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霞 管幫超 陸 鋒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鄉村振興和產業興旺的必由之路,更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物質保障。近年來,崇明區不斷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體制機制,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統籌和盤活力度,積極探索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和模式,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一是摸清家底,著力解決“管什么”的問題。持續鞏固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成果,采取“年度清查+不定期專項調查”的方式,持續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開展梳理統計和查漏補缺,厘清農村集體“三資”底數及其管理現狀,為進一步監管和盤活“三資”打好工作基礎。
二是兩個明確,著力解決“誰來管”“怎么管”的問題。明確管理職責。建立區、鎮、村三級監管體系,明確各自職責,確保資金、資產、資源樣樣有人管,指導、監督、管理、經營事事有人抓。明確管理要求。圍繞村級財務管理、農村“三資”監管等方面,壓茬出臺農村經營管理相關政策文件,為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比如,2022年出臺了《崇明區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設定租賃指導價格,明確租賃期限,規范租賃流程,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規范經營管理。
三是三個強化,著力解決“管得好”的問題。強化檢查監督。堅持部門聯動,通過日常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式,經常性開展檢查,督促鄉鎮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經營。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鄉鎮集體資產管理部門和集體經濟組織,并對各項問題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回頭看和跟蹤問效。強化科技賦能。結合市級“三資”監管平臺改造升級契機,融入崇明個性化需求,全力推進平臺試運行工作,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體系,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工作規范化、數字化和智慧化。強化公示公開。嚴格落實集體經濟組織公開公示制度,財務公開除采用常規的村務公開欄、“三資”監管平臺等渠道外,村級組織的財務報表、原始財務票據等信息,可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施可視化公開,充分保障百姓對村級財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一是“抱團”發展型。組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平臺,提高農村資源要素統籌能級,幫助村集體經濟從“單打獨斗”轉向“抱團取暖”,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依托農業招商、綜合幫扶、移民后扶等工作,組建三類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平臺,先后整合區、鎮兩級財政專列幫扶資金、移民后扶項目資金、市級幫扶及區級配套資金、結對幫扶企業捐贈資金等超過40億元,遴選實施10余個產業類“造血”項目,累計提取項目收益近6億元,惠及相關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待三類平臺公司現有項目全部完成建設并投產后,預計每年有望產生2.5億元左右項目收益。
二是集體經營型。充分挖掘資源稟賦,整合農村集體和農戶各項資源要素,通過集體統一規模化經營,走出集體與群眾“雙增收”的新路子。比如,陳家鎮瀛東村將原來農戶分散經營的農家樂整合,由集體統一經營,通過與區屬國企合作,該村旅游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以鄉村旅游為核心,綠色果蔬、生態養殖等產業多點開花,農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產權制度改革以來,除每年向符合條件的村民提供健康體檢,發放養老金、蔬菜糧食補貼等惠民福利外,村集體年均分紅40余萬元。
三是資產盤活型。結合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等工作,改造提升集體閑置老舊廠房等物業資產,通過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比如,豎新鎮仙橋村引導本土優質企業對閑置十多年的村集體老舊廠房進行改造,打造成集餐飲、民宿、展示、休閑、體驗于一體的農旅融合新平臺“均瀛小鎮”,再進行統一運維,仙橋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增加至少10萬元收益。
四是農旅融合型。加強區域布局規劃,聚焦休閑農業、農旅融合等方面,引進落地一批開心農場等特色項目,發揮企業資本優勢,帶動周邊農房流轉。比如,東禾九谷開心農場通過農田流轉、房屋租賃等形式,建設稻米文化產業園,打造精品民宿,為當地百姓提供就業崗位近百個,農戶增加了財產性收入。
五是結對帶動型。利用結對幫扶資源,帶動農產品營銷,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比如,廟鎮與東方國際集團開展合作,一方面利用其在市區廣泛的銷售網絡,帶動銷售廟鎮農產品;另一方面,依托東方國際花卉產業,建立村民養、公司收、項目用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模式,村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提升。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打造“家門口產業”。研究制定《崇明區2022年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工作方案》,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上啟下的主體作用,以“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圍繞崇明白山羊主導產業,通過“統一種源供應+分布式生產+統一回購銷售”的“兩頭統、中間分”訂單式生產模式,鼓勵農戶飼養能繁母羊,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內生活力,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二是優化項目扶持,強化過程指導。加大扶持力度,制定《2022年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配套設施提升資金補貼方案》,將白山羊訂單式養殖納入新一輪政策文件,保駕護航“家門口產業”。堅持邊實施邊總結,不定期開展白山羊訂單式養殖模式調研,及時發現并研究解決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形成《白山羊訂單式養殖明白書》,為工作提供全方位指導,推動“家門口產業”持續發展。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豐富訂單種養模式。首批白山羊訂單式養殖遴選了24個村開展試點工作,累計發放崇明白山羊母羔羊1548只,投放的母羊所產小羊目前已回購345只。試點村集體經濟組織每養殖一只小母羊,每年預計可獲得300元左右收入;參與養殖的農戶每領養一只小母羊,每年預計可獲得1200元左右收入。在此基礎上,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和2023年中央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復制推廣白山羊訂單式養殖成功經驗,引導各鄉鎮立足集體經濟發展特點和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挖掘打造菌菇、苦草、西紅花等訂單式種養模式,推動多方聯動、合作共贏。
一是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強化區、鎮、村各級干部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區級部門加強協調配合,精準開展指導服務,切實解決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各鄉鎮落實屬地責任,建立健全協調聯動機制,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新路徑,形成集體經濟加快發展的工作合力。鼓勵鄉鎮建立村干部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激勵機制,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進一步引培發展人才。加強鎮、村干部培訓,提高政策理論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積極爭取選派具有經營管理經驗的干部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任職,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人才活水。引導農村致富能手、鄉土專家等各類能人投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支持有資金、善經營、會管理、懂市場的鄉村能人回鄉創業,積極參與集體經濟發展,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向市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三是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盤活用活存量資源,積極開展招商招租,鼓勵發展物業經濟和物業服務衍生產業。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創辦多種形式的經營服務實體,通過承接鄉村振興產業項目、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等,或開展聯結企業和農戶的購銷、勞務等中介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整合集體閑散資金,聯合優質社會資本,充分挖掘集體土地資源、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要素潛力,緊密楔入稻米、河蟹、白山羊等崇明特色產業鏈條中,不斷拓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
四是進一步提升監管質效。深入推進集體資產監管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及時發現“三資”管理的薄弱環節和問題短板,依法依規調優完善規章制度,有效解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的難點、堵點、痛點。持續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區級部門聯動監督機制,全面壓實農村集體“三資”屬地管理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強化對農村“小微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