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 胡彩云 劉春生 白貞芳



摘要:調查河北省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情況,以便為該地區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參考依據。通過野外實地調查、文獻查閱、實物標本采集的方法,對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常見藥用植物資源進行統計分析。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常見野生藥用植物157種,隸屬56科124屬;科的組成以單型科和小型科為主,其單型科所占比重較大,包含30科30屬30種,分別占總科數和總種數的53.6%和19.1%;62種重點調查藥用植,產出65種藥材;157種藥用植物共產出195種藥材。河北省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建議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持續發展。
關鍵詞:藥用植物;資源調查;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S664.9 文獻標志碼: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mmon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Landaoshi Revolutionary Ecoscenic Area in Hebei Province
XIAO Yao, HU Caiyun, LIU Chunsheng, BAI Zhenfang*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2084,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wild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Landaoshi Revolutionary Ecoscenic Area in Hebei Province,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use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the area. The study analyzed the common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of Landaoshi Revolutionary Eco-scenic Area by means of field survey, literature review and specimen collection. There are 157 species of wild medicinal plants commonly found in Landaoshi Revolutionary Ecoscenic Area, belonging to 56 families and 124 genera. As for the composition of families, the medicinal plants in this area are dominated by monotypic and small families, with a larger proportion of monotypic families including 30 families and 30 genera and 30 species, accounting for 53.6% and 19.1%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amilies and species respectively. 62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s ar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which yield 65 medicinal herbs. All the 157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s yield 195 medicinal herbs. There are abundant wild medicinal plants in Landaoshi Revolutionary Ecoscenic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t is recommended to scientifically protect and rationally utilize th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Medicinal plants; resource survey; Landaoshi Revolutionary Eco-scenic Area;Hebei Province
中藥資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開展中藥資源調查,摸清中藥資源現狀,是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前提[1]。中藥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并將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毗鄰革命圣地──西柏坡,具有十分濃厚的紅色精神。近年來,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藥用植物采藥實習基地,在這里,正踐行著藥用植物采藥實習“一采四修”的全新實踐育人模式。一采泛指識藥、辨藥、采藥;四修指修思政、修素質、修勞動、修美育。在識藥、辨藥、采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讓學生感受紅色情懷,傳承中藥人“躬親實踐、良藥濟世”的優良傳統,強化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鑄造新時代品學兼優、業精德高的中醫藥人才。
為了摸清該地區的藥用植物家底,保證“一采四修”的全新實踐育人模式高水平運行,也為了該地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及可持續利用提供依據,本團隊對該地區植物資源進行調查,分析物種分布特點和多樣性。
1 自然概況
