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然 楚龍燕 李建平 鄭慧彬 鄭玉玲 許汝冰 李錫宏 張建民



摘要:為研究煙草—蕎麥間作對煙田害蟲及天敵發生的影響,為煙草害蟲的綠色防控提供科學依據,在2020—2021年對煙草—蕎麥間作煙田害蟲和天敵種類與數量進行了系統調查,并對害蟲和天敵的發生動態及生態位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煙草—蕎麥間作下,煙田害蟲種類和數量降低,天敵種類及數量增加。同時,在害蟲爆發期吸引了更多的天敵。此外,時間生態位指數分析表明,煙草—蕎麥間作模式提高了天敵與害蟲的追隨時間。本研究結果表明煙草—蕎麥間作可影響煙田害蟲和天敵的發生,對于煙草害蟲的綠色防控具有指導作用。
關鍵詞:煙草;蕎麥;間作;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72 文獻標志碼:A
Effects of Tobacco-Buckwheat Intercropping on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in Tobacco Fields
ZHANG Haoran1,3, CHU Longyan1, LI Jianping1, ZHENG Huibin1,
ZHNEG Yuling1, Xu Rubing2 , Li Xihong2, ZHANG Jianmin1*
(1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00, China; 2Hube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Tobacco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30, China;3Dangyang Ci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Dangyang, HuBei,4441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obacco-buckwheat intercropping on the occurrence of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in tobacco fields, aim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co-friendly control of tobacco pests. The paper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the species and numbers of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in tobacco fields under tobacco-buckwheat intercropping from 2020 to 2021, and analyzed the occurrence dynamics and niche of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obacco-buckwheat intercropping, the species and numbers of pests decreased while the species and numbers of natural enemies increased. Meanwhile, more natural enemies were attracted during pest outbreaks. In addition,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niche index showed that under the tobacco-buckwheat intercropping model, the tracking time of natural enemies and pests was increas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obacco-buckwheat intercropping could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in tobacco fields, which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on the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obacco pests.
