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成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迎來歷史關鍵期,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有利于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高他們的生態文明素養意義重大。
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下,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我們要注重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和諧共進,處理好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保護下堅持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文明素養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素養,在課堂、家庭、社會中有意識地輸出生態文明思想,有利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態文明觀,強化生態文明意識。大學生群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后備力量,更應當自覺地堅持綠色發展、引導社會成員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相關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十分必要。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教育和引導,可以使其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并以正確的生態觀念指引其行為,在之后成長的道路上更加積極地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大學生群體是全社會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在我國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公民生態素養的提高。
一是大學生人數多,宣傳效果佳。高等院校分布在我國各大城市,學校分布范圍廣泛。大學生群體在進行相關教育活動和實踐時,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帶動地方群眾提升生態文明意識。
二是大學生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鋒群體,在社會上有率領作用。大學生群體接受新鮮事物快,號召力和行動力良好。
三是大學生群體受教育程度高,相較于一般的社會民眾更能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遠意義。因此,在引導整個社會養成生態文明意識的過程中,在推動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大學生群體將發揮更強、更顯著的作用。
(1)生態文明知識素養流于表面。生態文明知識包括生態文明專業知識、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知識等。雖然不少大學生有一定的生態文明知識素養,但是他們尚沒有形成系統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一部分大學生不了解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清楚國家最新出臺的生態文明政策的具體內容。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采取各種可行的措施,改變大學生生態觀念現狀,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修養。
(2)主體責任意識的缺乏。生態文明建設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每個人都應為此奉獻力量。新時代的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雖然大多數的大學生生態文明的自覺意識較強,環保意識基本確立,會關注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內容,但多數大學生并沒有將自己看作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生態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不能更好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履行相關義務。部分大學生認為保護生態環境是政府和國家的責任,與自己并沒有多大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似乎不是人人有責,導致精致利己主義的出現,只注重個人的享樂,而不顧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
(3)生態意識知與行不統一。大學生的生態行為主要呈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不“知”也不“行”。大多數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取到一些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知識,但是對知識只有淺層次的了解,認知并不到位,難以用淺知識指導行動。二是只“知”而不“行”。在認知上,大部分大學生知道并且明白應該去愛護環境,但是行為與認知可能是相反的。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大學生會不由自主地被他人影響,或者因從小養成的錯誤習慣,不愿意按照所知所學去保護生態,從而導致認知與行為脫軌脫節。
生態文明素養培養,離不開生態文明行為。絕大部分大學生愿意保護環境,然而在日常行為過程中,他們會出現知行不一的情況。如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方便,有些大學生會不自覺地使用一次性用品、亂扔垃圾等。大學生養成了生態文明行為習慣,他們能主動地保護環境,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時,仍會做出違背生態道德標準的行為。
(1)社會生態文明氛圍不夠濃厚。目前,我國公民生態文明素養還不夠高。一是一些公民不夠關心生態文明相關知識,沒能意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反而做出破壞生態的不文明行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這也反映出我國一些公民尚未樹立起生態文明觀。二是公民沒能完全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盡管公民普遍認同要保護生態環境,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他們很少付出實際行動,難以真正參與其中,缺少參與度。公民整體的生態文明素養水平不夠高,造成全社會沒有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無益,反而可能會阻礙生態文明素養的培養。大部分大學生有濃厚的環保意識,不滿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行為,但是缺乏良好的社會環保風尚和生態文明氛圍。因此,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可以從塑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著手,加強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消除過去重視經濟效益,輕視生態效益的消極影響。
(2)高校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培養重視不足。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的培養。目前,高校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目標、理念和方法不足,校園內關于生態文明的氣氛還不夠濃烈,不夠重視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現階段我國高校教學形式仍然以課堂講授為主,實踐活動較少,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實踐活動更是少之又少。高校沒能意識到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生很難學到有深度的生態知識。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短缺不足的問題。
(3)家庭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養成影響缺失。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養成也有很大影響。許多家庭熱衷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加之很多家長不具備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對培養孩子的生態文明素養持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如父母沒有充分學習生態環境知識,不能將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孩子。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生態習慣較差,沒有養成節約用水電、堅持垃圾分類、理性消費等良好習慣。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會對大學生自身生態文明素質的養成造成極大的負面效應。父母不能做出表率行動,家庭生態文明氛圍不濃厚,也是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4)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有缺陷。部分大學生缺乏生態文明知識,或者對相關知識掌握不足,缺乏深層次的理解,不會用正確的觀念處理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或者即使掌握了系統的生態知識,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踐行。部分大學生存在知識與行為不一致的情況。例如大學生去超市購物時,一般不會自備購物袋。知是行的基礎,行是知的目的,只有將生態文明理論知識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才能更好地進行。
