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雷
上海未來的“三農”工作,要重視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上海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上海作為沿海發達城市,應該在國內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二是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二十大提出要促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三是要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解決城鄉共同富裕的問題。這些既是市委關心的問題,也是基層老百姓希望解決的問題,又是我們上海必須要面對、要回答的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二十大給我們“三農”工作提出的一個新目標。建設農業強國,上海要先行先試,當好排頭兵。
當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最突出是“三農”領域。中國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建成農業強國,就是要解決好糧食問題,實現糧食自給自足。正如總書記所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站穩腳跟、贏得主動,既要完成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又要建設農業強國。
上海是全國糧食主銷區之一,2022年數據顯示,上海耕地面積為202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151.7萬畝,糧食總產量96萬噸。國家對上海的要求:一是糧食生產的能力不能下降,二是基本農田面積不得減少。同時基于上海人民對綠葉菜的特殊需求,上海必須要保證綠葉菜以地產為主,實現基本自給,這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保證完成這兩項任務的前提下,上海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從生產端、消費端和發展新空間三方面提些建議。
第一,上海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從生產端來說,要運用現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手段,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上海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依靠先進的生產技術、科學的生產手段、扎實的基礎建設,實現農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用最少的勞動力生產更多的農產品。
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就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勞動力。近年來上海一直在推進蔬菜生產“機器換人”,解放了一部分勞動力,下一步就需要使用農業機器人來替代更多勞動力,比如金山點甜農業科技公司已研發出糧食生產“耕種管收”全過程由農業機器人操作,目前蔬菜種植的前端操作也解決了,采收環節尚未全部解決。但值得關注的是,機器人采用新能源動力系統,新能源設備就需要充電樁配套,可以考慮為未來使用農業機器人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配套,在設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同時把它考慮進去,提前布局,或將農機設備的充電端口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端口相匹配。
要考慮機農結合,提高農機效能。關于機農結合,我國的麥收就實現了全國跨區作業,根據麥子成熟的緯度在全國范圍由南到北一路收割,這是中國農業使用農機效率最高的成功案例。一臺拖拉機一般要配置800畝服務范圍才能滿足農機效率的發揮,讓每個農場都配置這些農機顯然不能實現農機利用率最大化。以松江家庭農場為例,每個農場員工都擁有機收技能,農忙時每家輪流租用農機使用,這樣一來,機農戶平時不必聘用農機手,降低了用工成本的同時,農機設備也實現了效能最大化。
推廣農機的目的是提高勞動效率,解決勞動力緊缺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著眼于解決提高農民收入問題,目前世界上解決農民收入增長問題,通常采取做大農業規模的方法。從經濟效益出發,農業規模的確越大越好,但發展農業既要講生產效率,也需要兼顧公平,不能隨意擴大規模,不是規模越大越好?,F階段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有自己的上、下限,下限是農場收入要不低于打工收入,上限則是兼顧土地經營規模的公平原則。
在養殖業方面,農業現代化的推廣也能提高養殖業的勞動生產力。比如松林公司在金山廊下成立了一家“萬春農場”,這是一個擁有8萬頭生豬的規模化養豬場,也是上海第一家拿到無抗化養豬證書的養殖場。通過自動化設備開展智能化養殖,一個人就可以養5000頭豬,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還實現了綠色循環養殖,將養殖廢棄物干濕分離,用于有機肥還田和沼液發電及轉化為天然氣,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種植出綠色環保的有機蔬菜,實現綠色循環可持續的養殖方式。該養殖場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一年光養豬的產值就達2億多元。
總之,從生產端角度來說,上海農業現代化就是要用綠色的生產方式和手段,生產綠色的農產品。
第二,上海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從消費端來說,要大力發展高端農業、精致農業、品牌農業,也叫高端化、精致化、品牌化。
什么是高端化?上海的市場是高端市場,其消費需求就要求上海生產的地產農產品品質要明顯優于其他地方的農產品。比如哈馬匠通過品質分層,可以將一個桃子賣出88元的價格,南匯8424西瓜最佳品質的西瓜售價可達120元一顆。
什么是精致化?所謂精致化就是精耕細作,這是上海農業多年來的精神內核,如今精耕細作不僅體現在農作物耕種上,還體現在與“三農”相關的各類服務上。例如民宿的優劣越來越多地通過精細化服務來體現,除了硬件條件還需要有周到細致的服務,提供一站式活動安排等,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受,這些就是精致的服務。
什么是品牌化?顧名思義,就是農業品牌,這是上海農業努力的方向。以大米為例,我們現在雖然實現了從賣稻谷到賣大米的轉變,但是賣的還是普通大米,如何做到極致?在大米保質的基礎上追求保鮮,一年12個月都可以出售最新鮮的大米,讓老百姓能“天天吃新米”,使普通農產品走上品牌化的道路,也符合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上海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要努力發展農業新空間。
