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欣 黃健
(蘇州大學)
最早的宵禁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禮·秋官·司寤氏》曰:“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宵禁”作為古代重要的社會管理制度,主要是通過夜間關閉街口、城門,以禁止夜間活動,確保社會安全秩序①。此宵禁規定百姓只能在家中或坊內活動,故黃昏來臨之際,文人或歸于家中休憩,或于園林中宴游玩樂以度長夜。因而在宵禁制度下,園林中的夜間活動隨之興盛。使得傍宅建園之風漸盛,有一定財力的文人邀好友前來自家的園林中觀賞宴飲。或獨自游園,賞花觀景,好不自在。
古代文人對園林夜游的鐘愛,一部分是出于對光陰的珍惜,對及時行樂的追求。仇英的《桃李園圖》,描繪了李白與其弟在桃李園中斗酒賦詩的畫面,該畫就取材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表現了古人對人生苦短的傷感、對及時行樂的向往,因此古人對秉燭夜游喜愛有加②;另外一部分原因則歸結于文人自身對雅致、幽靜的追求,“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就體現了文人園主對“幽獨景”的愛好,以及幽獨景與古代文人情思的互通。從而影響園林的設計營造,進一步推動園林夜景觀的興盛③。
文人在園林中的夜游活動古已有之,且種類豐富。其中夜間游賞、賞花、觀月是古人園林夜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史料記載和復原圖像中,可以找尋到眾多古人描繪園林夜游的作品,這些作品為蘇州園林夜景觀營造提供了借鑒意義。
園林夜間活動多以游覽為目的,且與空間營造關系緊密。古人通過秉燭或邀約的的形式,通過燭光、月色作為照明方式,使得園林空間在夜晚更顯晴朗開闊,也映襯出夜間園林中光影的變化與美感。這種光影變化,一是體現在水面上,二是體現在植物、山石上。燭光、月光在昏暗的夜色下,映襯出水面光影的搖曳,樹影的婆娑之感。
1.水面的光影變化
古人十分注意追求水面的光影效果,如北宋詩人林逋在《山園小梅二首》中寫道:“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又如楊萬里《暮雨既霽,將兒輩登多稼亭》中“水將樹影亂揉碎,月與日光相對明”。樹影與月影共入水中,暗影浮動,清幽的芬芳浮動在黃昏月下。為了追求此般光影變化,園主更有“造水池,配園景,增強倒影”,只為“回潭百丈映千峰”。唐代詩人白居易更是西建長廊,東理雜樹,“欲為待月處”。可見,古人認為水中的光影變化與美感均具有意境美。
2.植物、山石的光影變化
“樹影參差落晚窗,疎疎密密自分張”的陰翳薄暗、樹蔭斑駁的氛圍,是深植在中國園林文化中的中心意象。古人或在斑駁的樹影間踱步,或點亮一盞夜燈,在半明半暗的空間下尋得光影變化,能喚醒中國古代文人心中的文思詩興。為了追求樹影婆娑,花影搖曳,園主更是利用“長松篩月”的借景手法,營造了光影斑駁的視覺效果。
以賞花為目的的園林夜游活動也是園林夜景觀營造的重要一項。古人認為赴夜最適賞花,一是體現在夜間自然光下,通過朦朧的月色賞花,二是體現在用自主掌控光影的方式襯托園中花景。
1.自然光下賞花
溫庭筠《夜看牡丹》的詩名、楊萬里的《夜觀庭中梅花》“花明不是月,夜靜偶聞香”。“風靜陰滿砌,露濃香入衣”描寫的就是月夜之下,唐代政治家李德裕對著櫻桃花感懷伊川別墅的場景。因為云和月的變幻,夜間園林光影時而朦朧時而澄澈,花朵在光影的變化下呈現的狀態也有所不同,靜謐的氛圍使人更能捕捉眼前細微的變化,投入對美的欣賞。同時黑暗的環境也使人更容易聚精會神地體會花香,使夜晚觀花更添幽趣④。
2.自主掌控光影下賞花
古人夜間通過何種途徑觀花賞花?答曰“秉燭”,或曰“把火”,也就是通過手握點燃的蠟燭或燈火作為照明工具。宋代畫院祗候馬麟的《秉燭夜游圖》,此圖是對蘇軾“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詩句的視覺呈現。畫面中,夜色籠罩著深深的堂廊,園主正在宮苑門前的太師椅上靜坐,欣賞花朵,吟詠詩句。庭院中的燭光在浩渺夜色中高高照亮,映照著盛開的海棠花。在夜游的空間布局上,融入海棠、廊廡、高燭、月等詩中意象,營構出“禁中賞花”的娛樂場景。韓侂胄舉辦夜宴之時,“夜宴則殿巖用紅燈數百”,可見其府第園林必在紅燈映襯下如同仙境,可謂也在照明安排上匠心獨運。景物在光影的變化中,激發了詩人對于人生的感嘆,以及對家國更深刻的哲思。
古人自古就有重月輕日的情節,十分熱愛與月相關的夜間活動。可從唐代詩人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描繪的夜間園林聚會場景中窺見一斑,“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明代文人袁宏道在《虎丘》一文中也描述了明代游人于中秋之日到蘇州虎丘的情景:“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由民間形成的習俗可見,月下賞景已經成為古時園林重要的夜間活動之一。
1.月與園林夜景