(1)加強輿論引導,形成生態文明共識。高校應引導大學生關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保護生態環境共鳴。隨著網絡的普及使用,大學生普遍通過網絡獲取生態知識,學校和社會可以加大網絡宣傳力度,建立網絡平臺,如創建生態文明網站或應用程序,讓學生通過網絡直接體會生態文明的重要作用,建立生態文明共識。學校和社會應鼓舞大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組織全民義務植樹、義務清理垃圾等活動,從而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的生態意識和生活方式。
(2)加強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建設。我國應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法律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要善于利用法律的力量約束人們的非環保行為,從而起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一是堅持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快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用最嚴密的法律制度打贏生態保衛戰。二是適時修改不符合時代要求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并及時推出適應我國生態建設的新法。三是保障法律的實施。法律的有效實施,可以維護法律的權威。國家機關要遵守相關法律制度,堅持依法辦事的原則,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生態保護氛圍。
(1)滲透中國傳統的生態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思想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崇尚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些生動而豐富的生態思想至今仍在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內核,也是儒家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最早表述和最重要的思想。[2]“天人合一”的倫理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建設美麗中國的背景下,人、自然、社會要共處于一個和諧共生的有機體系之中。大學生要順應自然規律,正確把握和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中國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哲學思想。[3]尊重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規律,把大自然看作與人類是一樣的,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順應自然,即按照自然的法則改造、利用自然,不站在自然的對立面。保護自然,是當我們在利用、獲取自然資源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不竭澤而漁。
高校要在課堂上浸入中國傳統的生態思想,讓大學生時時刻刻都能學習生態文化。高等教育應倡導學生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明白取用自然資源應該有限度,要有節制地使用,即“節用愛物”。大學教育應當使學生在掌握生態知識的同時,擁護自然綠色的價值觀,崇尚勤儉、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作出積極的生態行動。
(2)將生態文明與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課程融合。在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課程起著基礎性作用。教師可以把各種生態資源融會貫通起來,著重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如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開發寶貴的生態文明思想元素,解鎖生態哲學理論觀念,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可以將社會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熱點話題引入課堂,增加大學生學習生態文明知識的興趣,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生態道德文明內涵廣泛,如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等。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為了創造高校校園生態氛圍,師生要積極打造生態文明教育的合奏。如利用各學科,結合課堂實際,滲透“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及時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為,樹立生態憂患意識。
(3)加大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要通過實踐才會有成效。大學生所接受的生態文明教育大多是知識性的,必須通過實踐改造生態環境,才能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生態教育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學校主辦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寒暑假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前線去”,用眼睛看,用心去體會,用雙手去作為,去認識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現實,深刻理解到保護生態環境要用實際行動。二是,推進開展課程實踐活動。在高校開展的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課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到課堂之外進行參觀、考察等,使學生對理論知識加深印象,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1)加強家庭的生態文明教育。家是教育的起點,家長可以從多方面教育孩子。首先建立正確的消費觀。鼓勵孩子購買環保的產品,如選擇節能燈泡、電器等節能產品,少購買或不購買一次性物品;生活中要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和節約糧食等;在出行方面,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生活;樹立綠色消費、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其次是促進生態知識學習。家長可以多向大學生提供一些生態保護方面的書籍,讓大學生在閱讀這些書籍的過程中,加深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另外,家長還要多和孩子探討有關生態保護方面的新聞時事,讓孩子深刻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這個地球,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破壞自然環境就是傷害人類自己。
(2)家長做好生態文明的表率。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觀察、模仿父母或是主要撫養者的行為和處事的方式,父母應有意識地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4]孩子的行為選擇,無論好壞,都會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應不斷提升個人的生態文明修養,做好孩子的榜樣,影響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父母要從自身做起,主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給孩子樹立生態文明榜樣,使他們切身體會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真正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從小培養生態文明素養。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組織參與生態實踐,也可以自發地踐行生態文明,科學保護生態環境。大學生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可以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生態文明,如不過分追求奢侈品和高耗品,用餐時按照自己的食量購買食物;減少使用一次性碗筷;進行垃圾分類;盡量乘坐公共交通等。大學生應堅定理想信念,形成生態理想品格,適應生態環保新常態,塑造生態環保新人格。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創建美好家園,是我們始終為之奮斗的目標,大學生應肩負起時代的使命,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高校、社會及家庭應多方共同努力,攜手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這對于培養全方面發展的大學生,優化校園環境,塑造社會新風尚,增強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