一是要加快建設橫沙島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引進先進工業農業技術,招攬各方面人才要素和資金要素,努力實現既定目標,即到203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00億元。
二是要依托沿江沿海優勢,發展遠洋水產養殖?,F在遠洋捕撈已經到了天花板,要拓寬新的發展空間,以上海的技術和能力,探索遠洋水產養殖領域。
綜上所述,上海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在農業發展質效上做文章,長板做長、特色做特、精品做精,充分體現上海的擔當和責任,為全國農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種源農業方面,上海是有自身優勢的,如前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節水抗旱稻,成功幫助浙江基本農田“上山”;又如上海農科院的食用菌和鮮食玉米,食用菌南方實驗室就在上海農科院,具備很強的科研實力,又糯又甜的鮮食玉米品種則是上海人最喜愛的玉米口感;再如上海祥欣種豬場是首批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首批國家動物疫病凈化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4億人口一年要吃掉7000多萬頭豬,其中十分之一頭豬,基因來自上海“祥欣”。農機研發是上海另一個可以為全國農業做貢獻的領域。如華南農大的羅院士在上海成功研發了水稻直播機,大大提高了水稻種植的生產效率,前年獲得了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上海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是走在全國前列的,現已基本完成了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但仍在體制機制方面、發展空間方面,以及發展能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針對這三個問題,提五點建議。
第一,要統一思想,凝聚發展共識。要充分認識到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村原住民息息相關,要看到集體經濟的發展與鄉村振興、與農民增收都是直接相關的。只有集體經濟發展了,才能讓老百姓增加收入,該地區才能發展。
第二,要推動集體經濟高水平的改革,釋放改革活力。主要解決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讓集體經濟能夠真正活起來。一是集體經濟的特別法人地位尚未得到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只在農業主管部門登記,但未與市場監督部門對接,缺乏能夠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政府要用改革的思路尋求解決路徑,使其可以到工商去登記、可以進行稅務登記、可以獲取增值稅發票,讓其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二是要改革和優化集體經濟的成員結構,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條件的基礎上,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結構適當放開,優化結構。
第三,要激發集體經濟內生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如今上海農村集體經濟仍有不少存量,以松江為例,現有存量資產里有70%是“無證”的,建議通過政策扶持突破資產“無證”障礙,讓集體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又如嘉定南翔,在合法合規的政策指導下,順利解決了土地問題,建設科技園等產業,使集體經濟有了新的發展活力。
第四,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重視人才,尤其是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集體經濟要讓有經營手段、有運營能力的人才來運營管理,才能讓集體經濟能夠有序發展。
第五,集體經濟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農民收入問題是“三農”一切工作的核心。城鄉發展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農民增收問題。城鄉關系不協調是“三農”問題最大的一個癥結。具體表現在城鄉發展不協調,城鄉收入差距大,這是核心中的核心問題。目前上海城鄉收入持續擴大,亦是整個上?!叭r”工作短板中的短板。2022年上海農民的收入已經達到了人均39,729元,居全國第一,城鄉收入相對差距從2.23%下降到2.12%,下降了0.1個百分點,但十年來絕對收入差距卻擴大了98%。對此有以下六點建議。
第一,要認識到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對整個上海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是至關重要的。要高度重視、明確目標、統一思想,要下大力氣來補上這個短板,可以體現在工作考核里等各種方式。
第二,要提高務農農民的收入水平??赏ㄟ^農業機械化、智慧化發展,用最少的勞動力實現農業生產管理;或如清美模式,通過政企聯合,由龍頭企業統一收購助農銷售,帶動農戶增收。
第三,要提高非農人員的收入水平。通過鄉村振興,推出一部分公益性崗位,促進就業增收;以工代賑,動員和組織當地農民參加政府投資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增加工資性收入。要引導由政府、社會資本投資的農村產業項目提供更多崗位,解決當地非農人員的就業問題。
第四,大幅度提高農村養老金水平。目前農村養老水平只能達到小城鎮居民的一半水平,而小城鎮居民的養老收入也只達企業職工養老收入的一半,所以農村養老水平相當低。建議可參考松江的做法,鼓勵農村老年農民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后增加養老補充收入。要下決心,市、區兩級聯手逐年提高農民養老金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第五,要提高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水平。上海要解決的是相對貧困人群,這部分人群雖然不多,但很容易因病返貧,可通過建立大病保障等政策來解決,由政府兜底,實用實報,謹防其陷入因病返貧。
第六,要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集體經濟發展后,村民分紅所得就屬于財產性收入;通過鄉村振興優化農村的基礎設施配套,使農民的住房更具市場競爭力,或出租、或自營創辦民宿,都是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途徑。
總之,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可以分步走,首先實現當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再擴大,第二步做到每年農民收入略有增加,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終實現城鄉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