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婭(浙江:杭州市文瀾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技術是人類為實現社會需要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總和。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激光照排技術,人類文化以書面方式得以更省力、更快速、更廣泛、更準確地傳播。因此,“省力”“快速”“廣泛”“準確”是人類文化傳播技術發明與革新的社會需求。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人們依賴手工抄寫的方式來制作書籍傳播文化。然而,這種文化傳播方式速度緩慢、受眾面小、容易出錯。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聞名于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各種印刷技術的不斷革新,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再見到活字印刷,學生對活字印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煉出“需求推動印刷技術的發展”這一技術本質。本課將引領學生通過手工抄寫局限性交流,提出文化傳播的技術需求,再通過體驗“活字印刷”的簡單工序,感受活字印刷在文化傳播中的“方便”“快速”“廣泛”“準確”的優勢,從而加深對“人類基于社會需求而進行技術發明與革新”的技術本質的理解。同時,體悟“我國古代技術發明在人類進步史上的重要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課教學指向對技術本質的理解,即“人們的需求推動技術的進步”這一大概念,因此教學目標需要進行重構,具體如下。
通過體驗活字印刷術,知道活字印刷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重要的印刷技術之一,認識到人類基于特定需求而進行技術的發明與革新。
基于人類文化傳播的技術需求,通過比較的方法,分析和評估手工抄寫、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優劣。
能提出人類文化傳播的技術需求;能基于技術需求對多種文化傳播技術進行分析評估;能經歷活字印刷的簡單工序完成活字印刷作品。
能積極參與活字印刷體驗活動,感受活字印刷術帶來的便利,意識到技術進步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激發民族自豪感。
為加深對技術本質的理解,需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人類社會對文化傳播的技術需求,并進行體驗與評估。本課通過視頻、語言渲染,創設暗含技術需求的情境,帶領學生“穿越”至不同的歷史時代,并以角色體驗的方式交流和提出文化傳播技術需求,并對印刷術進行技術評估,從而體會需求推動技術發展。
環節一,夢回唐朝:手工抄寫的缺陷與文化傳播的技術需求。
【情境】假如生在唐朝,欣賞古詩《望廬山瀑布》,把古詩傳播到全國乃至世界,可以怎么做?
【交流】手工抄寫在人類文化傳播中有哪些缺陷?
【研討】人們對文化傳播技術有怎樣的需求?
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教師板書文化傳播的四條技術需求:“制作省力”“傳播快速”“受眾廣泛”“傳承準確”。
【設計意圖】通過唐詩《望廬山瀑布》的文化傳播,引導學生了解早期的手工抄寫在人類文化傳播中的局限性,從而初步意識到技術限制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同時,引導學生明確人類對文化傳播的特定的技術要求。
環節二,大宋傳奇:體驗、評析推動社會發展的印刷術。
在提出文化傳播技術要求的基礎上,利用影像資源,向學生介紹宋朝時期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發展歷史。以下是教學實錄。
師:雕版印刷術能不能滿足剛剛提出的技術要求?
生:雕版印刷要刻字,比較費力氣。“制作省力”這條不滿足。
生:一旦刻好了,印刷就比較快了,所以“傳播快速”基本滿足。
生:“受眾廣泛”也只有部分滿足,因為刻字麻煩,而且很費板子,成本太高。
生:如果工人文化水平不高,那容易刻錯字,所以“傳承準確”也是部分滿足。
師:看來,雕版印刷術與人們的美好期望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下面讓我們一起體驗活字印刷術,感受活字印刷能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活動】體驗活字印刷術。
【提供教程】出示活字印刷套材,播放視頻“活字印刷簡單工序”。
【提出任務】利用活字印刷術,印制《望廬山瀑布》。
【成功標準】8分鐘內至少印制8份;字跡清晰;內容準確;人人參與。
【操作體驗】小組合作,利用木活字印刷術,印制《望廬山瀑布》。
【成果展示】展示兩組的印制作品,基于“成功標準”進行評估。
所有小組在8 分鐘內印制完成了8 至10 份作品。這些印刷作品,大部分符合成功標準。但也有部分作品印刷不清晰,或者內容有錯,例如有的學生把“廬”和“爐”搞混,有的學生把“照”字上下顛倒了。
評估活動結束后,利用影像資源,向學生展示絲綢之路上中國人利用活字印刷術向世界傳播的醫學、農技等,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
師:活字印刷術真了不起!誰能說說這項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有怎樣的意義?
