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婷(江蘇:常州市河海實驗學校)
2022 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將“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構成之一,指出數學學習要讓學生經歷獨立的數學思維過程,發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初步養成有條理的思維品質,形成合乎邏輯的思維品質,逐步形成理性精神。這里一連串的“思維”表述,實則對思維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維分成兩種,一種是低階思維,具體表現為思維淺表性、非結構性、不可變通性等特征。有別于低階思維的就是第二種思維,即高階思維。這里的高階思維是指學生在置身于復雜情境、碰到新問題時,能通過自身主動地聯結、重組、創造,快速解決問題的一種高層次的認知能力。高階思維具有內隱性、抽象性以及動態變化性等特征。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不易,不是簡單地枯燥講授、題海練習、死記硬背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經歷問題發現、過程思考、解決問題等深度學習過程,方能讓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高階。
生動有趣的知識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刷新學生高階思維視域。情境創設分為兩種:一種是淺層次的知識情境,一般表現為生活情境的再現;另一種為深層次的問題情境。這類情境直指數學知識的本質,通過這一類情境可以追問甚至直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時的學生處于真實有效的知識情境中,建立起已知和未知間的關聯。
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的面積》教學中,淺層次的教學就是“告訴式教學”,即通過學生自學,或者教師講授,直接告訴學生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的教學,教師“輕松”,學生也“輕松”,學生帶著這樣結論性的知識方法,用于解決課后的練習,正確率較高。但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處于低階狀態,教師與學生看似“輕松”,實則以犧牲學生可持續發展為代價,非常有害。
深層次的教學就是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深度學習,即提供學具,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處于支架式的問題串中,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建構過程,從而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長方形紙、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學具等素材,設計了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串”,導引學生的數學探究。
猜想1:出示長相等寬不等的兩個長方形實物,讓學生比一比,猜一猜哪個長方形面積大,長方形面積與哪個量有關。(長相等時,寬越大面積越大)
猜想2:出示寬相等長不等的兩個長方形實物,讓學生比一比,猜一猜,哪個長方形面積大,長方形面積與哪個量有關。(寬相等時,長越大面積越大)
猜想3:出示面積相近,長與寬不同的長方形實物,讓學生猜一猜哪個面積大。(學生說,可以用單位面積的小正方形學具去量一量)
問題1:用單位面積的學具測量長方形,你能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嗎?
問題2:用單位面積的學具鋪長方形,一定要鋪滿嗎?可以怎樣鋪呢?
問題3:結合猜想與操作,長方形的面積與其長、寬有怎樣的關系?你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嗎?
問題4: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嗎?(有些學生用中文表達計算公式,有些學生用字母表示,也有些學生用符號表示)
這里的教學以猜想和問題牽動學生的思維,三個猜想讓學生感悟長方形面積大小與長和寬有關,前兩個問題讓學生在操作中建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提煉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系列的問題串,猶如一連串問題情境,牽動學生全身,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提煉、總結,從而幫助學生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鏈,不僅讓學生掌握“看得見的知識”,更讓學生獲得“帶得走的學力”。
平鋪直敘的教學波瀾不驚,教師將解決問題的策略和盤托出,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核心知識,有意制造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或障礙,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是學生初次認識圓的知識。這里與圓相關的知識點比較凌亂,如果教師按教材編排體系“搬”給學生,學生就會處于碎片化的接受學習中,學習被動,思維難調動。這時,教師就需要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巧妙地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森林運動會情境,出現的車輪有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正方形的,也有三角形的,問學生哪個車輛滾動得比較平穩,并追問原因。車輪是圓形的,這是學生都知道的常識,但究竟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卻把學生難住了。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教師調動起來,急切地想知識圓的相關知識。這時,教師組織學生自學課本,認識圓的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接著讓學生用圓規操作畫圓,引導學生將圓形剪下來,通過對折,在圖形中標出圓心O,還有半徑R、直徑D,用筆描出半徑與直徑,用尺測量長度,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深刻認識圓的相關知識。教師結合畫圓的過程追問:“為什么同一圓內的半徑長度相等?同一圓內的直徑長度相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同一個圓內,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就是半徑,同一圓內的半徑長度相等”的結論,從而讓學生明白車輪制造成圓形的數學原理。
這樣的教學,變死板式宣講為探究式教學,巧妙地抓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距離相等的核心知識,結合生活常識,制造學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探究,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讓學生的深度學習水到渠成。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開展課堂討論,有利于學生優勢互補,思維互補,這也是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教師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遇到學習難點,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與探索;其次要培養小組長的組織能力,幫助小組分工協作,主持人、記錄員的角色要明確;還要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組內討論時,要全員投入,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最后要建立課堂討論學習的常規制度,定期組織組內或組間的展示與考核,表彰優秀,督促后進。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比的基本性質”教學中,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是教學難點。傳統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邊講邊板書,學生都能理解,但放手讓學生解決問題時,問題卻層出不窮。于是,筆者改教師講為學生分組討論,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1:整數比怎樣化簡?