從某種意義上講,借月造景是園林夜景觀營造的重點。《園冶》中記載,在園林營造中要考慮對月光的欣賞,在園林中營造出“溶溶月色,瑟瑟風聲”的情境,體現出“嶺上誰鋤月”的閑情逸致。西湖著名的“三潭印月”景點,可謂是古典園林夜景營造的極品佳作⑤。傳統私家園林本就以靜為主,寧靜至美的借月造景可以讓人心怡神曠,為夜晚增添幾分風韻。
2.月與園林風月景
借月造景又被稱作借“園林風月景”,屬于因時而借。“風月”是古代人用來描述風景中的光影和氣候景觀的說法,也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⑥。風月景主要指兩方面:一是指自然界本身有規律的變化,如月的陰晴圓缺;二是指變化多端的氣象現象。在園林景觀中,變化莫測的月亮起著重要作用。與實體建筑如亭臺樓閣相比,它能更吸引人們的眼球,要求游客具備更高超和敏銳的觀賞能力,實與虛的辯證思維都是必須的。
退思園由鬧紅一舸、金風玉露軒、三橋景區、桂花廳等構成,為退思園景觀的核心區域,這些主要構成部分與古代文人園林中夜游活動的啟示相對應。造園師通過建筑、植物、假山等各元素的相互整合,各有側重,借此表達游園的趣味和古人對意境的追求。在夜景營造上,運用了光電技術,體現了東方園林夜游文化的魅力,刻畫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燈火闌珊”,將園林夜景營造出古人游園般的意境。
亭名取自姜夔的《念奴嬌·鬧紅一舸》:“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鬧紅一舸”因波蕩而似舸行,因紅魚穿游而顯舟動,故為“鬧紅”。船頭一簇簇紅魚游動,船旁的太湖石恰似云朵,最適宜在此游賞⑦。
鬧紅一舸作為賞景平臺,一半踞于岸上,一半跨入水中,是園中賞景的最佳處。采用輪廓照明的方法,在舸內的四角放置射燈,起到基本照明的功能。并在船舸頭部和尾部放置燈籠照明,整體光效果豐富。走出船舸即可看到退思園中的水體部分,以及退思草堂、菰雨生涼和辛臺。光照下建筑的倒影浮現在水中,與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互映襯。暖黃色的燈光倒影在水中搖曳,形成了光影變化。讓旅客有如穿越到古時的園林中,體會到古人的和諧靜謐、意境之美。船舸外的燈光從花窗中射入到舸內,斑駁的影子散落在地面上,增添了舸內小空間的趣味性,更添層次感。
從廊道步入舸內,在植物、山石內放置了射燈,用光都凸顯了四周景物,表現出山石的輪廓和植物的剪影,猶如一幅水墨畫。在廊道中,低明度的照明,讓游客可以看清路的同時,四周的植物和山石利用了明黃色的光進行照亮,形成的婆娑光陰映照在路上,依稀體會到古人“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的光影氛圍(如圖1)。
圖1:鬧紅一舸夜景圖(來源于網絡)
軒名取自宋代詩人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透過“金風玉露”亭之門,湖石假山突入眼簾,只見得高低錯落,玲瓏剔透,“瘦、漏、皺、透”,盡含千古之秀,如是秋日,來到這里,濃烈的木墀花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軒南側的桂花廳更是“秋景”之所在。
金風玉露軒作為退思園中的一處賞花平臺,其夜景營造要表現植物景觀的效果,強調植物的主景作用。用上照光對軒前樹木、花朵進行投射,以表現形態之美。傍晚應通過剪影照明,將光打到臨近的建筑墻上,將植物置于黑暗中,突顯其“疏影橫斜”之美。花卉應進行層次照明,體現“花重錦官城”之感⑧。植物的背景墻是通往水域的廊道,從花窗中透過斑駁的光亮,照亮植物,加強了前后空間的虛實對比,將朦朧的光影之美體現到淋漓盡致(如圖2)。
圖2:鬧紅一舸夜景圖(作者自攝)
古之夜園,借影于月,景色呈現依托天時;今之夜園,造影成景,萬般想法顯現眼前。從同里三橋景區到退思園桂花廳,分別通過三橋景區《翩然三橋·伴樂而行》、退思園入口《月下相逢·結伴同行》、畹薌樓《又見退思·伴月行》、九曲回廊《盛世重現·初時退思》和桂花廳《聲聲留人·月桂留人曲》構成,分別以“月”入饌,進行評彈歌舞、掌燈侍女打卡、昆曲實景演出、中西音樂表演等活動。
退思園中經典的夜游項目——退思邀月,以全新的科技燈光特效點綴退思園,運用巧妙的設計和現代化的燈光技術,展示退思園的意境美。讓游客在園內效仿古人,體驗“月是人間客,嬉戲夜色間”的浪漫意境。在園林中的山墻打光上,用投影展示月亮的圖像,令游客感受明月清風撫人心的情感;通過九曲回廊,可見“水上升明月,水中生園景”,如墜入鏡中之夢;園中通過適當的照明,更有月下賞疏影,月中尋芳桂,形成月影斑駁、樹影婆娑的朦朧浪漫之美(如圖3)。
圖3:鬧紅一舸夜景圖(來源于網絡)
園林作為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的傳承與延續,其夜游活動對于發展和創新傳統私家園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如今,在光電技術日益進步的今天,大部分園林的夜景照明應利用進步的燈光科技,從意境表達和營造方式上下功夫。不應只囿于滿足基本照明,用千篇一律的照明方式損壞了園林應有的意境。希望通過分析退思園中對夜景觀營造的手法,加深對古代私家園林夜景觀營造的認識,并在現代園林夜景營造上體現古代風韻,豐富意境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