生:古代很多醫書通過活字印刷術印出來,傳到了波斯、印度、日本,造福了那里的人們。
生:在絲綢之路上,如果沒有活字印刷術,世界人民可能就不了解種桑、養蠶、制絲的技術。
師:有了印刷術的先導,中國把燦爛的文化傳遞給了世界人民。聽一聽美國學者是怎樣評價宋代印刷術的(播放采訪視頻)。活字印刷是重要的印刷技術之一,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程。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印刷術的發展歷史”和活字印刷術體驗活動,引導學生了解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技術特征,并基于人類文化傳播的技術要求來比較、分析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需求滿足情況,從而意識到技術進步對人類發展的影響。通過了解絲綢之路中活字印刷術起到的文化傳播關鍵作用,并觀看國外學者對中國印刷術的高度評價,體悟我國古代技術發明在人類進步史上的重要貢獻,提升民族自豪感。
環節三,現代盛世: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推動科學技術的革新。
在明確了活字印刷術的技術特征基礎上,利用文化傳播的技術要求來審視活字印刷術的技術局限性。以下是教學實錄。
師:用現代人的眼光,結合活字印刷體驗活動,說說活字印刷術有什么不足?
生:揀字和刷墨,還是有點麻煩的,而且揀字也有可能出錯。
生:只能傳播文字,不能傳播圖片,而且不是彩色的。
師:現代的印刷工具和技術能滿足這些要求嗎?請舉例。
生:激光打印機不用揀字,復印機批量復印,它們都非常快,還很省力。
生:還有彩色打印機。
師:(依次展示現代印刷技術的圖片)想一想,在技術革新的進程中,是什么推動了技術的發展呢?
生:是人們的需求,有需求才有動力嘛!
生:還有人們自身的創造力,才有了發明。
師:人類基于特定需求而進行技術的發明與革新,印刷術也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中不斷革新,從而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更加快速、有效。希望生于現代盛世的你們,在未來的日子里,也能有自己的創新,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設計意圖】通過反思活字印刷術的局限性,引導學生提出人類對文化傳播的更高需求,以及了解現代各種印刷工具和技術,幫助學生認識到滿足需求和改進缺陷是技術發明與革新的不竭動力,體會到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之間的相互影響,從而加深對“技術與工程”本質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展式板書呈現人類文化傳播技術的簡明發展史,反映基于人類特定需求的技術評估過程,突出對“技術發明與革新旨在滿足人類需求”的技術本質的理解,暗含“人類需求驅動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社會發展提升人類需求”的彼此促進、螺旋上升的過程。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學科核心概念“技術、工程與社會”的教學中,技術史是重要的學習內容。技術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社會發展歷程中涌現的若干關鍵技術,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之間的相互影響,即人類為改善生存條件而不斷提出的新需求促進了技術發明與革新,而技術的推陳出新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本課教學中,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手工抄寫、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人類文化傳播技術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通過人類文化傳播技術的發展歷程幫助學生理解技術的本質及其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
技術發明與革新的動力源于人類的特定需求。因此,讓學生明確人類的特定需求是首要的,而這些特定需求實際上就成了技術實現的衡量標準。由于學生對人類文化傳播早期技術缺乏了解,為此教學中利用圖片、視頻等資料,以及通過技術體驗活動幫助他們獲悉這些技術的基本特征或主要工藝。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基于技術需求來評估某個時期的文化傳播技術特征,一方面通過技術的實現幫助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技術的缺陷幫助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倡導整合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學習方式,設計并實施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型探究與實踐。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體驗活字印刷術的活動是以項目式學習方式展開的。項目式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基于給定的任務完成標準來實施探究并評估探究。在了解活字印刷的簡易流程基礎上,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數量的印刷作品,同時盡可能地保證作品的清晰與準確。根據這些標準來評估印刷作品的數量與質量,反思任務實施的過程與結果,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活字印刷術在人類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優勢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