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靜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快速增強,物流行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同時,“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和“一帶一路”也對物流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物流業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如智能化、自動化和數字化。因此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面臨著新時代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培養既懂物流業務、又熟悉智能化和數字化運營技術的復合型物流人才成為了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方向。然而當前多數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沒能跟上物流企業需求的變化,致使人才培養與企業的人才需求契合度不夠,亟需重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2020年7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決定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2021年12月共有50所高校入選了首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根據“指南”,現代產業學院將人才培養、教師專業化發展、實訓實習實踐、學生創新創業、企業服務科技創新功能有機結合,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集產、學、研、轉、創、用于一體,互補、互利、互動、多贏的實體性人才培養創新平臺。許多地方高校響應國家政策,積極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希望能依托現代產業學院的優質平臺,培養符合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從江蘇省的30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來看,有校企共建、校行企共建、政校企共建、政校研企共建等多種建設模式,其中半數以上采用校企共建模式[1]。通過分析廣東省114個參與遴選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的相關數據,總結出包括校-企-教育集團、校-企-培訓中心、校-企-協會等在內的七種合作模式[2]。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應關注的內容包括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和協調育人效能的提升[3]。成都工業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通過組建行業-產業-專業專家委員會、改善加深校企合作機制、重構人才培養體系等途徑進行現代電子信息產業學院的建設[4]。
多個地方應用型高校在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上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不難發現這些文獻對現代產業學院的目標定位、合作模式共識不夠,導致政策落地和建設具體路徑上也容易出現偏差。
隨著大智移云等技術廣泛應用于物流行業,物流行業的發展需要既能扎實掌握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又懂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的新型人才[5]。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起步相對較晚,雖然一直不斷探索,但在人才培養的質量尚無法很好地滿足社會需求。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不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6];缺乏新時代智慧物流師資力量、缺乏智慧物流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校內智慧物流實訓室建設相對落后、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不足[7];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不清晰、育人體系法適應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物流專業人才就業競爭力不高[8]。
徐明凱[9]認為可采用“人才培養方案為軸線”,以“教研教改平臺驅動、學科競賽平臺驅動、校內實踐平臺驅動、校企合作平臺驅動”的“一軸四驅”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論、時間和創新全方面發展,多方面提升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9]。許多學者也提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改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關鍵。但大多數學者是根據經驗提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實施方案,缺乏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融入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大局的研究。
當前許多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仍需要進行較大改進才能更好地對接現代產業學院“產、學、研、轉、創、用”的建設要求。主要表現如下: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課程評價體系等滯后性明顯。教學方法上以教師單方面理論講授為主,教師難以把握理論和實踐的關鍵連接點,導致大數據內容的教學過于理論化,學生實踐體驗感不夠。對于物流管理專業而言,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基礎,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許多高校偏重物流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夠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許多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訓主要內容為:倉儲堆碼、叉車操作、運輸計劃、揀選配送等傳統環節,缺乏結合智慧物流、大數據技術的相關實踐體系,更缺乏對應的實踐教材、實踐項目計劃書、實踐案例庫和評價標準。隨著智慧物流的發展,傳統的實踐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產業發展的需求,最終造成學生實踐能力不足,難以對接工作崗位。在進行課程評價時,側重強調記憶知識點,對實操能力卻不夠重視,缺乏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的評價。
許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當前的產教融合程度未能契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目標。雖然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初步取得了成效,但遠不夠全面、深入。一些物流管理專業開設的諸多實踐基地僅僅體現為合同形式,沒有開展實際應用;因教學科研任務沉重,許多年輕教師無法到物流相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缺乏企業實踐,更難以理論聯系實際;由于學生頂崗實習會導致學習壓力增加,企業培訓成本也增加,使得多數高校往往只安排畢業班學生到物流企業進行畢業實習,低年級的學生缺乏深入物流企業見習實習的機會。物流企業對高校人才培養參與度不夠,鮮少與高校合作設計課程、編寫教材、指導實習和論文。
縱觀當前我國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構建、教學評價體系大同小異,無法充分凸顯高校自身的特色,也沒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許多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掌握運輸、倉儲、裝卸、配送等物流作業基本知識和技能,很少涉及智慧物流、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前沿內容。部分高校雖有智慧物流或智能供應鏈方向,但師資水平、實訓平臺和課程設置尚未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
智慧物流、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著物流行業飛速發展,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實踐技能卻滯后于行業發展,許多高校的物流管理師資團隊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難以匹配人才培養要求。大部分教師并不具備智慧物流、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相關專業知識,使得教學內容相對落后,無法適應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據調查,物流管理專業教師中有60%為雙師型教師,但雙師型教師僅憑行業相關證書即可評定,不代表教師具有行業從業經驗,也不一定說明其具備扎實的實踐技能。
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應該利用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契機,探討多種合作共建機制,將眾多的新技術、新方法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能盡早掌握新行業動態,把握經濟發展趨勢,從而培養適應新經濟發展形勢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
