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晴姣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孩子們即將邁入小學的大門,家長們既欣喜又憂慮,欣喜的是孩子長大了,憂慮的是孩子學習會一起步就掉隊嗎?能適應小學的生活嗎?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助力孩子成長是相關教育者必須深刻思考的話題。
如果說幼兒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是他們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那么從幼兒園畢業升入小學就是他們走向學習生涯的第一步。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身邊發生了許多變化:來到陌生的生活環境,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小朋友和關懷備至的幼兒園老師,告別了有趣的游戲課堂。這些變化必然會帶來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問題。幼升小時有些孩子會出現入學焦慮、緊張、坐立不安、食欲不振、情緒低落、不愛說話等情緒障礙;有些孩子會出現睡眠質量降低、身體疲勞、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還有些孩子會出現尿褲子、咳嗽嘔吐、肚子疼等身體反應,但是這樣的身體反應往往是由心理情緒導致的,很難從醫療角度監測。
近年來,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從2016年“幼小協同 科學銜接”、2019年“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發展到2022年“幼小銜接 我們在行動”。2021年和2022年教育部連續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均就“幼小銜接”給予了著重強調,這一轉向不僅標志著從國家層面上首次出臺幼小銜接專項文件,更從整體上寓意著“幼小銜接”作為現代基礎教育變革的一項重要議題逐漸納入國家政策議程。由此可見,幼小銜接是國家基礎教育整體改革的重要一步,是發展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契機。“雙減”政策的出臺,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并沒有降低對學習質量的要求,也沒有減少教學的內容。國家減輕了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負擔,但同時學生想借助校外培訓來“加餐加點”的這一途徑沒有了,學習上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了。在幼兒階段進行有效的幼小銜接,讓孩子更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可以使高質量學前教育體系得以延續,為后續學習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雙減”背景下開展幼小銜接,讓家庭和學校各自回到本位,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把時間還給了孩子,打通了個性成長的通道。同時,我們也能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提升整體育人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盡管近年來幼小銜接受到了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但是傳統的順其自然、小學化等銜接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有研究結果表明:6 238位大班家長中40%的家長未考慮過為孩子安排幼小銜接相關培訓,60%的家長會為孩子在上小學前安排或計劃接受知識培訓。近50%大班幼兒每周參與超3小時的學習,10%超6小時。三成家長認為“雙減”有利于緩解入學壓力;超四成家長認為“雙減”政策影響不確定,需觀望;小部分家長擔憂“雙減”后孩子學習能力下降。可見幼小科學銜接任重道遠。據筆者觀察,當前幼小銜接存在以下誤區。
隨著教育部一個又一個相關文件的發布,幼小銜接備受各界重視,也有相關措施條例不斷出臺。但遺憾的是實施效果并不理想。當前我國幼小銜接中注重知識的銜接,卻輕視了學生學習適應、生活能力的銜接。很多家長認為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就是以玩為主,進入小學后開始以知識學習為主。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如果孩子習慣了在幼兒園盡情玩耍,進入小學之后一天要上6節課,有可能會“坐不住”,也意識不到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現在,國家又出臺了“雙減”政策,限制了各類學科培訓班,這也讓一部分家長開始擔心孩子無法在學校打好學習基礎,害怕孩子在后面的學習中會掉隊。于是,不少家長認為如果可以在幼兒園時期先學會拼音、加減法、基礎識字,甚至提前學一些小學課程內容,進入小學后孩子就會感到更輕松、更有動力、更有自信,也會更快融入學校生活。帶著這樣的想法,家長將“提前教學”的任務寄托在幼兒園老師身上。那些能夠讓孩子提前學到小學知識的幼兒園在家長群中備受追捧。如果幼兒園老師無法涵蓋家長所期待的全部教學內容,很多家長會轉向培訓機構中的幼小銜接班,想盡辦法讓孩子提前學起來。據筆者調查,本學期本校大班的孩子很多都報名參加了兩個以上的培訓班,準備暑假去培訓機構上幼小銜接班的也不少。
