節到加工環節,再到經營和管理環節,全方位、全過程實現智能化建設,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節約資源、降低能耗,在提高農村產業發展水平的同時,滿足和諧美麗鄉村綠色建設需要。
加強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有益于滿足農村產業創新發展資金需要,幫助農民創收,改善農村生活質量。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村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可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助推農村小微企業創新發展,進而增加就業崗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借助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通過收集分析農民收入、消費、生產等數據信息,可以精準有效地掌握農民信用情況,為新型農村產業經營主體、農戶提供合理的融資建議,滿足其融資需求[3]。以此,推動農村產業創新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H省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特點,應該結合鄉村振興發展要求,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實際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模式。但是,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分析,H省農村金融產品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創新不及時,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本身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部分平臺在推出有關農村農業發展的金融產品時,直接套用城市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沒有充分結合地方農村農業發展情況,導致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適用性不高,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阻礙了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創新和推廣。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移動互聯網技術并提高普及率,有助于滿足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需求,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目前,H省在有關政策指導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網絡、道路交通等建設,逐步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發展。但是,H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需求還不夠匹配,具體表現為:(1)部分農村地區移動互聯網覆蓋不全;(2)5G網絡基站建設缺失,網絡通信質量有待提高;(3)網絡銀行推廣效果不理想,無法為移動支付、信息存儲等新型數字化技術應用奠定堅實基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無法滿足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從而影響農村產業升級發展。
H省農村居民數字金融素養有待提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村居民金融知識較為匱乏。較大部分農民對基本的金融知識缺乏了解,不理解金融產品條款,金融信貸意識較為薄弱,導致農民對數字普惠金融認知不足,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工具無法發揮其本身作用。另一方面,農民對數字化技術的接受意識比較薄弱。尤其是中老年農民群體,對移動互聯網的適應性不高。基于上述原因,農民對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工具的接受度、信賴度不高,影響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而且,農民通過數字金融服務平臺獲取貸款、支付、理財等金融服務的意識不足,互聯網參與度較低,其數字金融素養有待提升。
目前,H省農村征信與數據治理體系建設不完善,是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主要困境之一。一方面,農村征信體系亟待完善。部分農村地區農村征信體系建設不足,征信機構對農戶信用數據的征集不全面、不徹底,導致農戶信用數據信息的缺失,無法準確掌握農戶信用情況。另一方面,農村數據治理體系亟待完善。部分農民信用意識較為薄弱,農戶信用數據征集難度加大,同時現有的農村信用數據庫也存在綜合數據缺失、信息單一的問題,影響農村數據治理實效。農村征信與數據治理體系建設不完善,影響個體農戶信用評價,增加個體農戶線上貸款難度,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影響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創收。
針對農村金融產品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問題,地方金融機構應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針對性制定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質量和產品創新性。首先,金融機構要根據地方農村產業發展情況,結合鄉鎮企業和個體農戶貸款需求,開發出符合地方農村產業發展需要的金融軟件和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之間也可以展開進一步合作,共同搭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共享平臺,讓企業和農戶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線上采購、線上支付等數字活動。其次,創新驅動供應鏈金融發展,推進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產業鏈相結合,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4]。再次,結合農村特色產業,推出特色產業金融產品與服務,加大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村產業振興。最后,為滿足農民多樣化需求,金融機構也可以推出定制化金融服務,結合農民實際需求,開發儲蓄型金融產品。針對偏遠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可以在平臺上自行推出數字信貸產品,這樣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上辦理信貸業務,提高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便捷性。
關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需求不匹配問題,地方農村地區不僅要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還要加大技術支持,要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加快5G網絡基站建設,推動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等應用,不斷優化農村移動網絡技術,提高農村移動通信質量,擴大農村網絡覆蓋面,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為移動支付、信息存儲等新型數字技術應用奠定基礎。其次,要加大網上銀行的推廣力度,各村干部要發揮帶頭作用,引導村民正確使用網上銀行,并科普相關知識,讓村民放心使用網上銀行。與此同時,大力推廣第三方支付工具,如支付寶、微信等,推進數字支付全面覆蓋,夯實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基礎。最后,還需要持續優化數字普惠金融支持機制,針對農村創業者推出一些優惠金融服務,為農村產業發展增添活力,推動農村產業創新發展。
對于農民數字金融素養有待提升問題,地方金融機構要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的宣傳與推廣,讓農民學習數字普惠金融知識,提升農居數字普惠金融認知度。第一,地方金融機構在創新優化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時,也要不斷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知識的宣傳與普及。相關業務人員可以主動下鄉,給農民發放宣傳手冊,或者提前與村干部做好溝通工作,組織全村村民開展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主題教育,宣傳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業務產品和特色服務,介紹基本的金融知識。讓農民掌握基本的數字普惠金融知識,進而了解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農民對數字普惠金融的認知度,提升農民數字普惠金融素養。第二,地方金融機構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平臺,利用直播、短視頻的方式宣傳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農民獲取金融知識的渠道。同時,采取張貼海報、上門走訪、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加強宣傳。第三,地方金融機構安排有關人員提供專門技術指導服務,包括數字支付、線上采購、網絡信貸業務辦理等,提高農民對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工具的接受度、信賴度,進而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助力鄉村振興[5]。
有關農村征信和數據治理體系建設不完善問題,地方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如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智能征集并分析農民信用數據,精準評估農民信用情況,推動農村數字征信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第一,地方政府部門聯合金融機構,制定統一的征信標準,從農民信用數據采集到加工,再到數據的整合,統一規范農民信用數據征集流程,避免出現信息數據缺漏的情況。在這期間,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對農民信用等級進行智能評估,保證農民信用評估結果的精準性。同時,提升農民信用數據征集效率,提供線上信用數據一鍵共享、信用等級查詢等自助服務,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水平。第二,地方政府部門應聯合金融機構,共同搭建農村綜合信用信息數據庫。還需制定農村失信懲戒機制,一旦發現企業或農戶有失信行為,可以進行名單公示,并拒絕提供相應的數字金融服務;同時,對于信用良好的企業或農戶,可額外建立數據庫,并優先提供優惠金融服務。第三,引進大數據信用風險計量方法,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提高信用風險衡量的精準度。同時,吸引互聯網金融企業接入農村征信數據庫,解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信用數據來源不足的問題,促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
通過促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可以給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帶來動力,促進農業產業振興。本文從服務和產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宣傳教育、構建農村數字征信體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解決現存的農村金融產品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需求不匹配等實際問題,探索與農村地區發展情況相適應的鄉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路徑。
目前,關于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還不夠深入,未來還應時刻關注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相關的政策動態;了解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方面的最新研究現狀,把握最近的研究趨勢;不斷細化研究內容,更深入地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推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1]趙燕萍,馬林東.共同富裕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以浙江金華為例[J].中國商論,2023(5):29-32.
[2]陳秀枝.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2):216-219.
[3]劉亦璇,衛香玉.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陜西省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J].山西農經,2023(1):180-182.
[4]孫玉棟,王宣樺.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價值?現實挑戰與政策因應[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3(1):112-120.
[5]姜海云.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J].鄉村科技,2022,13(22):5-8.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33
TM757.1
A
2095-1205(2023)09-108-03
河南省社會科學屆聯合會調研課題“河南省發展數字金融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研究”(SKL-2022- 2672)
齊曉培(1996—),女,漢族,河南輝縣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數字金融、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