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吾浩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全市改革發展創新中,農業農村依然是薄弱環節,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還是在農業農村。因此,要按照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以高質量發展促進上海的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上海是一個特大型農產品消費城市,年均消費農產品約3000多億元;上海又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城市,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農業農村面積逐步減少,原有的菜籃子、米袋子工程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必須按照大食物觀的要求,高質量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構建多元化的供給體系,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
要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拓展和深化農產品生產領域。在大食物觀背景下,要從單純依賴現有耕地向利用全域土地自然資源轉變。上海是江南水鄉、魚米之鄉,還有廣闊的灘涂和海洋資源,在現有“三地”劃定的基礎上,必須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充分利用耕地、林地、江河、湖泊和海洋等資源,多元化、多途徑、多品種開發食物產品。要縱向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從傳統的初級農產品向精細化、營養化的功能性農產品轉變,提高上海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保障每個公民從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健康營養的方向轉變。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樓宇空間、道路綠帶、住宅陽臺等,發展新型的城市內生農業,如屋頂農業、陽臺菜園、植物工廠、移動菜柜等,形成精制型的都市“快餐農業”。
加大科技賦能力度,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產業。上海農業具有土地面積小、市場規模大、科技賦能強的特點,有條件有能力有必要發展設施化、智能化、特色化的高效生態農業。當前,上海的糧食品種雖然有了提升,但是還存在著品種多而雜,產量參差不一,市場銷售各異等問題,因此,要按照藏糧于技、藏糧于地的要求,大規模提高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優質高產良種的覆蓋面,提升糧食種植、加工、銷售的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要通過工廠化、智能化、設施化,大力發展具有上海地區特色的林果、蔬菜、菌菇、水產、牛奶等優質農產品,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產值,提高都市現代農業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養生、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要加快發展上海種源農業,形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農業“芯片”的科創高地,為農業的產品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科技種業支撐。
要大力發展域外農產品基地和互聯網流通體系,在國內大循環中構建特大型城市高科技、高質量、高水平的農產品產銷體系,滿足特大型城市對農產品多元化、綠色化、高品質的要求,切實防止和抵御像新冠這樣特大型疫情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確保上海農產品市場穩定有序的供應。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業宜居、綠色生態的美麗鄉村是重中之重。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海鄉村振興一開始就提出了以建設“三園”工程(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為重點。目前,通過村莊歸并、整合和提升,建設宜業宜居、生態和美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已經成為上海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由于歷史的原因,上海農村農民住房分散、基礎設施配套差,全市1600多個行政村,分散在5萬多個自然村莊,不少還是5戶以下的小村落。上海作為世界超大城市,其郊區農村必然要與之相配套。因此,上海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堅持城鄉融合、城鄉一體的理念,為全國樹立高質量的鄉村振興的示范。從上海已經取得的經驗和面向未來的愿景,必須考慮以下三個創新:
一是農民的居住方式要創新。上海農民的住房,原來就是“六里一個鎮、三里一個村”,而且沿河而建,臨田而居,村莊散落,是農耕社會居住方式逐步演變而來的。這次鄉村振興就是要改變和調整這種傳統的居住方式,實行“保留一批村、拆并一批村、改造一批村”。既能保留江南水鄉、粉墻黛瓦的農村風貌,又能做到“三個集中”,與大都市郊區城鎮化、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生產、生活、生態要求相適應。目前,已有5萬多戶農民選擇了異地集中上樓,這種方式,有利于老年農民居家養老、務工農民外出打工、家庭承包地流轉后規模經營,同時為都市新型農村社區現代化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奠定了基礎。