現代產業學院是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是當前及未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要求。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結合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要重新思考專業教育的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內容”等問題。人才培養目標可調整為“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具有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系統掌握現代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和熟悉國際物流管理等理論和相關知識,適應人工智能、智慧物流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具備物流作業流程管理、供應鏈優化與管理、航空物流管理、快遞運營管理、應急物流管理等實務運作能力,能夠在物流領域從事采購、倉儲、運輸、配送、航空物流、快遞業務和應急物流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指南”要求高校瞄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地方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當依托現代產業學院,從“產、學、研、轉、創、用”六個角度出發,強化“產學研用”體系化設計,重構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師資力量、教學評價體系、實習實訓基地、產學研服務平臺等重要因素,進一步推動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推動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物流企業實際需求緊密對接,致力于培養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人才培養方案籌備階段,應重點到合作單位進行人才需求調研,了解物流相關崗位設置、人員配備及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等情況,明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要求,最終才能形成符合產業、行業和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3.2.1 對傳統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許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要求。“指南”明確要求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應推進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應進行合作式、任務式、項目式的改革。在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契機之下,可以依托行業優質企業,對傳統的物流管理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密切關注物流企業發展新動態,將教學過程與物流企業流程對接。緊密結合物流行業發展,向綜合型、設計型實踐教學傾斜。如緊跟智慧物流的趨勢,引入智能制造、智慧供應鏈、智能倉儲大數據分析、物流無人機操作與運維、智能倉儲裝備應用及維護等技能培訓課程體系。還可結合物流企業實際的業務流程設計教學內容,在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的同時,融入不同的實踐任務;也可參照特定的物流崗位所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來設計教學和實踐項目;結束全部物流課程的教學后,可開展物流企業綜合實訓,模擬物流企業的真實工作情景,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在教學方法上,借助雨課堂、微助教等現代化工具,嘗試顛倒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現狀,創造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3.2.2 探索新型教學評價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是否完善,教學方法是否合適,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企業實際需求,不應只由校內相關機構進行評價,更應引入社會評價。在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背景下,高校與企業合作成立建設指導專家委員會,教學評價體系可結合行業標準、專業認證等方式,促進專業認證與創業就業資格協調聯動,提升專業建設標準化、國際化水平。探索基于物流職業崗位能力標準推出的評價標準體系。
3.2.3 打造實習實訓基地。地方高校應借助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機遇,充分利用物流行業優質企業資源,構建基于物流行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的實習實訓基地。實踐內容應由淺入深、點線面結合。實習實訓基地由校內和校外兩個部分組成,校內基地由學校主導,主要進行課程實驗、物流設備操作、實驗室模擬實踐等實訓。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接收參觀見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由企業和實訓基地共同主導。建設校內實訓室時,前期應做好充分調研,每個實訓室應明確自身的功能和實訓流程、所輻射的課程、所培養人才對應的專業能力,以及相對應的崗位。充分研討這些對應關系,實訓室才能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而充分運作起來,才能接軌物流企業實際需求,免于流于形式,保證物流相關專業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為對接產業學院建設要求,應增加無人AGV、地狼智能分揀機器人、無人駕駛叉車等先進的實踐教學設備。建設物流管理專業校外實訓基地時,應當重點打造智能物流、電商人才、物流無人機、應急物流、直播等產業實訓基地。
3.2.4 加快打造創新型師資隊伍。在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背景下,應加快打造創新型師資團隊,以適應人才培養需求。其一,可依托合作單位,鼓勵教師經常參加合作單位開展的培訓,更新物流行業前沿知識;鼓勵教師經常到合作單位頂崗實習,提高實踐技能和解決物流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二,依托合作單位,聘請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員成為校外導師,鼓勵校外導師到學校兼職任教,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參與課程體系設計、共編教材,指導實習和畢業設計。在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背景下實現師資雙向流動,形成一支與時俱進的創新型師資隊伍。
“指南”要求高校與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同探討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現代產業學院以前,多數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并不是新事物。然而在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背景之下,應當在原有基礎之上更深入合作,進一步推進“引企入校”。依托現代產業學院平臺,大膽引導物流企業專家“走進來”,成為物流管理專業校外導師。校外導師經常性地與校方圍繞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進行溝通交流,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專題講座、人才培養座談會、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和就業指導。除此之外,還應鼓勵物流企業專家參與開發特色課程、編寫產業學院特色教材、針對教師開展行業前沿培訓。“引企入校”有利于加快教學內容更迭代,使教師隨時掌握物流行業的動態發展,推動課程內容與物流行業標準、流程科學對接。
建設現代產業學院過程中,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應整合高校和企業雙方資源,建設產學研平臺,發揮學校人才和專業優勢,以及物流企業的實務優勢,強化校企合作。鼓勵教師參加企業開展的培訓,積極參與企業科研項目,校企雙方共同完成教學科研任務。雙方合作的經驗和成果應引入教學環節,形成科研與人才培養互融互通相互轉換的良好局面,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顯著提升,是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重要內驅力。
現代產業學院由高校聯合政府、行業、企業等多個主體建設而成,資源共享、共創價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立足地方經濟,面向行業產業,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培養高質量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優質載體。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當利用建設現代產業的契機,立足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化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從深化校企合作、開發特色課程體系、革新教學評價體系、堅實打造校內外實訓基地、搭建優質產學研平臺等方面進行探索,致力于打造一條切實可行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然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強化就業對接企業需求等工作永無止境,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應時刻根據時代需求和行業發展變化,不斷探索、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