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剪紙蘊含著民族精神,與各地民俗緊密相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使傳統剪紙得到有效的傳承發展,應對其歷史、現狀和發展加以分析,剖析傳統剪紙及手藝人的現狀和痛點,并提供更為行之有效的措施與幫助,以提升其整體保護和傳承水平。
[關鍵詞]傳統剪紙;文化傳承;人工智能;創新;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3)22-0027-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王凈.淺談中國傳統剪紙的歷史、現狀與發展[J].天工,2023(22):27-29.
一、中國傳統剪紙的歷史
剪紙藝術地域分布廣泛,材料和工藝簡單,而且非常好地承載了中國所獨有的古老文化內涵,因此也被稱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母親藝術”。所謂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出各種主題的圖案,貼在門窗、頂棚上。剪紙題材來源于民間生活,又打破了生活中物體原有的形態。人們通過拉伸、變形、夸張和奇思妙想,創造了剪紙有形亦無形的藝術表達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剪紙這種看似毫無程式和章法的作品,不僅用于裝飾和欣賞,也具備了商業價值和收藏價值。
剪紙起源于古代的祭祖祈?;顒?,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的古老民間藝術之一。其萌芽于西周,最初是以樹葉、皮革、絲絹為載體的鏤空鏤刻技法,隨著西漢時期紙的發明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南朝開始有了剪彩貼屏風習俗。到了唐代,剪紙技藝得到空前的發展,并被民眾賦予更多民俗意義。隨著宋元時期手工業的繁榮,開始出現以剪紙為生的手藝人。在明清時期,民間性質的剪紙藝術得到了普及,民間剪紙手工藝被應用到彩燈、扇面和刺繡上。通過對剪紙元素的加工,人們又把它應用到了家居美化、房間裝飾上,且陸續出現了大量具有時代特征的剪紙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剪紙作品主要體現社會生活的各類角色、重大事件和當下的人文生活,京派剪紙申沛農先生就不乏體現這類題材的作品。例如,1986年《虎頭娃娃》拼色剪紙作品中,虎頭娃娃手舉的小風車,正是當時老北京廠甸中的民間玩具,風車以紙輪、響鼓、高粱稈扎制而成,是當時頗受孩子們喜愛的農歷新年標志性玩具之一。還有為慶祝1997年 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申先生創作的《與祖國一起騰飛》單色剪紙作品,以紫荊花、長城、五角星為元素,以剪紙形式融為一體,表達人們對香港回歸的激動心情與美好祝愿。以及為慶祝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創作的《歡慶澳門回歸祖國》單色剪紙作品等。以社會主義大團結、人民勞動生產、婦女兒童等為主題的作品還有很多,不在此羅列。剪紙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傳統剪紙作品中涵蓋了我國各個時代的道德理念、人文思想和歷史信息,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二、中國傳統剪紙的現狀
剪紙在政府的關心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雖然得到了保護與傳承,但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以傳統剪紙為生的民間手藝人普遍缺乏對市場經濟的了解,再加上人們對剪紙的需求持續降低,最終大多數農村年輕一代的手藝人因無法維持基本的生計而外出務工、面臨轉行,老齡手藝人雖較完整地保留了原始手工技藝,但觀念不新、內容單一、生活貧困,且絕大多數年事已高、有疾病或相繼去世,數量變得越來越少。人才缺乏、傳承斷流問題嚴重制約著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剪紙入門容易、提升緩慢,且難出精品,導致許多從事剪紙的手藝人還未做出自己獨有的風格特色就外出務工或經商辦企,從而放棄鉆研、傳播傳統剪紙文化和技藝。依然保留剪紙技藝的民間手藝人卻因固守家傳的統一風格而缺乏創新思維。甚至有些剪紙藝人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開始機制量產剪紙作品,導致大量風格雷同、廉價粗糙的剪紙作品出現在商業街、旅游景點等。而且人們漸漸忽略了剪紙傳承的不僅僅是以手工形式呈現的技藝,還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相關的文化。年輕人的不了解、不會剪、興趣不高,使剪紙藝術面臨傳承困境。另外,市場供需變化影響了剪紙的進一步發展。剪紙因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從事設計和創作工作,無法順應當今市場上“快餐式”的消費文化,使得市場競爭力呈下降趨勢。隨著現代手工藝品的層出不窮、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傳統手工藝品正在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市場,剪紙也包括在內。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作為傳統手工藝的剪紙也受到了影響。人工智能設計因其高效的特征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同時也使人們忽視了對傳統手藝的學習,導致傳承更難。