Key words: Tobacco; buckwheat; intercropping; biological control
煙草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對我國經濟收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但是由于煙草生育期長,連作模式常導致煙田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發生加劇,最終造成巨大經濟損失[2,3]。間作作為有害生物生態調控策略之一,能改善農田生態結構,實現害蟲種群的可持續控制[4,5]。研究表明苜蓿—棉花間作可通過棉蚜與苜蓿蚜發生的時間差引入共同天敵,控制棉蚜的種群數量[6]。潘磊、趙丕兵等[7,8]發現烤煙間作青蒿可顯著降低煙蚜和煙粉虱種群相對密度。烤煙間作大蒜可有效增加食蚜蠅、瓢蟲等天敵的種類及個體數量,顯著推遲優勢種群的始發期,顯著降低個體數量[9]。可見,選擇合理的間作模式、合適的間作作物可有效吸引天敵,控制害蟲發生,保障煙草生產。
蕎麥為蓼科植物,具有產量高、營養價值好,需求量大等優點,廣泛應用于飲食、釀造和醫藥等方面[10],其適應性強,喜濕潤氣候,需水量較大,與煙草所需氣候條件相一致[11]。蕎麥與煙草科屬差異大,無主要共同害蟲,其生育期約90 d,花期最長達50 d,訪花昆蟲(包括許多天敵昆蟲)種類多樣,田地生物多樣性豐富[12]。因此,蕎麥可作為一種優質的間作作物有效調控農田生態結構,實現害蟲種群可持續控制。
目前關于蕎麥與茄科植物的間作研究不多,汪春明等[13]發現蕎麥—馬鈴薯間作緩解了馬鈴薯連作障礙。但煙草—蕎麥間作對煙田害蟲及天敵的影響尚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選擇蕎麥作為間作品種,探索煙草—蕎麥間作模式對煙田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影響。研究了2020—2021年的煙田害蟲和天敵組成、害蟲和天敵的群落動態,以及主要害蟲和天敵的時間生態位分析,以期明確煙草—蕎麥間作對煙草害蟲及其天敵的影響,為煙草綠色防控害蟲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本試驗在湖北省恩施市宣恩縣椒園鎮鑼圈巖村進行,該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山地氣候,位于低山帶,年均氣溫15.8 ℃,無霜期294 d,年降水量1491.3 mm,年日照時數1136.2 h[14]。隨機選取了兩塊前茬為煙草,冬天閑置且土壤條件一致的地塊作為試驗田,海拔高度800~1000 m。
1.2 供試材料
煙草:云煙87,由湖北省煙草公司恩施州分司提供。蕎麥:2021年黑苦蕎,2022年甜蕎,均由長江大學農學院提供。實驗工具包括捕蟲網、放大鏡、體視鏡、昆蟲針、養蟲盒等。
1.3 試驗設計
每年4月10日左右,對兩塊試驗田進行深耕和起壟,其中壟寬0.5 m,高0.3 m,每壟覆蓋黑色薄膜進行保溫。間作方式為6壟煙草3壟蕎麥。云煙87于4月中旬撒播育苗,然后選取生長一致的煙草幼苗,于當年5月初移栽至試驗田,煙草行距0.4 m,株距0.3 m。選取飽滿的蕎麥種子于5月中旬播種于對應的間作區。試驗地周圍設置兩排煙草作隔離帶,整個試驗期間不施用化學農藥,采用人工方式除草,其余農事操作與當地一致。
1.4 調查方法
田間調查自每年6月初開始至8月初煙草收獲結束,每15 d調查1次,如遇雨天則適當延后。調查時隨機選取3塊煙草間作煙田作為小區(0.5 m×20 m),每小區分別隨機選取10株煙草,采用目測法觀察記錄每株煙草上害蟲和天敵的種類和數量;以非間作煙田作為對照,采取同樣方法進行調查。調查中對不認識的害蟲和天敵種類采集標本鑒定,鑒定主要參考《煙草病蟲害防治手冊》[15],不確定種類邀請相關分類專家鑒定。
1.5 統計分析
本試驗樣本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處理,GraphPadPrism8軟件繪制圖表,DPS數據處理系統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圖中出現的數據均為平均值±標準誤差(*P<0.05,t test,n=3)。杰卡特(Jaccad)相似性系數公式[16]:[Cj=j(a+b-j)],其中,Cj為相似性系數,j為群落A與B的共有種數,a為群落A含有的全部種數,b為群落B含有的全部種數。種群Levins生態位寬度公式[17]:[Bi=S2(∑P2ih)],其中,Bi為物種生態位寬度,S為總生境數,Pih為物種i利用資源狀態h的個體比例,即物種i在該生境中個體數占生境總個體數的比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煙草—蕎麥間作煙田害蟲和天敵組成分析
