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通訊員 楊越丹
“現在出來遛彎、聊天再也不用自己帶椅子了,社區這事真是辦到我們心坎上了。”住在姑蘇區白洋灣街道領秀金品社區的居民陳阿姨笑著說。今年上半年,領秀金品小區內擺滿舊沙發、舊椅子的架空層搖身一變,成為“繡治家園”薈鄰小站,為居民提供了一個集舒適性、文化性、功能性、便民性于一體的“共享空間”。
養老服務關系千家萬戶,關乎群眾福祉。為了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樣化的需求,一直以來,白洋灣街道領秀金品社區黨支部充分發揮社工、志愿者專業優勢,始終堅持以老為本,不斷推出細致化、專業化、特色化的服務,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領秀金品花苑屬于動遷安置小區,60歲以上老年居民有近一千人,占了小區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為豐富領秀金品社區退休居民的業余生活,促進居民身心健康,讓居民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領秀金品社區在家門口開設了老年大學——金品退休學院,讓老年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學習非遺系列課程,包括蘇扇、線編、剪紙、捏糖人等,還能參加合唱、舞蹈等興趣小組,大大豐富了老年人的業余生活。
蘇扇是金品退休學院的特色課程之一,社區邀請到非遺制扇技藝傳承人吳立福,為大家介紹制作材料、如何勾線以及制作扇面的方法。吳老師還親自示范,手把手教授居民如何制扇。因蘇扇制作工藝復雜,設置的10節課程推出后,很快學員就滿額了。
除了傳統文化課程外,金品退休學院還有合唱、舞蹈等課程也很受老年人歡迎。合唱鍛煉的是一種協作和配合,能夠練就人們的思維與習慣,同時歌唱本身就是一種鍛煉,對呼吸系統有大大的益處。老年居民在合唱中鍛煉了肺活量,改善了身體狀態,可以說是唱出了健康,唱出了幸福,也唱出了新時代的小康生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老年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多數老年人更加注重如何改善身體狀態,保持年輕健康的心態。他們選擇從家中走出來,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走進老年大學,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體驗新角色,感受別樣老年生活。領秀金品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怡表示,開設金品退休學院,就是為了讓轄區老年人有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也為追求小康生活的他們搭建一個能夠展示自我的平臺。
“薈鄰小站開放了,我們聊天又多了個好去處。社區真是為我們做了一件民生實事。”家住領秀金品花苑2幢的居民邱菊珍阿姨看到開放的“繡治家園”薈鄰小站開心地說道。
走進“繡治家園”薈鄰小站,映入眼簾的是6張1.5米長的嶄新休閑座椅,還設有民情簿、民意征集箱等,以便于收集居民意見。同時,領秀金品社區還成立一支由社區黨員、居民骨干組成的志愿者團隊,負責對薈鄰小站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
領秀金品花苑屬于安置小區,老年居民較多,很多人還保持著以前茶余飯后聊天的習慣。為了休息和聚在一起聊天,他們經常會把一些搬家時丟棄的舊沙發、舊椅子擺放在架空層內。這些椅子往往破舊不堪或破損嚴重,不僅影響環境美觀,還有安全隱患。對此,領秀金品社區近期組織“海棠先鋒”志愿者實地考察,并聯合小區物業、共治黨組織等開會討論,最終確定將1幢西面架空層改造成薈鄰小站。
“繡治家園”薈鄰小站的打造不僅盤活了社區內架空層資源,也美化了社區環境,并結合社區黨建品牌,將架空層打造成“共享空間”,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居民需求。目前,這里已成為鄰里交流、社群互動、居民自治的綜合平臺。
領秀金品社區聚焦居民身邊關心的民生需求,以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為牽引,努力提升居民對社區服務品質的認同。自“繡治家園”薈鄰小站黨建陣地更新以來,現場收集“海棠交辦單”并解決了多項民生需求,建立健全常態化社情民意“傾聽—收集—處理—反饋”機制流程,充分發揮日常傾聽、問題收集、及時處置、親情反饋等作用。
領秀金品社區以“秀品薈”小劇場、“繡”治家園議事空間、薈鄰議事廳等小巷紅韻微陣地,推進海棠黨建服務體系陣地建設,打造“海棠民情收集站”,設置民意征集欄,收集居民的建議和意見,暢通與退休人員的溝通渠道。
此外,在領秀金品社區轄區內,居民們經常會看到一群“紅馬甲”“藍馬甲”忙碌的身影。
平日里,“紅馬甲”海棠先鋒志愿者們努力為社區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積極圍繞社區中心工作、重點任務、重大節慶活動和群眾普遍反映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配合社區組織開展關心青少年、關愛孤寡老人、紅色教育等各類主題活動。在烈日炎炎和寒風冷冽中,他們化身保潔員,清洗小區內樓道的玻璃;他們化身秩序維護員,引導小區車輛規范、有序停放;他們化身文明勸導員,配合社區做好文明工作;他們化身政策宣傳員,宣傳文明社區等工作。
“藍馬甲”社區網格員是化解社會矛盾,服務社區居民的群體。目前,領秀金品社區有6個基礎網格,2名網格長,6個副網格長,24名網格員,真正實現網格對社區的全覆蓋,能夠與居民保持“零距離”,了解民情,轉達民情,解決民情,幫助完成好社區的管理與各項服務。
工作經驗的積累中,網格員還總結出一套“獨門秘訣”——“五心”工作法,即細心巡查、耐心溝通、熱心助人、愛心護學、貼心服務,幫助完成社區各項管理與服務,與居民保持“零距離”,做老百姓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