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揚今年3 歲。第一天上幼兒園,爸爸媽媽特地請假,揚揚由奶奶、爸爸、媽媽帶著來到幼兒園,原本顯得特別興奮的孩子一回頭看見大人站在門外揮手告別,表情馬上變了,拽著欄桿大聲哭泣。此后一連幾天,揚揚不是向奶奶哭鬧就是抓著媽媽的手一直鬧騰,始終不肯離開大人到幼兒園里去,家人也只好把他帶回家。
分離性焦慮產生的原因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均可能有關。首先,兒童分離性焦慮具有遺傳傾向,主要與兒童的氣質類型、焦慮型人格和遺傳等因素有關。研究發現,難養型氣質類型兒童更易于發生分離性焦慮等行為障礙。有焦慮癥的父母,其子女焦慮癥的發生率要明顯高于父母不患焦慮癥的子女。環境因素在分離性焦慮的產生和發展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分離性焦慮是環境轉換時,兒童對陌生環境的一種本能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上幼兒園是其人生第一次離開家庭,如果在家庭養育,尤其是兒童的能力培養方面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這種不安、緊張和恐懼會更為嚴重和持久。
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其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擔心親人發生意外或自己被拐賣;擔心與父母或其他依戀者的分離;因害怕分離而不愿去學校或幼兒園;持久而不恰當地害怕獨處。當預料將與依戀者分離的時候,馬上會表現出過度的反復發作的苦惱,如哭叫、發脾氣、淡漠或社會退縮,部分患者甚至會表現出一些軀體癥狀:惡心、嘔吐、頭疼、胃疼、渾身不適等。
面對分離性焦慮,應加強兒童早期家庭養育的咨詢指導,灌輸正確的家庭養育新理念,具體有以下三個建議:
⑴父母在兒童的早期最好避免與其長期分離。如果要外出工作,一定要做好“兩個保證”:出門前溫和地向孩子保證什么時候回來;保證定期和孩子保特聯系。
⑵提前培養孩子兩個“能力”。①自理生活能力,如吃飯、穿衣、洗手、大小便等,不要讓孩子養成對母親過分依賴,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時,孩子才能很快地適應集體生活;②合群能力,家長要鼓勵孩子把玩具拿出來與其他孩子一起玩,以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
⑶在分離前與下一個照顧者做好“平穩過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