目前幼兒園與小學兩個不同的學段并未形成合作共同體。不少幼兒園教師認為,只要孩子能在幼兒園健康快樂地成長,順利畢業離園就行,孩子進入小學之后的學習生活和幼兒園老師沒有什么聯系。抱著這樣的想法,幼小銜接工作簡單地變成了在大班下學期開展幾個主題活動,如“我要上小學”“再見了幼兒園”,與其他一日活動缺乏聯動。對小學教師來說,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最關鍵的,針對孩子和老師的各種考評也是基于教學成績的。可以看出,小學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在任務目標方面的想法差別很大,也缺乏溝通。部分家長認為,上小學是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孩子們一定能自我調節好,所以,家長也很少主動向老師了解幼小銜接事宜。在目前的情況下,家校缺乏聯動,在實踐中,幼兒園通常會主動向上銜接,而小學則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幼小銜接工作出臺過一系列文件,但教育行政部門推動力度不夠,大多停留在轉發文件、開會培訓、工作檢查、督導評估等方面,教科研支持力度也不足,僅停留在專家講座,但是沒有開展聯合教研,導致研教與研學脫離,銜接課程資源匱乏。同時,家長觀念陳舊,學校宣傳僅停留在發放《銜接手冊》、在學校布告欄張貼銜接工作相關內容。要想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必須完善相關教育政策來健全幼小銜接機制。
“雙減”背景下,實現科學幼小銜接要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依據,以《指導意見》為準則,考慮大班幼兒即將進入小學的特殊需求,著力培養學生的生活管理能力、完成學習任務能力。需幼兒、教師、家庭、社會多方努力積極投入幼小銜接工作中。
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對我國幼小銜接問題進行了長達4年的研究后認為,社會適應性方面的問題是兒童入學后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幼兒園每班兩教一保,幼兒人數也不是很多,每個班級都有專門的保育老師,每個幼兒都會受到精心的呵護和照顧,天冷加衣,熱了脫外套,及時補水,提醒上廁所,每一個細節都會被老師照顧到。而小學老師的主要工作是傳授知識,大量時間都用在備課、批改作業、補缺補差上,他們忙于提高學生的成績,沒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孩子們的生活瑣事。做好個人生活管理是健康身體的重要基礎。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充沛的精力來學習。九月新生入學時,家長送孩子上學后還是不斷接到老師的電話,許多孩子不能適應,表現為:自己學習用品丟三落四,上課下課分不清,下課之后無法自主安排上廁所的時間,上課之后需要上廁所卻又不敢舉手告訴老師,玩得滿頭大汗卻不知道及時脫掉外套,家長準備好的水杯也是滿杯帶去、滿杯帶回……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教師要為孩子過渡到小學做足準備,要一邊做好保育工作,一邊培養孩子做好個人生活管理,教孩子識別身體的信號。比如,我們可以教孩子摸摸自己的后背和額頭,如果有微汗代表熱了,應該脫衣服或者停下來休息;打噴嚏,流鼻涕是冷的信號,要增加衣服了;如果尿液發黃、鼻腔干燥開始流鼻血,那就應該加大飲水量。對大班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盡量減少生活細節上的統一安排,給孩子一些自主安排的空間。可以在游戲結束后,安排10分鐘讓孩子自主喝水、如廁,知道帶好如廁手紙。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就是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遇到困難,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大膽求助。
為了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和任務意識,幼兒園老師還可以每天督促孩子在小書包里放好本子、鉛筆、彩筆、圖畫書、餐巾紙,培養孩子自己帶文具的好習慣,每天入園時安排檢查。一些簡要的通知,比如需要填寫表格、登錄安全教育平臺學習等,我們可以不在QQ或微信家長群內發布,而是讓幼兒口頭傳達給家長,以此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轉述能力。我們從小班開始通過游戲活動來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比如,玩過積木準備喝水時發現幾個積木躺在地上無人問津,我們可以據此創設游戲情境:秋天到了,小螞蟻們要儲存過冬的糧食,這些糧食不夠一個冬天吃(指著收納筐),糧食好難找啊!哪只螞蟻能找到糧食(積木)呢?孩子們會積極地撿起積木放進收納筐里。任務意識的增強能夠進一步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同時也需要家長的配合,一起鍛煉孩子完成任務的能力,幫助孩子減少對家長、老師的依賴,學會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兒園教師也可組織幼兒討論、分享對小學的認識、期待和擔心,通過同伴的交流和老師的針對性引導,強化入學期待,緩解入學焦慮。在幼小銜接活動中,應注意傾聽兒童的聲音,讓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想法或者感受表達出來,并以此作為落實各類“準備”的切入點。