三、中國傳統剪紙的未來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和日益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設計能否替代人類智能設計、取代傳統剪紙手工藝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一)人工智能的優勢
1.人工智能通過輸入指令,自動生成設計作品。
2.人工智能能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3.人工智能為人類提供更多配色和空間概念方案,節省人類設計和探索的時間。
4.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更少時間,篩選目標人群,做到精準推廣。
(二)人工智能的劣勢
人工智能在現有剪紙素材的基礎上生成作品,相較人類手工設計缺乏原創和創新能力,無法替代人類對傳統手工藝的理解和藝術審美。且通過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是否有版權保護問題,目前仍無明確結論。
雖然通過大量數據訓練和輸入指令就可得到相應設計方案,但人工智能只是執行機器計算命令,缺乏人類獨特的藝術審美和理解,很難有獨特的風格,缺乏對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特征的人性化理解。人工智能也不具備傳統文化技藝傳承的特有屬性。
人工智能對電腦配置和應用者操作水平有很高要求,民間傳統剪紙手藝人從小學藝,文化基礎普遍較為薄弱,且農村本身還不具備此硬件條件,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應用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三)人工智能替代人類智能、取代傳統技藝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設計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徹底替代人類設計、最終取代傳統技藝的可能性不大。相對人類設計,人工智能更多是提供輔助性的設計,對于藝術的感知、傳統文化的理解、我國傳統技藝的傳承還需要人類主導完成。剪紙起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人們通過剪紙形式表達思想與情懷,人類獨特的藝術理解、文化傳承能力是人工智能所無法替代的。然而人工智能為人類智能設計提供了更多個性化和創新的方案,人類智能將人工智能方案轉化為可能。因此,合理應用人工智能可以加速人類設計的發展,使傳統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這是未來人工智能設計的發展趨勢,也無疑是傳統技藝的加速劑,而非替代品。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傳統剪紙作品的設計當中,因為通過簡單的圖層關系和變形工具就能做出剪紙的層次效果。只需先用工具畫出所需圖案,區分顏色,復制粘貼,釋放到圖層等,就可輕松完成套色剪紙、立體剪紙等設計工作,再由傳統手藝人剪制出成品。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人們修改設計稿的時間。
為滿足人們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傳統剪紙藝術被廣泛應用于室內裝飾設計、廣告包裝、服裝設計等領域。通過對剪紙傳統紋樣圖形和民族元素的提煉,傳統剪紙以其在各階段歷史中表達的不同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文化,體現著現代設計領域的裝飾性視覺美感。剪紙不只以手工剪制作品的傳統形式出現,也被人們通過高科技應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與此同時,對于傳統剪紙的保護和傳承更加迫在眉睫。為了切實做好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為剪紙的保護和傳承奠定了法律基礎。要在保護傳統手工剪紙技藝的同時,發展現代化剪紙技術,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剪紙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其次,通過政府層面積極開展與剪紙傳承相關的各種活動項目。