問題2:小數比怎樣化簡?
問題3:分數比怎樣化簡?
問題4:這些比化簡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問題5:整數、小數和分數混合比怎樣化簡?
高階思維的培養,離不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只有極少數小組能全部解決,更多的小組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但將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置于全班學生面前討論時,就變成全班的教學資源。學生在聽取同學發言的過程中,會啟迪、修正或拓展自己的思維。同時針對化簡比的結果是一個數值還是一個比時,討論的結論為“化簡比的結果為一個比,而不是一個數值”,引導學生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在學理上統一起來。無論是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還是混合形式的比,化簡的過程可以千差萬別,運用的數學原理也可以不同,但只要注意化簡比的結果為一個“比”,將數值改成比的形式,就行了,從而打通了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多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單憑講授,學生難以理解。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解放學生的雙手與大腦,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知識在學生大腦中的建構,數學思維得到拓展。
圓柱體積計算教學,是在長方體體積教學之后的繼續學習。學生已經學會了體積的概念、體積單位、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在研究圓柱體積計算時,我們可以這么設計。
師:橡皮泥制成的圓柱體,如何求出它的體積?
生:利用橡皮泥的可變性,將它放在量杯中,測量出體積。
師:硬質實物圓柱體,如何求出它的體積?
生:在盛滿水的量杯中,將圓柱體沒入水中,溢出水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
師:超大圓柱,無法使用上述兩種方法求體積,我們怎么辦呢?
(學生想不出,急切想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師:怎么樣求出圓柱體的體積呢?
生:將圓柱體轉化成已知的規則物體,計算出它的體積。
組織學生拿出工具、圓柱體學具,分組動手操作探索。
小組匯報。
生1:沿著圓柱底部圓形的直徑切開,將圓柱等分成18 份,把這些實物兩兩對插,就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生2:近似長方體的長是圓柱底面圓周長的一半,長方體的寬是圓柱的半徑,長方體的高是圓柱的高。
生3: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體積相等,求出長方體的體積,就得出了圓柱的體積。
生4:將圓柱體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實物越接近長方體。
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周長一半×半徑×高=π×r×r×h=(π×r×r)×h=sh。通過公式推導,圓柱體積=底面積×高,也可以用字母表示為V=sh。
上述的教學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把圓柱切分、拼裝、形成長方體的過程,深深地刻入學生大腦中。學生即使忘記了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憑借回憶知識形成的過程,也能推導出圓柱的計算方法,真正將教師教給的知識,轉變成學生自己獲取的知識,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促進了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教師鉆研教材知識編排體系,多維度地挖掘數學知識的思維價值,設計問題情境、制造認知沖突,組織課堂討論,發動學生操作,引導學生在核心知識的深度學習中,實現數學思維、數學認知、數學學習的不斷進階,使學生的抽象思維、推理思維、批判思維、創新思維等在具體情境中,逐步得到培養與發展,進而促進數學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真實實現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