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騰
(廈門海滄華附實驗中學,福建廈門,361026)
信息智能時代的到來,使知識傳播和更新的速度加快。在這一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亟需升級。為回應這一現實訴求,《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重申育人為本的重要性,并將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定為教育目標。[1]《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在單元教學中運用表現性評價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2]藝術學習的性質不僅體現在具有人文性,還體現在具有實操性和創新性等方面,學生需要制作作品并進行展示以證明學生獲得了藝術素養,因此,需要將學生的實踐過程與實踐成果都納入學業質量評價,這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藝術學習的學業質量評價要明確評價量規,重視評價任務的設計,強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與評價目標的統一性。在初中藝術學習中,要培養學生一到兩項藝術特長,以學定考,根據學生選修的課程進行專項考核,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2]
地域特色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等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3]閩南文化指的是具有豐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福建南部地區的文化形態。基于閩南文化開發校本課程,應呈現多元、開放、包容的特點。
表現性評價指向檢測學生的關鍵知識、必備品格和是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表現性的任務可引發學生進行個性表現,不同的學生的表現情況不同。為將評價結果明晰化,師生需要依據評價量規,對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表現情況進行多角度質性評價。基于此,本文將從單元目標設計、表現性任務設計、評分規則設計三個方面,論述表現性評價在閩南文化視域下的單元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設計實踐,旨在為相關領域提供設計思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表現性評價在閩南文化主題單元教學中應用的具體意義如下。
將學生的美術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閩南文化的美。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文化情境中創作作品,并公開展示成果,能夠激發學生對閩南文化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尋找閩南地區的特色元素,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俗作品中形式、色彩、造型和紋飾等元素蘊含的文化內涵。學生融入自己的想法,通過使用有趣的方式設計文創產品,可以在設計過程中融入熱愛閩南文化的情感,傳承地域文化。
以大單元方式的美術表現性評價引導學生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在此評價方式下,學生需要從搜集閩南文化資源并結合美術知識、運用美術能力描繪閩南文化,制作成果集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整個學習過程都能夠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深度學習。表現型評價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提供了支架。
依據學業質量標準編制的評價,能夠使教學更加關注育人價值目標,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深度與廣度,使教學內容的選擇、呈現的方式、實施的建議、案例的列舉等方面均適合某個年齡段學生的發展水平。將評價建構為由低到高呈現螺旋式上升發展的結構,可以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中考命題等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評”一體化發展,形成育人合力。
教師在開發閩南文化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將閩南文化融入國家課程的過程,美術教師需要將非遺傳承美術工藝引進課堂,這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其次,《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開展項目式、單元化教學。這要求美術課程要具有整體性與建構性,設計的課程內容需要重視美術與生活、社會的聯系,需要發掘美術中人的隱性成長因素。最后,要更有效地將閩南文化資源引進課堂,還需要教師將國家課程校本化,開發好課程資源包,挖掘各種教學資源的深層價值。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學生應掌握、運用傳統與現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習得美術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創作平面、立體或動態等表現形式的美術作品,提升創意表達能力,體會傳統工藝“守正創新”的內涵和意義。本文將以單元化形式探索美術表現性評價在閩南文化中的設計應用,開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表現性評價在“守正創新版畫”這一主題單元中的教學實踐。
“守正創新版畫”校本課程是將可美術化的閩南文化要素融入版畫模塊的教學。海滄區是廈門市六區之一,是福建閩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區,保存了許多優良傳統文化。從傳統建筑來看,閩南古厝資源十分豐富,如海滄滄江古鎮的蓮塘別墅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獨特的燕尾脊紋樣別具一格。在眾多閩南文化中,民俗文化存在的意義非凡,它曾經為閩南人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如“送王船”“抗大龜”“蜈蚣閣”等民俗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意境。[4]閩南文化的美術元素在當地人民日常的衣食住行上均有體現,這些文化可以很好地應用于學生后續的創作。版畫是一門繪畫與手工綜合的藝術,是“造型·表現”領域課程,是視覺藝術中一個重要的門類。對初中生來說,制作版畫能夠培養自己的表現能力與創意實踐能力。學生在了解基本的版畫制作過程后,再加入自己的創意,能夠得到較好的作品效果。綜上所述,提煉單元大概念為“美術承載文化,文化影響美術”。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需要對單元大概念進一步細化與分解,即通過連貫的課程才能使單元化“教、學、評”融入每一個環節。表現性評價要指向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達成,因而表現性評價需要依據學科素養目標進一步細化,即符合學科的邏輯,如分學段設置階梯螺旋上升的評價目標,并對每一層級的目標作出可以陳述、可以理解、可以測試的表述。[5]