二是村莊的功能要創新。傳統村莊的主要功能是農民種田和居住,而改造后的新型村莊,實行對村容村貌、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從上海城鎮體系的格局看,新型村莊不僅擁有居住功能,而且還擁有創業、創新、就業等功能,不少村莊改造后,如奉賢的吳房村、金山的待涇村、崇明的仙橋村等,都相繼發展了文旅創客企業、養生養老產業、旅游休閑產業等。美麗鄉村建設投入大,人口相對集中,資源比較豐富,已經成為繼新城、新市鎮后的又一個經濟集聚區,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社區,充分展示都市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宜業宜居、生態綠色、和美文明的新面貌。
三是村莊的管理方式要創新。與過去“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傳統農村管理模式相比,鄉村振興后的新型農村社區的管理方式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主要是新型農村社區的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組織結構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要求在管理方式上必須進行創新。要從單純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于新型農村社區人口相對集中,結構復雜,其中有老年農民、就業農民、非農居民、外來人口,甚至還有跨村域的農民,因此對農村民主自治提出了新挑戰。村級組織要根據具體情況,在民主自治的基礎上,逐步增加社區服務功能,切實解決新型社區居民急、難、愁、盼等問題。要在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前提下,實行“政經分離”,充分發揮產權制度改革后鎮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管理功能,不斷完善民主管理、資產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同時,要加強新型區域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農民合作社的管理,切實解決合作社缺乏理事會民主管理制度、股東會民主決策制度、成員紅利分配制度等問題。并且,通過建立完善區域性的合作聯社,借鑒國外合作組織成功經驗,賦予合作聯社金融信貸、行業自律、科技服務、品牌建設、產品標準化以及市場供銷等社會化服務功能,使農民合作社真正成為一個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市場主體和經濟實體。
實現全體農民的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上海農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2022年上海農村居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39729元,同比增長3.1%,長期以來居于全國首位。但是,還存在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拉大、農民財產性自營性收入比例較低、農村區域收入不平衡等問題。因此,在鄉村振興中,要通過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高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造血功能,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要鞏固發展本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果,為廣大農民增加更多的改革紅利。至2022年底,本市已有1653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占比99%;鎮級產權制度改革完成118個鎮,占比97%。改制后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承擔著集體資產管理、運營和按農齡實行紅利分配的責任。今年全市有842家單位進行了2022年度的收益分配,分配單位較去年增長了8.5%,占全市改制單位的50%左右,年總分配27.7億元,惠及成員81.5萬戶、264.2萬人,戶均分配3393.0元,人均分配1046.3元,其中最高的徐匯區華涇鎮,20個集體經濟單位全部實現分配,戶均分配達14517.2元,人均達到9420元。但是從全市情況來看,能分配的大多集中在近郊地區和集體資產較多的鎮村,還有大約一半的改制鎮村未能實現分配。因此,要進一步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是要歸集土地征用后的補償費,按照本市撤制村隊土地補償費“三三四”的分配政策,加快歸集入賬,注入村集體資產池,實現保值增值;二是清理集體土地、集體廠房、集體水面等集體資產租賃的合同,對不合理的必須依法調整,嚴格回收租金入賬入庫;三是要健全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制度,賦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確保成員共享紅利。
鞏固壯大和高質量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關鍵。要提高集體資產管理能級,實行村賬鎮管,村級資產委托區級、鎮級平臺運營,拓展集體資產的運營發展空間,更好地抗衡市場風險,提高資產的盈利率;要減少和防止集體資產的投資風險,在繼續發展倉庫、廠房、商鋪等不動產業的同時,選擇風險小回報率高的互聯網項目、大數據項目、智能化項目等新興產業項目,實現集體資產的市場化運作;要充分利用財政支農資金、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脫貧攻堅資金和城鄉結對幫扶資金等,加大對純農地區的扶持力度,提高純農地區農民的增收水平;要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農村集體土地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有關法律法規,賦予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對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統合權、使用權、經營權和收益權,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造血機制和經濟發展能力;要通過區域規劃,招商引資,吸引城市企業和社會資本下鄉創業,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廠房、山林、河流等資源參股合作,發展文創產業、鄉村旅游產業、現代農業項目等,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