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隸屬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東麓。平山縣地勢高低海拔懸殊,海拔變化為111~2281 m,縣域內丘陵和谷地占全縣總面積的51.5%;四季分明,自然生態保持了原有特色,為野生藥用植物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年降水量約500 mm,集中于7—9月,其余時間干旱少雨[3]。
2 調查方法
2.1 外業調查
根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4]實施野外調查。此次野外采藥實習共300余名學生參與,分為12個組,將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分為不同區域,選擇早前踩點的合理路線,每組由老師帶領對沿線路邊的植物進行拍照、采集和掛牌,并記錄名稱、采集地點、采集人、時間、生長環境等原始信息。
2.2 業內整理
2.2.1 查閱資料
參照《中國植物志》[5]《北京植物志》[6]《河北植物志》[7]等資料,對植物進行鑒定,確定學名。植物的藥用價值、藥材名等藥用信息主要參考《中華本草》[8]《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9]等資料。對采集到的藥用植物根據檢索表進行鑒定,確定其科、屬、種并進行統計分析,并對重點藥用植物[10]進行入藥部位和功效的分類。
2.2.2 制作臘葉標本
將野外調查采集的標本,選取根莖葉花完整、大小適中的進行修剪、整理、壓制最終制成臘葉標本保存[11]。
3 結果與分析
3.1 藥用植物資源物種類群的分析
通過此次調查,共記錄藥用植物157 種,隸屬56 科124 屬。如表1統計顯示,其中被子植物51 科119 屬152 種,裸子植物1 科1 屬1 種,蕨類植物4 科4 屬4 種,由此可知,被子植物的種類達96.8%,占絕對優勢;藥用裸子植物的占比最小。
3.2 藥用植物資源物種組成的分析
根據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藥用植物各科種數分布情況,將區域內的藥用植物劃分為大型科、中型科、小型科和單型科4類[12]。表2顯示,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內的單型科30 種,包含30種藥用植物,占總種數的19.1%;含2~5 種的小型科有20 科,共39 屬58 種,占本地區藥用植物總數的36.9%;含6~10 種的中型科有4 科,共30 屬39 種,占本地區藥用植物總數的24.9%;大型科包含菊科和唇形科,共占本地區藥用植物總數的19.1%。由以上結果表明,科的組成以單型科和小型科為主,其單型科所占比重較大。
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野生藥用總植物種類集中于幾個大科內,科內包含植物種類最多的5個科(見表3),含19種的菊科(Asteraceae)、11種的唇形科(Lamiaceae)、10種的豆科(Fabaceae)、薔薇科(Rosaceae)、百合科(Liliaceae),分別占總種數的12.1%、7.0%、6.4%、6.4%、6.4%。可見,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藥用植物具有較強的多樣性,菊科為藥用植物的優勢科,對該地區藥用植物資源的構建起到了主導性作用。
3.3 藥用植物資源生活型的分析
根據藥用植物對生長環境不同的適應性,本研究將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藥用植物分為草本、藤本、灌木、喬木、灌木或喬木、灌木或草本、蕨類植物7種生活型,具體信息見表4。結果顯示,草本植物數量最多,113 種,占比72.0%,為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藥用植物的優勢種類;其次是灌木類,20 種,占植物總數12.7%;藤本10 種,占比6.3%;喬木類及蕨類植物均為4 種,各占植物總數2.6%;灌木或草本、灌木或喬木類均有3 種,各占植物總數1.9%。結果表明,草本植物在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藥用植物中占據主導地位。
3.4 重點調查藥用植物的種類分析
本研究以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收載的藥材基源植物為重點調查藥用植物,梳理并確定了重點藥用植物的藥材名、拉丁學名、入藥部位及功效等內容。本次調查共采集167種野生植物,其中56科124屬157種為藥用植物,占調查植物總數的94%,未查到藥用功效的包括9科9屬10種,占調查植物總數的6%。62種重點藥用植物占所調查藥用植物的39.5%,共產出65種藥材,均為2020年版《中國藥典》所收載。其中車前草和車前子是多基原藥材,以車前和平車前為基原植物。山楂和桑以不同部位入藥,分別產出2種和3種藥材。重點藥用植物分布于33 科57 屬,優勢科為菊科,共產出8 種重點藥材。具體信息統計見表5。
3.4.1 重點調查藥用植物入藥部位的分析
根據藥用植物的不同入藥部位,本研究將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內62種重點調查藥用植物所產的65種藥材分成4類:地上部分、全草;根及根莖、塊根;果實、種子、花、葉、莖、枝、皮。詳細結果見圖1,根及根莖、塊莖類和地上部分、全草類占比最多,均超過了30%。葉、莖、枝、皮類占比20.0%,果實、種子、花類占比15.4%。
地上部分及全草入藥的藥材共20 種,代表藥材有益母草、筋骨草、薄荷等;根及根莖、塊根類藥材共22 種,代表藥材有丹參、苦參、蒼術等;果實、種子、花類藥材有10 種,代表藥材有車前子、旋覆花、山楂等;葉、莖、枝、皮類藥材有13 種,代表藥材有桑白皮、側柏葉、艾葉等。
3.4.2 重點調查藥用植物功效的分析
參考《中藥學》[13]和《中藥大辭典》[14]將風景區內的藥用植物的藥用功效分為10類,具體見圖2。風景區內藥用植物的藥用功效以清熱類最多,種數達17 種,占重點調查藥用植物總數的26.15%。其次是止血藥、利水滲濕藥、補虛藥,各7 種,占比10.77%。結果表明,該區重點調查藥用植物資源從功效上來看,主要以清熱藥為主。
3.5 藥用植物資源藥用部位的分析
通過查閱文獻,分析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藥用植物的藥用部位。由于部分藥用植物有多個藥用部位,因此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的157 種藥用植物共產出195 種藥材。本研究對該地區野生植物藥用部位進行統計,采用頻次統計方法,根據藥用部位分為4類,分別是全草、全株、地上部分;根及根莖;莖葉、皮、嫩芽和花、果實、種子類。具體結果見圖3,全草、全株、地上部分藥材數量最多,其次是根及根莖類藥材,以上兩種類型藥材數量占比均接近40%,合計占比80%。花、果實、種子類類占比11.28%,莖葉、皮、嫩芽類占比8.72%。結果表明,全草、全株、地上部分入藥的藥用植物和根及根莖入藥的藥用植物在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藥用植物中占據主導地位。
