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寧 李 舒 后麗麗/江蘇省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韋桂和 陳晶晶/鹽城市大豐區農業農村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農村低齡老人(年齡60~69周歲)是農村留守人員的主要群體之一,他們大多身體狀況良好,勞動能力尚可,有著較大的就業需求,但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特殊技能,如何幫助農村低齡老人增收致富也一直是政策關注的重點。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重點圍繞農村低齡老人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問題,積極探索,創新實踐,發展了手工經濟、特色經濟、庭院經濟、輔房經濟、勞務經濟和農旅經濟六種增收模式,模式受到普遍認可,目前已帶動24117個農戶增收28361萬元。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農村老人規模日益龐大,大豐農村現常住人口32.72萬人,其中低齡老人7.9萬人,占比24.14%,根據這部分老人的特點,大豐探索發展六種勞動強度低、工作靈活的“家門口”就業增收模式。
手工經濟:“黨建引領+家庭工坊”,將企業適合的生產加工環節延伸到居民家中和附近加工點,打造黨建引領“15分鐘就業圈”。大豐以深化“家門口”就業增收為目標,打造獨具特色的就地就近就業服務項目,既解決了企業用工不足的問題,又方便老年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村黨組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組織黨員帶頭創辦一些前期投入小、上手速度快、便于操作的家庭工坊,村干部送物料上門,為低齡老人提供居家就業機會,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劉莊鎮競賽村全村817戶2377人,其中60~69周歲462人,占比19%,村干部與浙江義烏客商簽訂加工訂單,創辦玩具加工點8個,把玩具半成品發放到老年人手中進行簡單的手工活,目前有近150人從事玩具手工活,日均收入約50元,一年可增收1萬元左右。玩具之鄉白駒鎮16個村黨組織積極協調本地玩具加工企業,設立120個集中加工點,對工藝半成品進行加工,帶動5000人,其中低齡老人占比達到80%,日工資40~60元,年人均收入約2萬元。
特色經濟:“特經作物+農戶經營”,發展區內鄉村特色產業,拓寬產業鏈條,帶動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做好“土特產”文章是有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大豐一直有種植大蒜、大蔥的傳統,近年來,全區集中力量培育壯大這兩大特色產業,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格局,其中裕華大蒜創成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在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中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戶經營,如劉莊鎮良好村有一戶種植洋蔥,2名勞動力均60周歲以上,種植4畝洋蔥,畝均收益6500元。另外,這兩大特色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需求大,大蒜種植、管理、收獲畝均用工3~5人,以家門口低齡老人為主,日人均工資150~200元;大蔥種植、管理、收獲畝均用工10個工以上,日人均工資達100元,年產生近300個務工崗位,季節性用工達8萬人次。
庭院經濟:“庭院種植+品牌富民”,利用家前屋后自留地、河坡閑置空地發展庭院經濟,依托現有品牌優勢,公司引導,實現農民增收。恒北村是全國最大的早酥梨商品生產基地之一,全村98%的農戶以果樹種植為主,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3萬元,其中果品收入2.51萬元。近年來,恒北村用活“早酥梨”這一品牌,研究開發梨延伸產品,農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在恒北村的輻射帶動下,草廟鎮圩東村做好“梨”文章,借助梨果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發動農民利用家前屋后的閑散隙地和自留地栽植梨樹,村集體統一為農戶提供蘇翠一號苗木,并與梨花圩公司合作,在技術指導、市場銷售等方面實現包干,確保農民產得出、銷得了、能增收。受梨園經濟啟發,三龍鎮19個村還利用3500畝自留地發展“菊花經濟”,畝均效益5750元,戶均增收3500元。萬盈、草廟等鎮部分村利用自留地與家庭農場合作,推行訂單農業發展“一季黃豆+一季綠豆”的“兩豆經濟”,畝均效益達4000元,戶均增收2000元。
輔房經濟:“閑置輔房+家庭種養”,盤活農戶家庭閑置輔房,發展生態種養,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盤活農戶閑置輔房,推行一家一戶生態種養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經統計,區內農村閑置輔房較多,農民主輔房戶均140平方米,其中閑置輔房面積50平方米左右,全區19.3萬農戶擁有閑置輔房近1000萬平方米。村集體引導企業與農戶合作,利用閑置輔房,推行“公司+農戶”模式,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又解決了低齡老人增收難的問題。草廟鎮的江蘇恒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黨組織協調下,由公司統一提供蛋鴿、鴿籠、飼料和技術服務,農戶利用閑置輔房和閑暇時間養殖蛋鴿,以400羽為一個適宜養殖單元,公司回收鴿蛋,農戶年可增加收入1.4萬元,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效益并舉。白駒鎮洋心村陳松同分享菌菇種植經驗,首批帶動5戶農戶種植菌菇,每戶利用閑置輔房20平方米,立體種植菌菇20組,1年種植菌菇2個周期,實現純收益3萬元。三龍鎮斗龍港村大力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漁船停港后,需要閑置房屋放置漁網,目前常年租房達60戶,每戶年租金3000元左右。
勞務經濟:“集體領辦+民村共富”,村集體牽頭成立勞務公司,對接企業和農戶需求,提供穩定規范的就業渠道。為給村民提供更加豐富的就業渠道,也改變之前零散的、自發的、無序的務工就業,大豐區20多個村探索成立村級勞務公司,主要為本村賦閑在家的低齡老人提供勞務服務,服務內容一是為周邊村(居)環境整治、河道清理、道路管護等,二是為農村新型社區提供保潔、物業等,三是為周邊農業企業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競賽村的勞務公司組織農民就近務工,具體按季節分配,春季介紹到外村種植洋蔥,夏季到大中、方強等農場插秧,秋季到大豐裕華拔大蒜和剝蒜薹。每天有120~200元的收入,全年預計收入2.5萬至3.5萬元。為保障用工安全,勞務公司還為每位農民購買每年500元的商業意外保險。村集體也通過介紹勞務給經營主體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增加集體收入,實現民村共富。
