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多樣性文化中最富活力的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其品類豐富多樣且承載著特有的文化基因。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社會需求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指出:“堅持系統觀念,全局性謀劃非遺保護的各項政策措施,做好各項工作的銜接配合,推動非遺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更大作用。”“堅持守正創新,尊重非遺基本文化內涵,弘揚非遺當代價值,推動非遺在人民群眾的當代實踐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
打造“非遺+文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文創產品設計相結合,以現代化的思維、觀念、工具、技術、產品等推動非遺創新發展,探究非遺向文創產品設計轉化的有效途徑,不斷促進非遺的轉化再生;推動“非遺+旅游”,積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特色旅游的深度融合,鼓勵非遺特色景區發展,讓旅游活動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融入能進一步豐富休閑街區、鄉村旅游景區、紅色旅游景區等旅游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底蘊,實現雙向賦能;構建“非遺+元宇宙”,基于擴展現實、數字孿生等科學技術,構建元宇宙非遺空間,增強非遺的沉浸式體驗感,實現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交融互嵌,元宇宙賦能非遺數智化轉型,助力非遺數字化活態傳承與發展;實施“非遺+教育”,制定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促進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相結合,創新傳承人培養方式,推動非遺普及教育,為培養青年傳承人營造良好環境,強化非遺融入生產生活,創新開展非遺主題傳播活動,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絡。
在文化多元化和多學科交叉共融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多領域跨界融合的創新設計思維,匯聚整合多方資源和要素,將不斷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轉化再生方式,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的新路徑。用創意使非遺煥發新生,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宋蓓蓓(1978—),女,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學科平臺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民間藝術創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