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汀洲 趙陽 戶楠 田永杰

[摘 要]結合現代社會的相關情況,對非遺傳承人保障及非遺傳承機制中出現的非遺傳承人呈斷層態勢、看重認定忽視保障等問題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研究分析,并以此為契機擬定一套系統化、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樣不但能有效促進非遺的保護及傳承工作,還能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促進非遺傳承工作的落實。
[關鍵詞]非遺傳承人;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3)22-0018-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田汀洲,趙陽,戶楠,等.非遺傳承機制分析與藝術實踐研究[J].天工,2023(22):18-20.
基金項目:2023年甘肅省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工程:就業課程建設和能力培養項目“甘肅省就業創業研究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非遺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而傳承人是保障非遺傳承發展的核心載體,所以加強非遺傳承人保護尤為重要。近些年來,我國已經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工作予以重視,并制定了眾多的規章制度,以期能夠更好地開展非遺傳承人保護工作??墒鞘芏喾矫嬉蛩赜绊?,目前的非遺傳承人保護工作中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落實。因此,要應用合理對策來保證非遺傳承人保護工作的落實,嚴格貫徹科學發展觀,唯有如此才能實現非遺的傳承與發揚,繼而更好地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一、非遺的傳承模式
非遺是口承文化,其一般傳承模式是口傳心授,利用口傳心授的形式在特定范圍的人群中實現傳播和弘揚。某段說唱文學也罷,一個民族舞蹈也罷,一類傳統手工藝也罷,一種民俗文化也罷,但凡是非遺范疇的各種文化種類,皆是通過群眾的口耳相傳被傳播和繼承的。而且群體性是非遺最為明顯、最主要的特點。任何非遺,不管是口語表達屬性的、肢體演繹屬性的,或是傳統手工藝屬性的,都是如此。其初始雛形,均是由一些優秀的社會公民個體造就出來,隨后經群體在悠長歷史里傳播和弘揚,最終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非遺形式和項目。
二、保護非遺傳承人的重要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為我們創造了絢麗奪目的歷史文化,既有物質文化遺產,又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與物質文化遺產不一樣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是“活態傳承”,其形成、弘揚與發展通常通過“老藝人”即非遺傳承人來實現。這樣的非遺傳承人掌握并弘揚著悠久的民俗文化知識與傳統技藝的精華,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標本”,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世代相傳的“DNA”。假如沒有非遺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逐漸消失;假如沒有非遺傳承人始終堅持對非遺的傳承,非遺的保護與弘揚便成了一句空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傳人作為傳承特征,決定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以以人為本作為基本原則。
在全球化大環境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便是弘揚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骨血的基因和符號。只有加強保護非遺傳承人的工作,才能真正地樹立較高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才可以延續中華傳統文化的骨血,才會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最后要去何方。
三、非遺傳承人保護工作中常見的問題
(一)非遺傳承人體系呈斷層趨勢
現代藝術的發展對傳統文化形成了極大的影響,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不再關注傳統經典藝術,因此造成老齡傳承人被后代慢慢忘卻。新時代,年輕人喜愛快節奏生活,所了解的信息日益增多,加上視域愈發廣闊,缺少對傳統民間工藝和民俗文化的了解,從而使非遺傳承人才呈現出斷層趨向,嚴重影響非遺的傳承發展。
(二)重視申報,輕視保護
目前,非遺項目的填報工作表現出了重視申報卻忽略了對非遺傳承人保護的現象。在非遺項目認證成功后,沒有科學、合理的保護和傳承制度,而且在現實中被納入申報項目里的傳承人并沒有體現出其價值及地位。
四、加強非遺傳承人保護的策略
(一)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及生產生活模式的變化,大眾的休閑娛樂方式日趨多樣化,審美觀念顯著改變,有的非遺處在被忽略的窘境,有的非遺傳承人備受冷落。根據調查,非遺傳承人用一生的心力專注于非遺的傳播與發展,如剪紙、刻瓷、陶瓷、石雕等,也在試著走產業化發展道路。這些為了延續傳統文化與藝術血脈的藝人們,用實際行動撰寫出非凡人生,詮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彩斑斕,他們不懈追逐且不悔,不想讓傳統文化血脈流失。令人擔憂的是,絕大多數非遺傳承人年逾古稀,且后繼無人的狀況已長期存在,因此要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
(二)多層次培養非遺傳承人
