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汶川縣映秀鎮的一處半山,幾處茶空間疊錯相綴,其間坐落著一處石壘建筑,背靠茶園。從邊處走過隱隱聞到一絲松煙香夾雜在這處青山綠水中。這是當地西路邊茶(藏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傳承地,首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茶祥子映秀坊。
這里的主理人蔣維明并不是本地人,但他卻稱映秀為自己的第二故鄉。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蔣維明的父親在青城山后山被困,依靠當地老鄉們的幫助才得以平安歸家。帶著這份感恩,蔣維明來到汶川參與震后重建工作,見證了汶川的新生。2012年,汶川縣政府邀請蔣維明到汶川映秀鎮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蔣維明以制茶人的身份入駐映秀非遺創意園。
如今,在阿壩州,處處可見蔣維明這樣的創業者。自然地理資源豐富的阿壩,草原遼闊,雪山聳列,江河縱橫,是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水源補給區,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9月4日,“壯麗輝煌七十年感恩奮進新阿壩──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新聞發布會在成都舉行。會上,阿壩州委副書記杜海洋介紹了建州70多年來,其經濟格局所發生的巨大的變化。
對于當地人來說,守著青山過苦日子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全州在守住生態紅線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在“兩山”理念的引領下,阿壩州逐漸實現綠色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探索出一條阿壩州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不僅使清潔能源、生態工業蓬勃發展,還實現了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有機結合,帶領百姓脫貧致富。
這個秋天,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再走阿壩特色經濟發展之路。
“那時我走在映秀的山間,看到茶樹在天地間茁壯成長卻無人采摘,他們靜謐而蓬勃的生命力打動了我。我想我有責任將這里的制茶技藝與文化傳承發揚。”蔣維明接手當地的茶園之前,這里有著一批老茶人,在2008年地震中,茶廠受創,這批老茶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廠,只得另謀生路。蔣維明來到映秀后不愿意看到傳承著本地羌文化的制茶手藝默默沉寂,于是開展了一系列的實地考察,渴望恢復本地代表性的藏茶與羌族傳統金銀花茶制作技藝。這一愿望實現后,蔣維明并沒有停下腳步,又復興非遺“傳統手工貢茶制作技藝”。為了給映秀茶打開銷路,蔣維明針對各類茶的特色推出不同茶品牌,并帶著映秀茶走出國門,將它們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多個國家。
“金銀花又叫忍冬花,凌冬不凋。它象征著互助與守望,又承載著堅韌自強的生命力,就像映秀、就像汶川。”在蔣維明看來,是映秀給予了自己生活的力量。這十幾年來,無數的建設者來到阿壩、來到汶川,為這里的建設增磚添瓦,而這里也在不斷回報著綿綿恩情。
來自若爾蓋縣的洛讓金巴是索格藏村村支書,同時也是世代在這里生活的牧民。過去幾年,洛讓金巴有一個明顯的感受——草場變綠了,草原開始有了生機。“小時候總聽阿媽阿爸說,這里的草原是多么美,到處是綠草野花。但在我小時候,從哪里望過去都是黃綠不接的樣子,哪怕是夏天,也是黃比綠多。但過去幾年,政府推廣的‘方格’治沙有了成效,很多地方都開始長起綠草。”
在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村一帶的草場,從山頭上到平地都覆蓋著一塊塊的“方格”,上面分布著沙柳,有的已經長大,有的還是矮苗。記者走近后撫摸地面,泥土緊緊黏在一起。“過去沒有實行治理沙子的時候,風一吹滿口都是黃沙,人都沒法生活,更不要說放牧了。所以之前知道可以治沙,我們牧民都很高興,雖然暫時放牧受到限制,但這可以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而且,雖然放牧受到了限制,但現在交通好了,游客多了,我們也還有其他的收入來源。不能只盯著放牧。”村民多吉對記者說。