農旅經濟:“農旅融合+多元發展”,發展鄉村旅游和鄉村民宿,輻射帶動農戶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大豐荷蘭花海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其郁金香產業已輻射周邊8個村,500多農戶參與花卉種植銷售管護全鏈條式服務,提供就業崗位500多個,周邊有2000多人從事三產服務業(小食品、小手工、農家樂、流動攤點),戶均增加收入3萬元以上。草堰鎮三元村夢幻迷宮景區帶動周邊近200人就業,就業人員年齡集中在60~65周歲,大多以保潔、保安、廚房、客房等非窗口工作崗位為主,每人每年可增收3萬~4萬元。
借助農旅經濟思路,大豐還探索了“知青回豐”的民宿度假經濟。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豐約有12萬多知青,8萬多來自上海,上海農場作為知識青年尋古懷舊的精神家園,每年吸引知青及后代回豐回味他們在黃海灘涂上生活、勞動、學習的情景。農戶利用富余農房經營集休閑、住宿、餐飲、農產品為一體的知青民宿,成為回豐知青聯誼活動、研習交流、休閑度假養生的首選之地。經了解,農戶開辦知青民宿前期改造必要生活設施約5000元,年可接待知青2個月左右,日收入100元,年增收5000元以上。
大豐立足現有資源,結合農村低齡老人自身特點,探索發展出的六種可復制、接受度高的增收模式有效帶動了農村低齡老人“家門口”就業,為全省農村低齡老人增收提供經驗借鑒。
黨建引領是保障,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帶領農民不斷探索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大豐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低齡老人的增收致富工作,區委主要負責人多次入村調研,給村干部出考題、鼓干勁、提動能,為鄉村發展“找路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各村(社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啟了包含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農資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物業公司、勞務公司等多種形式的領辦模式,采取直接經營、承包經營、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經營方式,把原本零散的資源集中起來,走組織化、規模化發展之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同時帶動成員增收致富,實現村集體和老百姓“雙增收”。
因地制宜是前提,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發展要立足現有的資源稟賦,弄清資源賬,大豐在資源上有三大優勢,首先是人,區內有近四分之一的農村常住人口為60~69周歲低齡老人,這些人既是服務對象,也是人力資源。其次是地,大豐人少地多,人均耕地約2.2畝,每戶房前屋后還有1畝左右的自留地以及一些河坡閑置空地,構成了發展庭院經濟的基礎。第三是房,農村年輕人外出生活,全區近千萬平方米的富余房舍,為發展輔房經濟提供了場地。大豐在掌握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結合主體特征,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家門口”經濟,盤活資源、促進增收。
產業帶動是關鍵,要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創響特色品牌,以產業帶動就業、經營,促進增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大豐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不斷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一鎮一業”發展格局。區內有近萬畝的恒北早酥梨,還有大蒜、大蔥兩大特色產業,以及貝母、辣根、菊花等特色經濟作物,一方面,這些特色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需求大,可以帶動務工,讓低齡老人取得工資性收入。如圩東村的千畝梨園,一年可帶動農民就業2.1萬人(次),可增加務工收入260萬元。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農戶種植,取得經營性收入,如同樣在圩東村推行的“梨園庭院經濟”,發展一戶一梨園,每戶種植梨苗20棵,美化村莊環境的同時,實現戶均增收7000元。
強化指導是重點,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培植更多的農民愿意接受的增收模式。一是培植“短平快”的致富模式,農民愿意接受發展周期較短,通常在一個種植周期或半年的時間內見效的增收項目,并且要有相對的穩定性、持續性。二是培植投入成本較低的致富模式,在前期成本投入上,農民不太愿意投入過多資金成本,希望以盡量少的成本投入,推進增收項目,實現增收致富。三是培植收益相對穩定的致富模式,農民對穩定收入預期、降低生產風險的期望值較高,要通過各種激勵措施減少他們在生產、加工、流通、儲備、貿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實現增收致富。
聯農帶農是根本,要進一步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把小農戶納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軌道。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小農戶眾多并將長期存在,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首先正視和妥善解決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這個根本性問題。大豐立足小農戶特點,尤其是低齡老人的特點,發揮組織化作用,搭建服務平臺,探索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帶動小農戶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徑。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模式,與小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真正帶動一方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