在新課改背景下,為更好地推動學生素質教育發展,很多學校開始改變教育觀念,將剪紙藝術引入校本課程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讓學生從小了解剪紙藝術,掌握一些相對簡單且常見的剪紙技藝和表現方式。用“非遺進校園”的形式推廣普及非遺剪紙項目,傳承剪紙文化和技藝。不可否認,其在改變人們思想、普及文化方面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有很多還停留在直觀的理解階段?!胺沁z進校園”常因剪紙課時偏少、多為碎片時間,以欣賞體驗課形式出現,剪紙教育師資有限,剪紙手藝人雖掌握手藝但并不擅長教學等問題,其推動作用還比較有限。所以,要以剪紙教學作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積極開發學校特色,開展個性化教育,聘請非遺傳承人或民間剪紙手藝人為學校顧問,對現有教師隊伍進行非遺的相關培訓,注重融合手藝人和教師兩個不同角色,注重對非遺教師的培養。還要注重對青少年的剪紙啟蒙教育,非遺傳承絕非把學生培養成匠人,而是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藝術審美。鼓勵成立剪紙興趣社團、研習小組,將剪紙列入教材,將剪紙課程列為學生必修課程,將課程融合,研發動態非遺剪紙課程,使剪紙藝術真正走進課堂,使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進來,通過學習和實踐,了解剪紙文化,掌握技能,感受民族文化魅力。這為學校課程的開發無疑也注入一股新鮮血液,通過學校課程傳承發展剪紙藝術,實現非遺剪紙代代相傳,讓民族文化和歷史“活下來、走下去”。
此外,政府也鼓勵個人和組織機構積極參與剪紙保護與傳承工作,如開展非遺進社區等活動,開設非遺博物館、非遺技藝體驗館、大師傳承班、青少年非遺教育基地,鼓勵建立文化名城等,并予以資金扶持、給予資源便利。開發剪紙資源,幫助更多人了解剪紙歷史、制作工藝、風格特征等,通過學習和體驗,親身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與此同時,也可以走進農村,學習、參觀原生態的民間剪紙藝術,結合民間習俗、時事熱點舉辦剪紙藝術展,開展國內外剪紙學術交流,為剪紙的推廣提供更多機會。
四、對非遺剪紙傳承發展的幾點建議
第一,高度認識剪紙文化的傳播意義,深入研究剪紙文化的精髓,歸納、整理剪紙藝人優秀作品,對原創作品增強保護意識。
第二,引導企業投資,走進農村,參觀、學習原生態的民間剪紙藝術,開發農村剪紙市場,將剪紙作為禮品、工藝品、旅游紀念品,擴大游客對剪紙藝術的感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增加民間剪紙手藝人收入。
第三,注重專業性,正確傳播、研習剪紙文化及技藝。加強35~60歲剪紙藝人的現代化教育,為此類技巧嫻熟的人群創新發展提供便利。提高青少年對剪紙藝術的興趣,對于20歲左右,剛好處于承上啟下階段的年輕一代,做好長遠規劃。
第四,注意參與質量,避免流于形式。
第五,提高剪紙品牌意識,加大媒體宣傳,提高宣傳力度,鼓勵剪紙手藝人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不僅要培養一大批的剪紙愛好者,而且要重點培育剪紙技藝傳人,才能解決剪紙傳承斷層的突出問題。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傳統剪紙是傳承歷史悠久,富有創造性、民族特色的民間手工藝術。剪紙藝術的創作靈感是取之不竭的,它是融匯了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等眾多學科的藝術形式,并不只是簡單的圖形組合,而是體現著不同的時代特色、民族藝術特征,是體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認知和價值觀,表現手法豐富、內容多樣,派系風格眾多的藝術形式。要將剪紙中的優秀文化內容提煉出來,融入現代設計中,反思傳統剪紙文化,探索剪紙題材,尋找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的更多契合之處,利用科技手法創造與剪紙相關的產品及衍生品,使傳統剪紙文化、技藝與時俱進。還可通過大數據的篩選精準地推薦給更多匹配的人群,使傳統剪紙藝術緊跟現代化的步伐。要落實好政府對剪紙的各項扶持政策,避免形式主義。非遺教育是剛需,傳播傳承是必需。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我們要做的是不斷使剪紙隊伍發展壯大,把文化留住、把精神留住、把中國心留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真正做到增強國民文化自信,激發剪紙藝術旺盛的生命力,使其深深地根植于中華大地。
參考文獻:
[1]魯華.淺析剪紙藝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9(1):61-63.
[2]陳蓓蓓.論剪紙藝術在現代休閑時裝設計中的運用[J].當代藝術,201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