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東/林霞虹,李海楠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建校三十周年慶祝大會暨學術報告會現場。
從30 年前初創的番禺理工學院,到如今躋身“雙高”計劃建設高職院校,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三十而立”了!
三十載風雨兼程育英才,新時代踔厲奮發建新功。9 月27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番職院”)舉行建校三十周年慶祝大會暨學術報告會。會上,番職院黨委書記林洽生透露,番職院將爭取盡快設置為廣州職業技術大學,著力構建多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在慶祝大會上,番職院黨委書記林洽生說,在高職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中,番職院始終保持在高職院校的第一方陣。如今,番職院面臨新的重要歷史機遇期。“番職院將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原則,爭取盡快設置為廣州職業技術大學,著力構建多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創辦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對我們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學校繼續走在同行前列、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必由之路。”林洽生表示,在高素質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上,番職院將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和人民群眾接受更高層次、更加優質職業教育的需求,高質量建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
林洽生說,番職院要以創建職教本科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辦學實力和影響力,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服務人的全面發展中貢獻“番職智慧”“番職方案”“番職模式”。
展望未來,林洽生介紹,番職院將進一步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強化專業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持續推進專業(群)布局調整,擴大專業設置與廣州和大灣區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的“對接面”,提升專業建設服務區域產業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林洽生
林洽生透露,番職院還將統籌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科教融匯,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在確保人才培養提質升級基礎上,重視科技研發與社會服務職能。“既要通過這兩項職能來反哺、促進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還要通過這兩項職能直接提升社會貢獻度。”
番職院還將堅持人才引領驅動,繼續強化“名師+名匠”為矩陣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將積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林洽生說。
此外,番職院還將大力推進數字化升級,撬動教育教學改革和數字化治理,賦能高質量發展。更加主動適應大灣區技術變革趨勢和產業升級需要,推進辦學的數字化升級。組建數字化賦能中心,助力各專業教育教學的數字化升級。
在提升國際化水平方面,林洽生表示,番職院將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雙線發展策略。學校將主動服務國家大局,立足“一帶一路”建設,倡導“教隨產出、校企同行”,提升對外服務水平和能力,助力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此外,番職院還將以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為重點,引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同時,進一步擴大留學生培養規模,提升國際影響力。
回望建校三十年,番職院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
1993 年9 月29 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籌建番禺理工學院。1997 年9 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備案為番禺職業技術學院。2000 年,番禺市并入廣州,學校成為廣州市屬第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學校初創時期,番職人以“拓荒牛”的精神,在美麗的青山湖畔創建了學校,并就中國職業教育怎么發展、高職院校怎么辦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多個層面的積極探索,提出了“職業性、大眾化、開放式”的辦學路子。
21 世紀之初,在全國高職教育規模大發展時期,番職院選擇了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走質量、規模、效益協調發展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并提出了“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以致用”的校訓。
2006 年,番職院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首批立項建設單位。2008 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辦學和管理體制調整為“市區共建,以市為主”,自此邁上新的發展臺階。2014 年,番職院榮獲第四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獎”。2016 年,進入廣東省爭創全國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
2019 年至今,番職院進入了高水平建設時期。2019 年,番職院入選首批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B 檔);今年年初,在教育部組織的“雙高”建設中期績效評價結果中,番職院獲評“優秀”等級。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校園一瞥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校園鳥瞰
近年來,番職院持續優化專業布局,在建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2 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8個,省級以上重點專業占比高達80%。番職院對接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成立了現代物流學院、智慧汽車學院、前沿材料學院;建設新能源汽車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新能源材料應用技術、區塊鏈技術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金融科技應用等專業。
番職院的畢業生就業率長期穩定在98%以上,近三年就業專業對口率超90%,廣東省內就業超96%、大灣區就業超90%、廣州市內就業超60%,平均起薪水平達5000 元左右。學校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等國家級競賽中也屢獲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