多吉所在的村落緊鄰黃河洛華灣,在這里,黃河實現180度彎曲,流向折返西北。長期以來,由于洛華灣位于河流凹岸,受到水流不停地沖刷,河岸侵蝕嚴重,岸邊的草場也受到影響,如果不加以控制,將會嚴重影響當地村民生產生活。
為解決黃河侵蝕問題,若爾蓋縣實施黃河干流若爾蓋段應急處置工程項目,采用“格賓石籠護坡+拋石護腳”的設計方案,使得黃河侵蝕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現在洛華灣附近的草場與黃河遙相輝映,成了一處游人爭相打卡的景點,為沿線發展旅游經濟帶來的動力。
“綠水青山不只在當代,更在未來,無論發展什么產業,首先都要守住生態的紅線。”若爾蓋紀檢干部郭崇高曾長期在基層工作,他感言,自己在當地工作的十多年中,深深感受到環境對當地人生活的影響,“環境保護項目不只要建設,還要監督。監督到位才能護航生態經濟永在路上”。
近年來,綠色、環保已經成為阿壩州各級部門以及企業、園區發展建設的懸頭之劍。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阿壩州都經歷著嚴峻的產業轉型危機。
阿壩州經信科科長劉劍介紹,1953年建州后,森林資源給阿壩州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和發展機遇。阿壩州逐漸形成了以森林采運為主導,礦產開發和機械制造為補充的工業體系,盡管從建州伊始,阿壩就著手建設多門類的工業產業。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涵蓋采礦、化工、制藥、機械加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生產等多個門類,但工業產值中森工產值長期占比超過60%。森林資源長期過度采伐,阿壩州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產業結構也越來越單一,尋找新的發展道路迫在眉睫。

“產業轉型從水電站的建設開始起步。之后激發了阿壩州建設電站的熱潮。有了電站,就有了發展工業的基礎,一批高載能企業開始在阿壩興建。而進入21世紀后,‘兩山’理論的提出不僅讓企業與政府看到生態的紅線,也看到了生態、綠色發展帶來的機遇,打開了阿壩州的工業發展之路,帶來了無數新機。”劉劍說。
四川希望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希望水電”)的員工王靈今年52歲,是茂縣人本地人,在他的印象里,茂縣森多林密,但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這里除了“木頭經濟”,似乎很難找出什么“產業”,即便有工廠,幾乎也都做著“消耗資源”的生意。直到十多年前情況才慢慢開始有了轉機。
2004年,為打造綠色、低碳、節能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茂縣引進希望水電,注冊在赤不蘇鎮。據該公司負責人趙明云介紹,公司電站事業部在赤不蘇流域分期開發的水電站總裝機達5.52萬千瓦,為實現電能就地轉化,公司配套建設了氯酸鈉生產裝置和氯酸鈉尾氣凈化裝置,凈化后的氯酸鈉尾氣送到相鄰企業,作為燃料又可以生產人工寶石。經過十余年打造,該公司與配套生產人工藍寶石的企業已成為了阿壩州能源轉換的示范基地,形成了循環經濟產業鏈。企業不僅成為了茂縣的納稅大戶,經過省經信廳組織專家進行評審,還成功申報省級綠色工廠。
“我州載能產業發展到現在非常不容易,僅‘十二五’期間,我州就對8個行業涉及30戶企業的落后和過剩產能實施了淘汰,其中關閉21戶、淘汰工藝設備9戶,節能22.1萬噸標煤。”劉劍告訴記者,“十二五”之后,阿壩州堅持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州內工業結構才得以進一步優化,現在,企業主動改造的意識越來越強。
與希望水電同被評為省級綠色工廠的另一家企業四川省兆迪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兆迪水泥)成立于2011年,位于汶川縣漩口新型工業園區。據該園區副主任袁龍武介紹,兆迪水泥充分利用周邊廢渣資源,積極實施循環經濟再利用。在水泥生產線外,還同步規劃配套4.5MW純低溫余熱發電站,實現了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記者看到,在《建州70周年阿壩州工業發展綜述》中,清潔能源、優質礦產、中藏羌醫藥產業成為了阿壩州創新經濟、綠色發展的關鍵詞。據阿壩州經信科有關干部介紹,目前阿壩州以水電、光伏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全州緊抓能源結構變革窗口期,正進一步推進鋰礦資源勘查開發,助推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消費轉型。
