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涵
(淮陰工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淮安 201202)
信仰是探尋人生價值和意義基礎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行動指南、奮斗動力,以及對終極目標的篤信,這個堅定不移的目標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尊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要陣地,聚焦并有效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想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就必須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在邏輯,在此基礎上建構信仰教育路徑。[1]
教師作為信仰教育的主體,其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的主動性不足,有一項調查顯示:47.97%的大學生認為教師偶爾會融入信仰教育的內容,19.40%的大學生認為教師很少會在課堂上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4.41%的大學生認為完全沒有做到這點,教師自身功底不深、學術素養不高、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分析不到位。此外,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等出現了各種變化,隱含著各種思想觀念、意識形態、道德價值觀的交鋒和沖突,在交鋒和沖突面前,何去何從、如何取舍,極易困惑和迷茫,作為教育對象其學習主動性明顯不足,興趣不濃厚,沒有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關心國家發展大勢、國家的前途命運、世界和平與發展、關注中國的國際社會地位及作用。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以及思想認知限制,容易受到各方面思想的影響,辨別是非能力不強,導致自控力較差,使得大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信仰教育的學習和理解上存在很大誤區和難度,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將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成效產生很大影響。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存在體系過于龐大、重心不夠明確,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僵化,習慣于老舊方式和傳授老舊思想等諸多問題。因循守舊,在教學工作中缺乏創造性,做事憑經驗,不善于用新理念開展工作,對待學生缺乏精細化工作態度,考慮問題淺嘗輒止,思考不深;考試多停留在理論知識方面的考核,更多側重于知識的有用性,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和精神填補,學生是有個性的、有思想的、獨一無二的生命主體,并非盛裝知識的容器,道德考核缺少科學和系統的測評理論和運行機制,較少考慮到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信仰教育整合內化的程度和外化實踐的深度,僅通過傳統定性定量型考試作為考核的標準很難衡量學習效果,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大學生將學習的重點放在技能的訓練和專業知識上,學生缺乏創造性和進取心給高校思想政治課信仰教育造成了一定難度。
大學生處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環境下,國際敵對勢力與中國爭奪下一代的斗爭尖銳復雜。同時,中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發展黃金時期的矛盾凸顯期,不同程度地沖擊著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社會上涌現出各種消極思想、享樂思想、娛樂至死現象,通過媒體肆無忌憚的傳播,極大的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判斷及價值取向。大學生面對著復雜的社會形勢會產生許多矛盾和困惑,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社會性偏差”,一方面要與社會負面影響角逐,另一方面要確保政治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高校大學生亟需教育和引導,尤其是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引導大學生以民族大義為重,為國家和民族利益奮斗終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利用網絡便捷性的同時,應正確認識和把握環境,提升抵御風險和西方腐朽思想的能力,避免受到網絡文化交互性和開放性帶來的傷害。
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形成、存在和發展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高校思想政治課融入信仰教育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嚴密的邏輯架構以及富有生機活力的發展潛質,是科學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的高度統一。[2]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進行信仰教育的重要陣地,立足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邏輯,教育教學實踐遵循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歷史邏輯,緊扣時代背景,遵循教育規律,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信仰教育的目標更加明晰、方案更加具體、思路更加創新,最終實現高校大學生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引領和指導,在精神感知層面和在言論、行為等層面達到高度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前行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信仰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目的都是培養堪當民族大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堅持理論邏輯、生命邏輯與人類發展的合乎邏輯。教師要加強對信仰教育的認識,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高校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隱性教育互相滲透,分層次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領悟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體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魅力,深入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會選擇社會主義,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黨。教師也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理想信仰,要正確理解歷史規律,要準確把握基本國情。此外,要注重從理論知識到信念知識的轉化,教師應注重人文關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融入到學生生活學習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大學生在價值認同、自覺追求的現實圖景中深化信仰教育的理論內涵,對信仰內容產生情感認同及實踐內化,把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民族振興之中。
