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通訊員 沈逸蓓

近日,潭子里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潭小貍的日記本”項目榮獲2023年蘇州市老齡工作十佳案例,一本小小的“日記”也火速出了圈。
其中的潭小貍正是由山塘七貍為原型“演化”而來,也是潭子里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創意打造的“潭小貍”文化養老IP形象。依據不同場景,它們化身“貍大廚”“貍郎中”“貍管家”“貍理發師”等,提供豐富多彩的養老、助老服務。而最近獲得的這份榮譽,正是姑蘇區虎丘街道幸福養老生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姑蘇區堅持以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著力探索“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搭建“文化養老”平臺,全方位、多舉措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文化養老”幸福標桿。位于姑蘇區潭子里58號的潭子里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即是其中的代表。它毗鄰山塘歷史文化街區,建筑面積近1000平方米,同時依托虎丘街道特有的地理優勢和人文背景,將山塘街、山塘河、虎丘塔等元素融入其中,整體風貌頗具“園林范兒”。
但它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優秀的“硬件”服務,文化氛圍十足的“軟”服務也成了吸引老人們的重要元素。比如該中心以“文化+養老”為主題引入了諸多非遺文化課,打造非遺文化特色空間,讓社區老人通過非遺文化感悟鄉愁,悅享蘇式養老。
再說說潭子里推出的“潭小貍的日記本”項目。在此項目中,社區老年人能夠通過參與日常活動,收集“潭小貍的日記本”印章,之后在每月的跳蚤市場上兌換所需的物品,以趣味性活動、實質性物品激起老年人的參與度。
“在這里,我們‘賺印章、攢印章、花印章’,仿佛重新找到了‘奮斗’的感覺。”作為會員,“老蘇州”魏雪微和兩位老姐妹熟練地用攢到的印章兌換咖啡,愜意閑聊。午飯過后,她們拾級而上,來到為老服務中心4樓天臺,跟著非遺工匠探索非遺文化,還聆聽了一場“悅聆音樂會”,享受舒適休閑的午后時光。虎丘山下,養老是一件充滿精神滿足的樂事。
近年來,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加強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姑蘇區不斷探索區域特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之路,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以虎丘街道為代表,截至目前,轄區內已建成陽光城花園、來運等10家社區日照中心,以及潭子里、觀景、清塘3家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年底還將完成紅星、景新、新莊3家社區日照中心建設。預計2025年底實現每個社區建成1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目標,實現為老服務零距離和養老服務內容全覆蓋,構建社區老人心中的“第二個家”。
在社區設置無障礙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設立“高德打車”愛心車站……智能養老環境的打造也是實現優質養老的關鍵一環。虎丘街道針對轄區獨居、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加快完成“一鍵通”居家呼叫設備安裝和適老化改造。同時,結合姑蘇區“數字社區”建設工作,請第三方服務機構進行智能水表、燃氣泄漏保護、煙霧報警等物聯設備的安裝和維護,以極強的專業性牢牢守護著高齡獨居老人的生命安全。智能,為虎丘之畔的居家養老帶來了舒心與便捷。
如何讓看病更加便捷,一直是城市居民最為關心的話題。尤其是對一些老年居民來說,為了一些小毛小病,特地前往一趟醫院,著實是件麻煩事。為此,姑蘇區各街道與醫院、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在社區內設置“便民醫療服務點”,將醫療機構“嵌入”社區,充分發揮醫療衛生資源優勢,提供便捷的診療渠道與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實現“醫養結合”新模式。
“謝謝李醫生,我剛剛暈得根本沒辦法出門,還好有你們。”虎丘街道81歲的居民錢阿婆對“社區醫生”表示了感謝。近日,由于氣溫變化明顯,加上自身的基礎疾病,她感覺人很不舒服。所在社區知曉后即刻聯系觀景診所醫生上門提供醫療服務,緩解了錢阿婆的不適。
“根據共建協議,我們診所的服務人群主要針對80周歲以上居家養老的人群,服務方式以上門居多,為居民提供便利的醫療服務。”觀景診所負責人表示,這種服務模式減少了居民前往醫院的時間和成本,還能建立“一戶一檔”,記錄老年居民過往的疾病史及處方藥信息,為其提供預防、診斷和生活的建議和指導。
除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外,利用配套醫療設施,觀景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家醫工作室”還提供中醫療養、按摩、正骨、拔罐、敷貼苗藥等傳統醫學的服務,每周開展八段錦、形意拳等養生活動,充分提升居民的身體和生活質量。
近年來,保護區、姑蘇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牢記人民至上,全心全意為民造福,圍繞“人的一天、人的一生”辦好民生實事,推進全齡友好型社會建設,大力健全養老服務體系,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下一步,保護區、姑蘇區將繼續整合各類資源,通過人文、信息、環境、資源、機制等多維構建,對內挖掘資源,對外匯聚支持,不斷豐富“家門口”的優質養老服務供給,全面提升老人幸福感和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