“‘十四五’開局之后,阿壩州推動構建‘5+N’生態工業產業體系。‘5’代表清潔能源、特色農牧、中藏羌醫藥、民族文化工藝、優質礦產資源等五大產業集群;‘N’則代表以縣域中小微企業園為載體發展的數字經濟、綠色載能、材料加工等特色產業。”劉劍說。
“良辰吉日八月八,各路精英聚保華,九寨云頂閃金光——慶開張
小康路上邁大步,發家致富有門路,精準扶貧為民想——感謝黨”
伴隨著腰鼓的陣陣節奏和銅镲的鏘鏘聲,“三句半”唱詞在九寨溝縣靈寶村保華鄉的小道上遠遠地傳開,整個村莊的村民都知道“新時代鄉音宣講隊”來了。
鄉音宣講隊隊長名叫陶全娃,今年56歲,是靈寶村村支部書記。為了更好地向村民宣傳政策,帶領村民致富,2006年,陶全娃與會南坪小調的村民殷金生組建了宣講隊。為了讓內容通俗易懂,村民一聽就明白,兩個人以“三句半”和當地小調民歌為載體,自己編寫歌詞,漸漸成了當地有名的鄉音宣講隊。
宣講隊快走到山腳時,村民方樹平正準備給小院門頭換上新買的竹編罩燈。陶全娃告訴記者,方樹平是村里種果搞民宿的積極分子,“2009年的時候我們宣講種植果樹,他聽說收益高,有政府扶持,很快就把原來家里種蔬菜的地改種蘋果。過了幾年市場開始變化,又開始種李子。這幾年,我們依托山頂酒店的流量,自己開發民宿,政府還專門幫我們請了設計師。也給他家的小院進行了設計,現在正準備投入運營。”
汶川縣威州鎮布瓦村曾經是貧困村,在汶川大力打造甜櫻桃、脆李子、香杏子“三寶”特色產業的背景下,推出山居民宿,打造以民宿體驗為主題的農旅融合品牌。水磨鎮鳳凰村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在政府與高校的協助下改造住房,開辦農家樂。水磨鎮副鎮長張建告訴記者,為了實現營收,鎮上還推出民族工藝、非遺等手工制作體驗例如羌族刺繡制作。“創新發展模式,為的就是走出一條‘生態特色、優質高端、三產融合’的發展道路,不僅增加農民收入,還帶動整體產業鏈條升級。”
在九寨溝縣黑河鎮“金棚子”葡萄種植基地,村干部何官秀和丈夫正在檢查葡萄的生長情況。馬海生告訴記者,過去這里的村民難出去,主要的種植作物只有玉米土豆。2016年,他剛到黑河鎮任黨委副書記沒多久,就考察了本地發展情況,發現曾有企業在當地種植釀酒葡萄,在進行市場調研和環境考察后,馬海生和駐村第一書記商量,要在黑河鎮發展葡萄種植。
何官秀說:“一開始我老公還不愿意嘞,怕賺不到錢,我就和他說,馬書記去彭州考察咯,葡萄市場很不錯。現在我們這些種植戶成立了合作社,專門針對市場推出有機葡萄,賣得好嘞。馬書記還咨詢了州上的農科局,我們聽從建議,現在正在申請綠色食品認證。”
據該縣紀委常委唐承海介紹,依托葡萄種植,九寨溝縣的葡萄酒產業已經實現種植、加工以及旅游、餐飲、文化等一二三產全面發展的融合產業。在九寨溝縣雙河鎮打造優質釀酒葡萄基地,農民既可以以集體經濟入股經營,也可以就近轉移就業方式參與到葡萄酒加工及旅游服務中,增加收入。九寨溝縣釀酒葡萄現代農業園區以“生產+加工+科技”全面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板塊。
“在凈土阿壩看見美麗鄉村”是阿壩鄉村振興響亮的口號,如今,這在綠色阿壩的鄉村已經成為現實。擁有豐富的綠色山野菜、果蔬、天然植物、高原牦牛(羊)及道地中藥材等優勢資源的阿壩州,不僅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產業經濟,還依托農牧業發展食品加工、旅游經濟。劉劍告訴記者,“二產聯一產帶三產”成了許多村鎮都想開創的致富道路。“三產有機融合有助于推動形成工農互補、三產融合的產業振興新格局,阿壩將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的工業發展思路,突出生態優先戰略,聚焦新型工業化培育現代產業新體系,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阿壩、高質量建成‘一州兩區三家園’提供強勁動力。”
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從“木頭經濟”到“生態經濟”,再到鄉村振興,阿壩走出一條人民至上、綠色優先的經濟發展之路。從建州初期的羊腸小道,到如今九黃機場、紅原機場建成投用,“由點到線成網”的阿壩交通已經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崢嶸七十載,阿壩兒女砸碎封建農奴制枷鎖,闊步踏上社會主義道路,以砥礪奮進追逐千年夢想,以團結奮斗迎來千年巨變,實現了民主改革和全面小康兩次“千年跨越”。
記者在阿壩聽到較多的,是人們對即將開通的川青高鐵線、都四線山地軌道的期盼,彼時,阿壩的交通網絡與產業體系將進一步優化,助推阿壩的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