4 討論與結論
本次調查在河北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內發現藥用植物共56 科124 屬157 種,其中蕨類植物4 種,裸子植物1 種,被子植物51 種,其中藥用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其科、屬、種分別占總數的91.1%、96.0%、96.8%。科的組成以單型科和小型科為主,其中單型科所占比重較大,包含30 科30 屬30 種,分別占總科數和總種數的53.6%和19.1%,其中菊科為優勢科,包含19 種。藥用植物資源生活型中草本植物數量最多,113 種,占比72.0%,該地區的藥用草本植物資源豐富。全草、全株、地上部分入藥的藥材和根及根莖入藥的藥材均約占全部藥材的40%,兩者合計占比80%,這與廖興文等[15]、徐文靜等[16]、宋月荷等[17]對我國其他地區的調查結果一致,說明全草、地上部分、或根及根莖類藥用植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藥用植物中的比重較大,但是此類藥用植物的采收對藥用植物本身傷害很大,因此,應該提高對此類藥用植物的保護力度。
藥用植物是我國寶貴的資源,課程涉及植物學、中藥學、植物分類學等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采藥實習是藥用植物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一個過程。中醫藥院校肩負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應加強品德素質的提高。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與革命圣地──西柏坡接壤,這為在采藥實習教學過程中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將革命圣地的紅色元素有機地融入到實習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強化教學效果、同時能夠很好的加強課程思政建設[18]。
本次對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進行調查,共發現157 種野生藥用植物,隸屬56 科124 屬。本研究通過對河北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的藥用植物資源調查及整理分析,基本了解了河北攔道石紅色生態風景區藥用植物資源的現狀,為“一采四修”的全新實踐育人模式高水平運行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為該地區今后藥用植物資源保護、開發及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黃璐琦, 陸建偉, 郭蘭萍, 等. 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方案設計與實施[J]. 中國中藥雜志, 2013, 38(5): 625-628.
[2] 汝梅,戴忠華,李永華,等. 廣西邕寧區藥用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J]. 中藥材,2023,46( 6):1371-1375.
[3] 袁振, 魏松坡, 賈黎明, 等. 河北平山片麻巖山區微地形植物群落異質性[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7, 39(2): 49-57.
[4] 黃璐琦, 王永炎. 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
[5]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一卷-總論[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4.
[6] 北京植物志編委會. 北京植物志[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7] 河北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河北植物志[M]. 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8]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9[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9]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
[10] 張小波, 郭蘭萍, 張燕, 等. 關于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中藥材名錄的探討[J]. 中國中藥雜志, 2014, 39(8): 1345-1359.
[11] 邸華, 張建奇, 車宗璽. 植物臘葉標本的采集與制作方法[J]. 綠色科技, 2018(6): 158-159.
[12] 鄒慧, 陳冰瑞, 王臣, 等. 黑龍江省富裕縣野生藥用植物資源多樣性研究[J]. 中藥材, 2022, 45(10): 2322-2328.
[13] 鐘贛生. 中藥學[M]. 3版.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14]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M].2版.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15] 廖興文,唐盛哲,周鑫. 廣西澄碧河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資源調查[J]. 農業研究與應用,2023,36(1):71-78.
[16] 徐文靜,韋柳仲,王怡然,等. 鶴崗市東山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調查[J]. 生物資源,2022,44(2):205-212.
[17] 宋月荷,任鵬,孫笑宇. 山西省屯留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現狀調查[J]. 山西農業科學,2020,48(12):1974-1977,1983.
[18] 蘇占輝,郝婷,楊瀾,等. 以中藥的“紅色元素”為基礎的課程思政探索[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22,39(6):52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