通過對煙草—蕎麥間作煙田害蟲和天敵為期兩年的調查,共發現害蟲3綱7目21科32種,天敵2綱7目15科20種。2020年間作煙田害蟲32種、天敵19種,對照煙田害蟲28種、天敵15種;2021年間作煙田害蟲27種、天敵17種,對照煙田害蟲24種、天敵15種。害蟲主要類群為半翅目與直翅目,主要為煙蚜、螽斯、葉甲,斜紋夜蛾少量發生,但對煙葉危害嚴重;天敵主要類群是膜翅目與蜘蛛目,主要為煙蚜繭蜂與蜘蛛,此外相比對照煙田,環斑猛獵蝽在間作煙田發生量較大(表1)。對兩年不同模式煙田群落進行相似性分析發現(表2):2020年間作煙田與2020年對照煙田相似性指數最高,為0.8431;2021年對照煙田與2021年對照間作煙田相似性指數有一定程度下降,為0.7292。可見煙草—蕎麥間作有助于提高害蟲和天敵的多樣性。
2.2 煙草―蕎麥間作煙田害蟲發生動態
對煙草―蕎麥間作煙田2020—2021年的害蟲發生動態進行分析,發現煙草害蟲在恩施州宣恩縣椒園鎮的發生期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其中2020年6月下旬至7月初發生危害較為嚴重,2021年6月中旬至下旬發生危害較為嚴重,對照煙田最大爆發期時每個小區害蟲發生量平均超過100頭,而間作煙田發生量在85頭左右。同時,與對照煙田相比,各個時期的間作煙田中害蟲發生數量顯著減少(圖1)。
2.3 煙草―蕎麥間作煙田天敵發生動態
對煙草―蕎麥間作煙田2020—2021年天敵群落發生動態進行分析,發現煙田天敵的發生動態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隨著害蟲高峰的發生,天敵的發生也分別于2020年6月下旬和2021年6月中旬達到最高,且在害蟲爆發期間作煙田中天敵數量比對照煙田更多,各時間段與害蟲發生趨勢基本保持一致(圖2)。
2.4 主要害蟲和天敵的時間生態位分析
通過煙草―蕎麥間作煙田2020―2021年主要害蟲及其天敵的時間生態位指數分析,發現主要害蟲與天敵的時間生態位寬度指數在間作煙田和對照煙田之間有差異,同時不同年份也存在差異。主要害蟲中,葉甲和螽斯的時間生態位指數穩定在較高水平,但其寬度指數幾乎無差異;天敵中,蜘蛛的時間生態位寬度指數最大,特別是2020年間作煙田其寬度指數達到了0.8以上,其次是2020年間作煙田中的環斑猛獵蝽,其寬度指數達到0.726。綜合分析害蟲和天敵的時間生態位寬度指數,其中蜘蛛的生態位寬度值最大,說明其在煙田發生的時間較長,資源利用時間長;斜紋夜蛾的生態位寬度值最小,說明其在煙田發生的時間相對集中;同時間作模式下主要害蟲及天敵的時間生態位指數整體上大于對照煙田。
3 討論與結論
本文通過對煙草―蕎麥間作害蟲和天敵的系統調查分析,明確了2020―2021年恩施宣恩縣椒園鎮煙田害蟲和天敵組成及發生情況,證明了煙草―蕎麥間作可有效調控煙田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可有效吸引天敵,控制害蟲發生(表1),該結果與賈永超等[18]的研究結果一致。
煙草―蕎麥間作煙田害蟲發生動態分析表明,煙草害蟲主要發生于6月下旬―7月上旬,間作對煙田害蟲的發生動態有一定抑制作用(圖1)。煙田害蟲動態變化主要與每年的氣候變化有關,夏季多雨會制約煙田害蟲的發生[19],2020年雨水偏多,2021年雨水偏少,故2021年煙田害蟲發生偏早。煙草―蕎麥間作整體上抑制煙草害蟲的數量,2020―2021年2年調查結果均表明,間作煙田害蟲發生數量偏少(圖1)。這可能是煙草―蕎麥間作產生了物理屏障作用或誘捕作用,例如:ZHANG等[20]用玉米作為屏障植物可顯著降低棉花上煙粉虱的密度;夏鵬亮等[21]證明在易感蚜煙草中間作紫蘇,可有效驅避有翅蚜,降低其蟲口密度。
煙草―蕎麥間作煙田天敵群落發生動態分析表明,煙田天敵的發生動態與害蟲基本保持一致,煙田天敵數量并無顯著差異,但種類明顯增加(表2)。害蟲爆發期時天敵比對照煙田多,存在時間更長(圖2),同時在間作煙田發現了更多的環斑猛獵蝽(表1)。作為一種優質天敵昆蟲,環斑猛獵蝽對煙蚜[22]、斜紋夜蛾[23]、草地貪夜蛾[24]等害蟲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此外,主要害蟲及其天敵的時間生態位指數分析表明,葉甲和螽斯的時間生態位指數較高,蜘蛛的時間生態位指數最大,其次是2020年間作煙田中的環斑猛獵蝽(表3)。間作模式下主要害蟲及天敵的時間生態位指數整體上大于對照煙田(表3),說明間作模式下天敵對害蟲有很好的時間跟隨作用和控制效果。這與達先鵬等報道的間作可增加害蟲和天敵的時間生態位結果一致[25]。
煙草―蕎麥間作模式可以有效調節煙田害蟲和天敵的組成,提高煙田節肢動物多樣性,降低煙田害蟲的數量,增加了煙田天敵的種類和數量,提高間作模式下煙田天敵的時間生態位指數,有利于保障煙草的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 尤垂淮.不同耕作措施對消減煙草連作障礙的作用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2] 解曉菲.恩施煙區害蟲發生動態及天敵昆蟲繁育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20.