校本課程“守正創新版畫”屬于大單元綜合的學習領域的內容,在將生活中的閩南美景轉變為一幅完整的版畫作品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主題、構思、畫稿、印稿、刻制、印刻、展示等一系列任務。學生在制作版畫的過程中通過畫一畫、做一做,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創意構思,使作品更具完整性和創意性。
通過在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創作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綜上所述,本文提煉的單元基本問題為“如何在版畫創作中,融入閩南文化”,獲得的關鍵概念有“閩南文化”“版畫創作”“跨學科學習”。
分析“守正創新版畫”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合藝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與學段學習總目標,設定了具體的課程目標,為學生依據表現性評價而開展的學習活動做出指引。本單元的評價分為三個維度。第一,審美感知學習目標。中國近代救亡圖存時期,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版畫進行抗戰宣傳服務。由這一時代背景引出近代革命文化與版畫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學生認識到版畫是民族革命文化的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第二,表現與創意學習目標。學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收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版畫作品,并加以欣賞、臨摹與改造,像大師一樣在思考與創作中體會版畫技法的獨特魅力。第三,文化理解學習目標。學生能結合閩南文化這一主題創作更多的作品并加以評述,同時傳遞“守正創新”的思想與情感。
表現性任務是現實世界的產品或表現,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其學習的形成性或通過激勵情境習得的總結性概念和技能。[6]學習過程是瞄準一個學科領域的目標,描述學生為實現該目標而需要逐步學習的關鍵內容(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依照順序,用人們熟悉的圖像或詞語依次表述。[6]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步驟。第一,完全理解學習單元中的每一個主要標準,明確哪些內容是學生需要具體知道、理解和能做到的。第二,確認學生需要學習的賦能知識和子技能,以便推進或獲得學習成果。第三,確保學習過程每一個組成部分是可測量的。第四,基于學習者的經驗,以對學生最有益的順序排列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組織學習。
表現性評價任務需要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文化、歷史或社會情境,讓學生運用習得的知識與技能進行遷移與應用。[7]因此,在設計本課任務時,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的生活社會情境為出發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制定可觀察學習成果結構分類理論(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OLO)的學習意圖和成功標準,這是設計表現性任務以聚焦深度學習的關鍵部分。實施環節如表1所示。具體來說,要結合學習過程,確定對應的SOLO動詞,確定特定學習過程階段的SOLO成功標準,尤其注意要將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延伸到拓展抽象層面來創建。以“守正創新版畫”為例,本文設計了“守正創新版畫”總學習任務,指導語為“請你創作一件具有閩南自然與文化風情的版畫作品來裝飾我們的校史館,為建校八周年獻禮,并用美術分析的語言和文學描述的語言寫出自己作品的創作意圖。”該任務能夠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感悟,符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的“藝術作品受到不同地域人們價值觀、文化的影響,包含當地的文化元素,能反映地域獨特的符號特征”這一美術學科大觀念。

表1 實施環節
表現性評價以任務為載體,將物化的學習結果作為顯性的評價依據,將開展任務的過程視為重要的評價內容。表現性評價是收集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所創造的答案或產品,并對其展開分析,借此了解學生發展情況的一種評價方法,也是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結果作出的判斷。[8]指向核心素養的表現性評價旨在超越傳統的只注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紙筆測驗形式。本文采用能檢測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推理能力以及運用知識去解決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的能力的表現性評價。[9]評價量規是表現性評價的重要工具,有效的評價量規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即“我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哪些知識需要我重新評估”“我如何應用知識證明我學會了”。
本文依據藝術學科義務教育四大核心素養的要求凝練評價量規,讓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授都有據可循。一方面,量規可以讓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另一方面,量規有助于讓學生的思維顯性化。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將量規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6]
閩南文化融入版畫技法的學習,學生經歷的認知、理解與探究過程包括收集、觀察、模仿、構思、創作與展示等過程性任務。不同的過程需要設置特點不同的評價量規,評價量規的類型包括觀察單、討論探究單和創作日志等。學生可以根據探究過程中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評價工具,對照評價要求,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策略與學習過程,以提高自身的元認知能力。具體評分規則如表2所示。

表2 評分規則
表現性評價是嵌入真實情境的表現性任務,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標,以具有特點的評分規則為工具,判斷學生的過程表現或學習結果,能夠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將閩南文化引進美術課堂、融入美術教育十分必要。閩南文化為廈、漳、泉地區的教師提供了堅實的文化資源,啟發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產生對地域美好事物的思考,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豪感。只有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才能讓本土傳統文化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