想要實現非遺薪火傳承,解決非遺傳承人陣容老齡化及后繼無人的問題,就一定要多方位培養非遺傳承人。首先,非遺傳承人應從小培養。青年人加入非遺傳承隊伍,從本質上關乎著非遺今后的命運,因此,我們培養非遺傳承人一定要從小抓起,全力推動優質非遺走進校園、進入課堂。其次,非遺傳承人培養應同高等教育、現代職業教育緊密結合。借助高等院校全力培養非遺傳承人,將高等教育、現代職業教育打造成非遺傳承人培養的關鍵營地。應全力支持高等院校優化專業學科架構,結合實際情況開辦一些新的非遺及相關專業。與此同時,聘用杰出的非遺傳承人為客座教授,全力培養既有基礎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的高素質非遺人才。另外,通過建立高等教育、現代職業教育非遺專業獎學金、助學金計劃,讓更多的青年人奔非遺專業而來,進而擴大非遺傳承人陣容。
(三)健全非遺傳承人認定制度
1.明確認定人數
適時調整非遺傳承人評定總數。傳承人總數同非遺項目的興衰存亡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需要規范非遺傳承人總數。評定非遺傳承人總數是非遺保護中極為重要的全局性工作。相關部門應最大限度地予以更多非遺擁有者以“傳承人”的身份并予以物質幫助。
2.認定渠道多元化
在非遺傳承人評定環節中,應盡量打破傳統的別人舉薦和個人申報并重的評定規則,各地相關部門也要提高對非遺傳承人的探尋和挖掘強度,與此同時也要指引與鼓勵更多的市民加入非遺傳承隊伍當中,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并指派專職人員展開調查和備案,以保證非遺傳承人評定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非遺傳承人評定的渠道要多樣化,不僅要涵蓋集體評定,還要引進個人評定,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多樣化的非遺傳承群體。
3.完善認定標準
一般來說,認定標準是確認非遺傳承人是否符合要求的首要衡量標準,可以直接影響傳承人評定總數。想要提高非遺傳承人評定總數,就要適度放寬認定標準,持續擴大非遺傳承人備選區間,并予以他們適當的精神和物質支持,與此同時也要為他們提供對應的認定標準,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更多的非遺傳承人。
4.實施動態管理
保護非遺傳承人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要求政府部門及各界社會人士共同努力。現階段,文化和旅游部已分次認定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也分次認定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對保護非遺傳承人顯然發揮了積極作用。搶救及保護非遺傳承人最先要做好普查,加強動態化管理,360°立體化備案、攝像、梳理中國民間口頭文化和傳統工藝,實地調查其傳承方法、流脈和相伴的各類民俗文化活動事項,妥善收集儲存有關器材。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
1.科學的傳承工作管理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實施分類管理工作,對年紀較大的老藝人,必須重視認定他的價值與貢獻度,并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技能進行記載,更偏重于非遺傳承里的“承”;而對于具備傳授要求的藝人,則偏重于認定他的能力,以實現非遺傳承中的“傳”。另外,還需要健全傳承人的檔案資料,檔案要突出傳承人的基本信息、傳承方案還有目標任務等,合理留存傳承人的代表作,便于未來實施研究與調閱。
2.建立表彰激勵制度
相關單位除經濟上對傳承人予以適當的支持外,還需要創建非遺傳承人嘉獎激勵機制,即對非遺傳承有杰出貢獻的傳承人給予嘉獎,利用嘉獎來提升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和聲譽。與此同時,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去高校做講座,這不但能為其提供一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還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非遺傳承人陣容中,這會有助于改善我國現階段非遺傳承人年紀較大、后繼無人、文化傳承能力不強等情況。
3.為傳承活動提供支持
相關單位要為文化傳承活動提供更多的幫助,首先,可以借助構建傳承基地、非遺博物館等形式,為傳承人提供帶徒、理論基礎研究、演繹的場地;其次,運用傳統民間節日、展覽會等,為非遺項目及傳承人提供展示的機會,不斷擴大項目知名度;最后,在信息時代非遺保護工作要靈活運用微信公眾平臺、視頻號等互聯網媒體,激發大眾對非遺的了解興趣,還能通過開發設計文化創意產品,為非遺市場注入新活力,持續融進現代生活。
4.完善科學的保障機制
相關單位要擬定有關的資助政策,確保非遺傳承及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比如,在非遺藝術品公開展出時,給予傳承人一定的風險補償金;對實施生產的非遺廠家給予對應的稅收優惠等。另外,需注意補助資金的合理化,實際操作環節應該根據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具體情況,撥付資金補助。比如,合理劃分同樣項目老藝人的生活補助與年輕藝人的帶徒傳承補助,按照實際的傳承功效撥付對應的補助。
五、結束語
非遺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護非遺刻不容緩,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是非遺保護的重點工作,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工作必須規范化、機制化。
參考文獻:
[1]陳寧.論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方式[J].大眾文藝,2019(5):2.
[2]陳戒.淺談非遺傳承機制建設[J].戲劇之家,2019(26):247.
[3]甘如美江,毛鈺,姚可可.黃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5):43-44.
本項目泥塑作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