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嶺(吉林:樺甸市八道河子鎮中心小學)
小學科學教學以學生科學意識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目的是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奠基。而在傳統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對科學知識的講解,這讓學生缺乏科學探究的意識和機會,致使學生未真正理解科學知識,科學素養的培養也無從說起。追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使教師能夠根據科學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思維情況,向學生提出主要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跟蹤提問。這樣可以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弄清問題,逐步走向理想的彼岸。但從當前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來看,追問這一提問方式雖然得到了運用,卻沒有將其作用完全發揮出來。對此,如何借助追問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是當前每一位科學教師都應重點研究的內容。
在以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大多時候都是以“聽”的方式理解科學知識。這讓他們的科學學習過程比較枯燥,很容易失去科學興趣。學生缺乏科學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必然會阻礙他們的進步。追問在科學教學中的巧用,可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真正產生學習興趣,更專注地參與到科學學習活動中去,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足,科學知識又比較抽象,這使不少學生無法有效學習科學知識,影響了科學學習效果,也會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挫敗感較強。這為科學教師提出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在追問的運用過程中,教師會根據學生思維情況進行提問,這能讓學生突破理解的困境,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逐步提高科學思維能力。
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是新課改強調的一點,新型師生關系是提升科學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以往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提問后若學生回答錯誤,教師會讓其坐下,讓下一位學生回答,這很容易讓學生受到情感上的傷害。在追問藝術的使用過程中,即使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會調整提問方式,對其進行耐心追問,直至學生回答正確。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學生科學學習自信心大增,對教師的情感也會顯著提升,對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十分有益。
追問是一種教學手段,也是一種教學藝術,想在小學科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助學作用,教師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追問并不是讓教師在課堂上隨意追問,而是應根據學情追問,這樣才可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所以,教師應對課堂追問內容進行精心預設,以提高課堂追問的針對性,幫助學生突破理解難點,進而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
以《土壤的成分》一課為例,在課前,教師為學生預留觀察土壤的學習任務,并向他們提出“土壤的作用是什么”的主問題。主問題提出后,教師應進行預設。假如學生無法準確回答,教師應對問題進行分解,對學生實施追問:“土里都有什么?你仔細觀察過嗎?”這會讓學生在對這兩個問題回答的過程中,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使接下來土壤作用的學習更加順利。可見,精心預設追問內容,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有針對性引導下,更為獨立地獲取科學知識。
講究追問時機是發揮追問作用的重要前提。教師若在課堂上漫無目的地追問,只會讓學生缺乏對問題思考的興趣,但若在恰當時機下追問,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會更強,學習的目的性也會更強。
以《把鹽放進水里》一課為例,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展示一個一次性透明杯子,先往這個杯子中放入清水,再放入沙子和鹽,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問:“你發現有哪些變化?”在學生給出“鹽消失,沙子沒有消失”答案時,教師追問:“鹽去了哪里?沙子為什么沒有消失?鹽溶解速度與哪些因素相關?”教師在學生興致最濃的時候追問,可使學生產生動手探究的想法,并付諸實際行動,這對學生科學知識的掌握很有幫助。可見,抓住時機提問,可使教師精準掌握學情,并做出有效的教學調整,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追問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科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既不能設置過于復雜的問題,也不能設置過于簡單的問題。這兩種極端的追問方式都容易喪失追問的意義,所以教師應把握追問難度,并以層次性追問方式推進,使問題更具價值。