小學不應是居高臨下地站在那兒,消極地等著兒童怯生生地走近它,而是要積極地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在教育觀、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環境布置等各個方面主動調整,張開雙臂迎接兒童的加入,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夠有針對性地激活和鏈接兒童在學前期所獲得的經驗,以提升學習的有效性。在《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中提到,小學要積極傾聽兒童的需要、給予兒童緩解情緒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兒童主動向成人和同伴表達不開心的事情……蘊含了對兒童視角的關注。幼兒園的教學以游戲為主,具有直觀性和趣味性的特點,是“玩中學,學中玩”。小學的教學工作強調文化知識的學習,以集中講述為主進行分科教學,通過傾聽、表達、練習等方式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大多數的時候較為枯燥。為了幫助新生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小學教師應增強主動銜接意識,進行零起點教學,關注個體差異。倡導小學向下銜接,讓小學教師了解幼兒園的學習方式,適當調整針對新生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小學階段的學習也可以寓教于樂,在教學方法上與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相銜接。評價機制上也可借鑒幼兒園的評價方式,采用多元主體、多元視角、多種方式和多樣內容的發展性評價,將形成性評價、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相結合,形成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評價方案,聚焦教師是否熟知兒童身心發展狀況和特點,課程設置是否能有效幫助兒童適應從游戲活動向課堂教學為主的轉變。
陶行知先生曾強調:“小學教育是建國之根本,幼稚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可見,小學教育與學前教育存在根本上的關聯。讓孩子提前學習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幼兒身心健康。一、二年級正是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期,如果孩子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是在家或者在補習班已經學過的內容,他們可能會對課堂失去興趣,養成上課走神的壞習慣。由于這部分知識已經學過了,所以不好的學習習慣可能并不會影響到孩子這一階段的學習成績,家長和學校就容易忽視這些不好習慣。三年級之后,學習難度增加了,學習習慣又不好,就會導致孩子成績下滑,自信心受損。教師是負責教育的專業人員,對教育規律、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學都有研究和學習,教師應該幫助家長認識過度強化知識準備、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內容的危害。教師應該是家長的指導者和示范者。當前大量的私立園教師迎合家長不合理的要求,破壞了教育風氣,教師如何引導家長非常重要,教師要非常謹慎和科學地引領家長,做好幼小銜接的同時共同做好入學準備工作。家長可以做的是幫助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孩子完成任務的能力。比如,在家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讓孩子可以在校做好值日生工作,獨立完成打掃教室的工作,承擔作為班級一分子的責任。進入小學前,家長可以帶孩子多認識些小學生伙伴,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孩子會通過小伙伴了解到小學生活的一部分,會更期待小學生活。良好的學習品質需要學校、幼兒園與家庭達成共識。家長需要配合幼兒園幫助孩子做足入學準備。進入小學后,學校也需要得到家長的反饋,了解孩子是否適應小學生活,傾聽孩子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為了提高幼小銜接時效性,家長要積極參加幼小銜接交流活動,推廣科學的幼小銜接教育理念,讓家長了解到適合這一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措施,這樣也能減輕家長的教育焦慮。家庭、學校、社會要形成教育合力,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教育良好生態。
讓孩子較快、較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是每個教師、家長的共同期望。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幫孩子順利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在幼小銜接上,只有家校共同發力,才能真正促使孩子健康全面發展。家校協同不僅體現在教育理念的共識上,還體現在家長作為合作伙伴應深度參與到幼小銜接的工作中來。我們要堅持以兒童為中心,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這也將是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幫助孩子走好“雙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