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信仰教育了解時,已經初步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知識,需進一步實踐和體悟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在思想上、情感上、價值上和馬克思主義同向同行。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里學習理論,普遍缺乏社會歷練,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涉及的歷史人物、時代背景等缺少較為形象化的感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仰教育要讓大學生學會“知”“行”“悟”。三者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信仰教育的關鍵,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想”的狀態,而應進一步“見”“行”“悟”,高校要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環節,讓大學生走出教室課堂、走進歷史課堂、走進社會課堂,在多元的思想政治課堂中深化信仰教育。[3]漸進式地體悟思想政治課信仰教育“真諦”,進一步明晰集體與個人的關系、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最終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化為自我實現的情感訴求、價值訴求。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價值認同到人格塑造、從環境育人到自覺踐行,四個維度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生共進。大學生對基于馬克思主義思想所建立的思政課程的辯證思維、政治立場等形成價值認同,并以自覺追求的形式體現。
高校思想政治課信仰教育的實施效果與高校師生及教學環境等要素密切相關,信仰教育的最終效果取決于全要素高度協同與環境的有利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信仰教育系統共同構成動態互補的共同體,在這個系統中各種信仰教育力量進行資源整合、相互作用并煥發出信仰教育潛能,高校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等發揮教育資源優勢,共同體內各要素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共同體由校內要素和校外要素共同構成,校內要素由課堂、教師、學生三個要素構成,校外要素是由社會、社區和家庭三個要素構成,各要素按特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妥善協調生態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進一步完善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信仰生態共同體的作用機制,實現共同體內各要素相互配合、平衡運作。
思政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傳播者,[4]加強專業課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認同感,能夠保障課程思政教育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只有這一前提落到實處,思政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對此,首先要堅持社會主流思想的引導,并使之貫穿到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各個階段;要充分挖掘不同學科中所包含的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使之提升到戰略高度,確保專業課教師堅定自身立場、立足正確的觀點、采用有效的方法,對大學生展開思想層面的指引。其次要糾正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所形成的錯誤認知。如果這種錯誤認知一直存在,則直接影響課程思政要素的發掘和效用的發揮。因此,要引導專業課教師不斷將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形成正確認知,并深刻理解新時代人才培育要求,認識到課程思政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僅是科學思維的訓練,同時也是人文素養的提升,并使之形成正確的三觀。因此,應通過有效方式引導專業課教師積極主動展開課程思政探索,在向學生傳遞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做好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
高校思政課的政治性決定其課程目標。講政治是高校思政課的根本遵循,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不能淡化和弱化,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引導大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建立歷史思維邏輯,努力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終身必修課。通過情景式教育、探究式教育、體驗式教育等,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識大局、尊法治、修美德,在學習與實踐中自覺踐行使命擔當。[5]堅決反對一切錯誤思想,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指導大學生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把個人的發展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教學中,要自覺地應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論,通過比較、鑒別、論證,使學生明辨是非,明晰概念。
傳統信仰教育教學方式忽視了當代大學生信仰生成的歷史方法與視域,信仰教育的認同是大學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歷史結果。價值認同從理性認知到情感認同再到實踐升華,融入道義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才能行之久遠。課堂上“多元參與”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以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信仰教育根植于情感體系中,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育人,引導大學生升華信仰認知,從感性的共鳴走向理性的認同,進而統領情感認同,內塑信仰人格。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偉人故居、博物館等,感受中國的歷史巨變,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國力量和中國效率,講好中國故事彰顯社會關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并主動表達自我,使大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并內化為自身的品格。
信仰的生成并非一朝一夕,是由感性的知識升華為信仰情感,再使信仰情感轉化為信仰意志,信仰意志最終生成信仰行為并被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信仰教育應注重激活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師生平等對話、交流、分享中彰顯教學活動的內生力,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主流政治意識和價值觀念。[6]大學生要自覺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這個有力的思想武器,培養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水平,做到化知識為智慧、化理論為行動,“知行合一”。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關鍵是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即正確理解和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要義,勇立時代前潮,勇擔歷史之責,從小我走向大我,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組織大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成就展覽館,了解中國的歷史進程,使大學生在信仰認識上有了正確的信念,認識的自覺信念和積極的實踐信念相結合,從而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更加堅定,把自己的理想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發展同民族的前途聯系在一起,把小我融入大我,扎根人民,奉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