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漸起,黑紅配色的面具遮蓋住凝肅的表情,身軀開始律動,四肢舒展,旋轉、跳躍,動作逐漸夸張,大開大合……近日大火的影片《封神》的首映禮中,舞蹈演員張力天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段粗獷而神秘的舞蹈——“儺舞”。
儺舞是“中國戲曲活化石”儺戲的表現形式之一。“儺”意為“驚驅疫厲之鬼”,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的圖騰崇拜,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劉禎將其分為四個系列:儺祭(即儺儀)、儺俗、儺藝和儺技。儺戲在過去具有宗教和藝術的雙重色彩,后受戲曲影響逐漸獨立出來。四川南部儺戲、四川蘆山慶壇、貴州安順地戲、貴州德江儺堂戲、安徽貴池儺舞等都屬此范疇。
儺戲在清朝雍正年間傳入四川南部縣雙峰鄉,至今已有近300年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部儺戲隨著第七代傳人杜南樓走出川北,走向國際,在20多個國家進行了展示。2009年,南部儺戲還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由于南部儺戲在以前主要是“口授”,且代代單傳、“傳內不傳外”,隨著老藝人離世,大量內容佚失,加之難以引起年輕人興趣等種種原因,南部儺戲的發展逐漸停滯,如今陷入了瀕臨失傳的危機。
“傳說儺儺是個孤兒,他本是湖北麻城縣孝感鄉人,流落到川北一帶,經歷磨難時偶然發現蠶桑后將其分發,造福百姓。他去世后,老百姓就用‘跳儺儺’的形式表達紀念。”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在雙峰鄉曹家窩采訪時,此處的傳承人馮明海提到了南部儺戲的傳說。在他的介紹里,記者了解到南部儺戲主要分為儺陽戲和儺壇戲兩個體系。
“儺陽戲是‘天上32戲’,是南部的獨有特色,由提線木偶表演,唱詞復雜冗長,表演難度較大,在杜南樓去世之后,已經沒有人會表演了。”南部儺戲第八代傳承人魯海平說。現在,只有南部縣文化館非遺陳列廳里靜靜躺著的三十二個色彩鮮艷、表情生動的提線木偶,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儺壇戲則是‘地下32戲’,主要是給人治病除魔,求神靈庇護。現在逐漸從娛神發展為了娛人。”馮明海介紹道,南部儺戲還包含儺舞、耍儺儺等多種表演形式。儺舞演員人數不限,幾人到幾百人均可。領頭的“儺頭”戴儺面,著長衫,挎小包,手持師刀令牌,在案桌上燒紙點香,雙手挽節,口念咒詞,其余小儺頭戴各式儺面,身穿獸皮或草衣,頭發披散,赤腳露背,手持叉子、木棍、陰陽旗等物,隨著鼓點用粗獷原始的動作跳儺舞。

“除了杜南樓,以前還有唱儺戲的名家如馮天佑和他的徒弟孫洪順。馮天佑八十多歲時,唱儺儺的聲音還很洪亮。”馮明海說,“但隨著老藝人們的去世,儺戲表演在南部縣城里已經基本消失了。以前逢年過節都有耍儺儺的上門送祝福討喜,現在已經很少了。”
耍儺儺能夠在當下仍得以保留,離不開它豐富生動、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如儺儺送財、“快板儺”、唱儺儺、討口儺等,都是它的一種形式。耍儺儺的唱詞沒有固定的內容,基本是“見啥唱啥”,語言風趣幽默,說些討喜的吉利話和發財話。
南部儺戲的一個重要道具——儺面,也是全國獨具特色的。“無下巴儺面只有我們這兒才有。”升鐘湖民間文化研究協會會長張大清介紹道,傳說中儺儺被員外踢掉了下巴,所以有的南部儺面沒有下巴。
儺戲面具沒有明顯的生旦凈丑行當的劃分,只有主要角色的鮮明特征。南部儺面的面部表情多變且非常生動。在南部縣文化館非遺陳列廳里一眼望去,每一個儺面或笑或怒,表情都很夸張,且色彩鮮艷,各有特色。
“杜南樓會的很多,他是難得的既會唱儺戲、編儺戲,又會儺面雕刻的人。”魯海平說。
杜南樓是南部縣土著巴人后裔,其父杜洪生曾是南部一帶的掌壇大師。據杜氏家譜記載,杜家班七代單傳。杜南樓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唱儺和木雕儺面的雕刻,時常和父親一起登臺表演。他原創了四十多本戲本,在傳統基礎上汲取川北民間歌舞、木偶、花燈等各種藝術表演形式,將單純的跳神轉化為獨具特色的南部儺戲。在南部縣文化館副館長杜洪祥的記錄中,杜家班儺戲的劇目構成主要分為“正壇”的法事儀式戲劇和“耍壇”演出的燈戲兩個部分,即“燈壇兩開”。