以《珍惜水資源》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進行如下追問:“為什么一座城市會出現用水量急速增加的情況?”“人口大幅度增長時,用水量會發生什么變化?”如果學生存在回答困難的情況,教師可以追問:“天熱用水量大嗎?若城市中增加的大工廠數量較多,用水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在學生了解用水量增加的具體原因后,教師繼續提問:“節約水資源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這樣可以成功將學生帶入對新課知識的深入探索中。教師對追問難度的把握,為學生提供了細化學習的機會,這樣可以增強追問的教學價值。
小學科學教學內容較多,講解不同教學內容時,都會出現不同的教學情況,這需要教師針對不同教學情況選擇不同追問方式。這樣追問的靈活性和實效性更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才可以得到保證。對此,教師應注重追問方式的靈活多變,始終將學生帶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學習中,提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效果。
小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只有保持嚴謹思維,才可以深刻理解科學知識,并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求真精神。實證性追問方式的運用,具有培養學生嚴謹思維的積極作用。
以《種子發芽了》一課為例,教師先為學生播放一段與之相關的視頻,觀看結束后,向學生提出在花盆中種下種子的要求。種子沒有限制,可以是蔬菜,也可以是水果。學生種植后應每天澆水和觀察,待種子發芽時,將觀察過程完整記錄下來。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發現,在此基礎上追問:“種子萌芽需要哪些條件?”教師的追問讓學生進入對種子萌芽具體條件的思考中,并會根據自己的猜想進行科學實驗。這使學生的思維十分嚴謹。所以,實證性追問是符合科學學科特點和學生思維發展的一種追問方式,在科學教學中合理應用非常重要。
細致入微的追問,能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不僅能加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能讓學生的思維更為深刻。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節課的內容都適合細致追問,教師應對教學內容、追問時機等進行把握,真正將細致追問提升學生思維深刻性的作用發揮出來。
以《沙漠中的植物》為例,本課要讓學生了解沙漠中仙人掌、蘆薈這些植物的特性。在課堂上,教師詢問學生:你對沙漠的印象是什么?沙漠有哪些具體特點?沙漠環境十分惡劣,這里的植物生長情況好嗎?接著,為學生提供仙人掌的實物,讓學生對其根、葉等進行觀察,鼓勵學生及時根據自己的發現交流。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追問:“仙人掌的葉子為什么如此青翠肥厚?”這讓學生認識到仙人掌之所以有肥厚的莖葉,是為了儲存大量水分,以更好適應干旱環境。通過教師對學生實施細致追問,可以讓學生化難為易地學習,同時思考問題的深度也會大幅度提升。總之,細致追問方式的使用,能讓學生深刻感受所學科學知識的特點,不再是被動接受科學知識,而是主動構建科學知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面對教師提出問題時,總是難以作答,這是因為學生沒有找到回答問題的依據。所以,教師在運用追問方式時,應嘗試運用恰當的追問,引導學生真正了解問題的緣由,進而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以《磁鐵的吸力》一課為例,本課要讓學生了解磁力可以傳遞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科學實驗設備,讓學生自己探究后匯報交流。在具體匯報交流中,有學生發現“磁鐵一串一串地往回吸回形針”,此時教師追問:“你們的發現還有哪些?”有學生表示,鐵磁即使隔著紙也能夠吸鐵。教師繼續追問:“磁鐵吸鐵的原因是什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簡單問題擴展到有價值問題,并適時追問,可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深入,并讓科學課堂更有生機和活力。以探究依據進行追問,能夠讓學生突破科學學習中只回答現象而不思考的困境,讓學生在有針對性地思考過程中,形成更具深度的思維,較好地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實施推理式追問,往往能夠讓學生更具開放性地思考。這既能夠提高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又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精心設計推理式追問,強化其追問的效果。
以《冷熱與溫度》一課為例,要讓學生對水冷熱感知后,利用溫度表示冷熱程度,并借助實驗操作發現和總結溫度變化規律。在課上,教師先拋出具體問題:“冷與熱的關系是什么?熱與熱的關系又是什么?”接著,為學生提供熱水、冷水和溫水,讓學生用手指進行觸摸,說出自己的具體感受。教師接著追問:“在生活中,為什么倒一杯熱水會慢慢變涼?”“在變涼的過程中,熱水溫度的變化是怎樣的?”“如何讓熱水變涼?”“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是勻速下降,還是先快后慢?還是有其他規律?”在教師一系列追問下,學生能夠通過科學的實驗操作方式,得出各個問題的答案。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采取推理式追問,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科學引導。這既保證了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形成,也保證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深刻認知。
綜上所述,追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使用,增強了小學科學教學的藝術性,讓學生更容易被科學課堂所吸引,在科學課堂上更為積極地學習。因此,科學教師應對追問的價值和注意事項進行把握,并從實證性追問、細致追問、根據探究依據追問、推理式追問等方面,營造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提升與發展,進而為學生日后更為復雜科學知識的學習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