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賓
(常州市金壇區薛埠鎮綜合保障中心,江蘇 常州 213245)
近年來,由于水稻收割普遍較晚,再加上實行秸稈還田,小麥人工播種現象有所抬頭,對創建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造成了一定影響。小麥播種機械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減少勞動力消耗、降低勞動成本、提高作業效率等優點。本試驗從小麥生產過程中的莖蘗動態、苗情素質及產量收益入手,比較出不同播種方式的優劣,從而確定當前金壇區小麥生產中最適合的播種方式,以便在全區范圍內推廣應用。
針對揚輻麥4 號的生長特性,在試驗中調整了起始幼苗,以更好地利用大穗型的優點。根據“擴行減苗”的方針,將試驗前期的基礎苗數量從22 萬降低到13.4 萬,高峰出苗量也從最初的852 000/畝降至746 000/畝。結果顯示,每畝成穗數量從最初的365 000 增加到440 000;出穗率也從前期的41.4%增加到現在的56.8%[1-4]。同時,種植株距也從最初的18 cm 增加到22 cm。這些調整有效地改善了小麥的固有種群品質。
揚輻麥4 號于2023 年參與了江蘇省級糧食生產“萬畝豐產工程”。在秋收之前,經江蘇省專家鑒定,小麥的平均單產為495.5 kg/畝,高產單產為641.2 kg/畝,比主要品種揚麥13 號增產84.7 kg/畝,增長15.2%。
每一株的結實率越高,產量越大。其單株結實率及每個穗實粒數,由最初的2.28 個和38.2 粒,增加至3.26 個和42.3 粒。近年來,隨著我國冬小麥產量的不斷提高,千粒重出現了輕微的降低,在過去兩年中,因為冬小麥的灌漿過程受到了西南干旱的影響,冬小麥在2022 年的千粒重從最初的43.6 g 降至35.8 g,而2023年到了37.9 g[5-7]。
當起始幼苗數量減少時,每一粒穗數增加,同時株高減小,而每粒穗的長度增加。幼苗的株高已經從最初播種時的89.60 cm 降至86.81 cm,穗長度由早期播種的7.61 cm增長至8.11 cm,穗下節間長由最初的30.82 cm 增至32.22 cm,基底第1 節間長由原來的5.57 cm減至3.26 cm,其他節間長沒有顯著差異。
1)試驗品種:揚輻麥4號。
2)播種時間:11月3 日。
3)播種用量:人工撒播10 kg/畝,機械條播8 kg/畝。
4)試驗處理:在薛埠鎮羅村開展小麥復式播種機條播(“六位一體”機型)與傳統人工撒播對比試驗。“六位一體”機型播種行距22 cm,落籽寬幅5 cm。該播種機的機械功能含施肥、旋耕滅茬、機械開溝、播種、平田、鎮壓等六項農藝操作。
5)肥料運籌:①對于人工撒播方式,11 月3 日,于播種前采用機械拋施復合肥,畝用配方肥(16-18-8)25 kg。在播種時,帶施尿素,人工撒播補施尿素,畝施尿素10 kg。3 月7 日,施拔節孕穗肥,畝用配方肥(18-7-10)15 kg+尿素10 kg[8-9]。3 月27 日,施劍葉肥,畝用尿素5 kg。②對于機械條播方式,11月3日,于播種前拋施復合肥,畝用復合肥(16-16-16)25 kg。在播種時,帶施尿素,畝施尿素10 kg。3 月9 日,施拔節孕穗肥,畝用復合肥(16-16-16)17.5 kg+尿素10 kg。3月29 日,施劍葉肥,畝用尿素5 kg。
6)植保防控:11 月12 日,對人工撒播和機械條播示范點均實施除草操作,用丙草胺(瑞飛特)封閉除草。11 月24 日,每畝用世瑪20 mL 進行冬前除草。3 月16 日,每畝用質量分數為24%的噻呋酰胺20 mL+質量分數為45%的戊唑·醚酯SC 20 g,以防治小麥汶枯病、白粉病。4 月14 日,每畝用多酮(質量分數為47%)100 g+吡蟲啉(質量分數為70%)4 g+辛硫磷40 mL進行“一噴三防”。4 月21日,采用與4月14日同樣的藥方進行二次防治。
莖蘗動態如表1 所示。

表1 莖蘗動態
階段考察:
越冬期(12月20日)的苗情素質如表2所示。

表2 越冬期的苗情素質
返青期(2月20日)的苗情素質如表3所示。

表3 返青期的苗情素質
齊穗期(4月17日)的苗情素質如表4所示。

表4 齊穗期的苗情素質
小麥的產量構成如表5 所示。

表5 小麥的產量構成
小麥的成本與收益如表6所示。

表6 小麥的成本與收益 單位:元/畝
本試驗表明,在同一基礎條件下,機械播種的成苗率高于人工撒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機械播種的落籽均勻度要遠高于人工撒播,避免了人工撒播時種子堆積現象。二是機械播種先進行旋耕滅茬后落籽,最后進行鎮壓、開溝覆土等一系列農藝操作,使得露籽率較人工播種大大降低,避免了露籽回芽或鳥類啄食。
從莖蘗動態及有效分蘗葉齡期看,不同播種方式的小麥生育進程基本相當,但有效分蘗葉齡期略有不同,其中,人工撒播小麥夠苗期早、夠苗葉齡小,機械播種小麥夠苗期晚、夠苗葉齡大。根據人工撒播小麥夠苗期早、機播小麥夠苗期遲的特點[10],在小麥播期延遲的情況下,應優先采用機械化播種。根據人工撒播小麥夠苗葉齡小、機播小麥夠苗葉齡大的特點,可以看出,人工撒播的小麥單苗有效分蘗數較機械播種的少,因此,相比于人工撒播,機械播種小麥的播種量可相對減少。
從苗情素質看,人工撒播與機械播種對比,葉齡進程相同,機械條播基本苗由最少數量到越冬苗達到畝莖蘗數最多,結合其單株帶蘗率及帶蘗株率均較人工撒播有很大提高,可以看出,機械條播小麥具有較強的分蘗能力,且通過旋耕后,扎根較實,長勢較旺,根莖粗壯,易于實現壯稈大穗目標[11]。
從產量結構看,產量構成三要素:畝有效穗、每穗粒數、千粒重,均表現為機械播種高于傳統人工播種,表明在小麥生產過程中,相對于傳統人工撒播,機械播種對產量構成及最終產量均具有較大優勢。機械條播由于生產過程中通風透光條件相對優越,易形成適宜小麥生長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可穎小花數增加和干物質積累,即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增加。
從種植成本及收益看,雖然機械條播較人工撒播的費用增加,但由于種子量降低,其種子成本降低了,加上免除了播種和施基肥的人工費用,同時由于最終產量提升,畝產值增加,實現了機械條播的最終畝效益較人工撒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