在“破四舊”時期,杜南樓含淚將祖傳的道具付之一炬,杜家班就此沉寂。所幸改革開放以后,1984年,杜洪祥和館員趙建宏在下鄉采風時發現了杜南樓和他的儺戲技藝。在時任南部縣委副書記梁仕培等人支持下,他們開啟了南部儺戲的搶救保護之路。
之后的幾年里,南部縣、南充市乃至四川省各方都邀請杜南樓整理留存其資料。遺憾的是,2007年9月,杜南樓去世,但當時南部儺戲的資料并沒有整理完成,“天上32戲”再無人能演,他的儺面也被封進了玻璃展柜。
馮明海手抄了杜南樓留下的許多戲本,但由于年歲已高,資金不足,這些手抄戲本并沒有整理出完整體系。
在儺面面具制作方面,杜光顯是南部木雕儺面傳承人,他還保留著用南部特有的桐油木制作儺面的技藝。不過隨著儺戲演出的日漸稀少與經費不足,他已經很少進行木雕儺面的制作了。
“木雕儺面比較重,表演起來不方便。現在南部的面具多以紙糊儺面為主,這也是南部儺面的特色。”南部紙糊儺面具傳承人曹文忠說。紙糊儺面具從選泥、和泥、做模具,再到一層層糊紙、曬干后縫合面具邊緣,最后根據不同需求上色后上清漆,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講究。曹文忠憑此榮獲2019年南部縣首屆民間工藝大賽一等獎。
“其實要說會耍儺儺的很少也不是,但是現在最年輕的也至少40歲了。平時表演一次只有幾十百來塊錢,有的地方要跑很遠,卻連飯也不包,大家寧愿干干農活。”馮明海的語氣里充滿了無奈。現在的儺戲傳承人基本只在專程組織的較大型活動中才會進行表演,而這樣的表演一年只有兩三次。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
魯海平從事音樂教研工作,他將儺戲與現代戲曲相結合編排的《和諧的祈禱》,在2006年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展演中捧回金獎。2007年南部縣政府投資10萬元打造南部儺舞,并大力推動南部儺戲展演。
2012年9月,魯海平被南充市文體廣局命名為第二批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和王克勇、賴斌、蒲七五現在打造新節目一般都是分別從策劃、美術、音樂三個角度分工,群策群力。”魯海平在提及曾經的排戲安排時說。2021年,南部縣文化館組織開展南部儺戲非遺宣傳展演展示活動時,他們對南部儺戲音樂進行了改編與再創造,創作《古儺魂》曲譜,并組織了排練。
“不過現在太忙了,沒怎么排過新戲了。雖然一直很想繼續做資料整理,但這項工作太繁雜,資金也不太充足,僅憑我們幾人的力量還是有點困難。”
在魯海平看來,儺戲屬于“慢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年輕人并不愿意傳承,加之儺戲本身資源不完整,傳承越來越困難。現在的南部儺戲,似乎處在了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王克勇是南部儺戲第九代傳人之一,同時也是一名美術老師。2015年,他第一次接觸到儺面,從此開始對南部儺戲的研究。2021年他和賴斌一起成為了南部儺戲的新傳承人,分別負責儺面制作和音樂創作。
魯海平和王克勇、蒲七五都具有老師和儺戲傳承人的雙重身份,他們常常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去思考儺面的傳承。他們編纂了地方文化傳承教材《川北古儺》,但因為儺戲較為小眾,最終并未推廣。
“2016年我們還成立過面具制作興趣小組,教孩子們制作儺面。”王克勇介紹道。在此之前,他還嘗試過結合剪紙和儺面開展興趣班、舉辦校內面具比賽等方式推廣儺面制作,反響都很不錯。但這些最終都只是曇花一現,只有留下來的學生作品記錄著他的努力。
而當記者問到儺面制作者傳承人問題時,曹文忠深感無奈:“我已經81歲了,我很想教,但沒有人愿意學,大家都覺得這個賺不到錢,學了也沒用。”王克勇也露出苦笑,“再等等吧,以后或許會有人愿意的。”
近幾年儺戲其實慢慢走進了大眾視野,但南部儺戲卻仍如藏于深巷的老酒。“我們都很喜歡儺戲,它有文化意義,也獨特有趣。但現在的南部儺戲傳承之路困難重重。”采訪結束時,張大清補充道,“我們希望有朝一日南部儺戲能被更多人熟知,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將它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