[3] 許汝冰,張建功,宋紅昌,等.鄂西北煙區斜紋夜蛾發生動態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6):182-183.
[4] LEWIS T. Ecologically based pest management: new solutions for a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6.
[5] 趙紫華,高峰,賀達漢,等.多尺度空間下害蟲生態調控理論與應用[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5,45(8):755-767.
[6] 張潤志,梁宏斌,田長彥,等.利用棉田邊緣苜蓿帶控制棉蚜的生物學機理[J].科學通報,1999,44(20):2175-2178.
[7] 潘磊,陳云松,楊曉東,等.青蒿間作防控多種煙草病害效果及田間互作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7,44(11):116-121.
[8] 趙丕兵,譚菊.青蒿提取液防治田間小麥蚜蟲效果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247-250.
[9] LAI R Q, YOU M S, ZHU C Z, et al. Myzus persicae and aphid-transmitted viral disease control via variety intercropping in flue-cured tobacco[J]. Crop Protection, 2017, 100: 157-162.
[10] 常慶濤,蔣瑩,王全友,等.江蘇省蕎麥生產概況、研究現狀與展望[J].浙江農業科學,2021,62(7):1274-1277.
[11] 楊學樂,何錄秋,邱博,等.蕎麥生物學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18,32(2):169-174.
[12] 吳凌云,黃雙全.蟲媒傳粉植物蕎麥的生物學特性與研究進展[J].生物多樣性,2018,26(4):396-405.
[13] 劉亞軍,馬琨,李越,等.馬鈴薯間作栽培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8,32(6):1186-1194.
[14] 卓仁發,楊丹,頓春垚.湖北省宣恩縣城市園林現狀與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15):164-165.
[15] 談文,馬繼盛,馬淑健,等.煙草病蟲害防治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6] 于景金.塞罕壩華北落葉松人工林下植物多樣性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9.
[17] 劉長海,曹四平,趙桂玲,等.棗園主要害蟲及其天敵生態位的研究[J].林業與生態科學,2018,33(1):82-87.
[18] 賈永超,禹田,張曉明,等.不同間作模式玉米田天敵節肢動物群落特征[J].南方農業學報,2019,50(7):1496-1504.
[19] 操筠.恩施煙草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及氣象災害風險評估[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20] ZHANG X M, L?VEI G L, FERRANTE M, et al. The potential of trap and barrier cropping to decrease densities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MED on cotton in China[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20, 76(1): 366-374.
[21] 夏鵬亮.恩施煙區煙蚜田間發生規律及生態控制方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2] 馮萬祖,NATASHA I T M,張浩然,等.環斑猛獵蝽對煙蚜若蟲的捕食作用[J].南方農業學報,2021,52(11):3041-3048.
[23] 蔣文麗,馮萬祖,胡宗偉,等.環斑猛獵蝽對斜紋夜蛾低齡幼蟲的捕食功能反應[J].煙草科技,2022,55(6):27-34.
[24] 胡宗偉,馮萬祖,張浩然,等.環斑猛獵蝽對草地貪夜蛾低齡幼蟲的捕食功能分析[J].環境昆蟲學報,2022,44(3):530-537.
[25] 達先鵬.蘋果園間作綠肥對害蟲和天敵發生動態及時間生態位的影響[D].阿拉爾:塔里木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