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然
摘 要:近五年來,我國圍繞高中選課走班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選課走班制的內涵、類型、特點、實施程序、影響、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七個方面。文章對此進行了闡述,同時分析了選課走班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展望。
關鍵詞:選課走班制;普通高中;新高考改革;新型教學組織形式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適應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有序實施選課走班,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需要。選課走班逐漸成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學的主流組織形式。筆者基于現有文獻研究發現,目前關于我國高中選課走班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的應用研究領域,缺乏相關的系統梳理。本文將對我國近五年高中選課走班制的研究情況進行述評,以供參考。
一、選課走班制的內涵
對于選課走班制的內涵,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界定,部分研究者主要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界定。
第一種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角度出發,肖巧玲、葉舒婷認為選課走班制是指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班進行學習的模式[1];張昕認為選課走班制是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職業規劃等重新組織教學班進行教學的模式[2]。
第二種是從學生的學業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孟令華認為選課走班是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學習自主權,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3]。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選課走班制是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班級進行學習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選課走班制的類型
不同的研究者對選課走班制的類型劃分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從學校管理的角度出發,俞曉東認為可將選課走班制分成三種類型:全選全走型、定二走一型、套餐式組合型[4]。
第二種觀點是從科目設置組合的角度出發,王新鳳認為選課走班制的模式有三種:全員全科分類分層選課走班、“3+1”模式或“3+2”模式、固定教學班[5]。
第三種觀點是從分層教學模式的理念出發,李曉輝認為選課走班的形式包括三種類型:分組分層選課走班、選科分層走班、分項(類)選課走班[6]。
第四種觀點是從兩個主體班型的關系出發,這里以天津市普通高中的選課走班制為例,霍曉宏和樊雅琴認為選課走班制的類型主要有三種主流形式:教學班與行政班并存形式、提供幾種組合的行政班形式、一生一課表的完全走班形式[7]。
第五種觀點是從學生所選科目的情況及學校實際情況出發,朱振華認為選課走班制有四種模式:完全走班制、單元走班制、對開選課制、組合選課制[8]36。
三、選課走班制教學模式的特點
關于選課走班制教學模式特點的研究,不同研究者的視角不同,對教學模式特點的歸納也存在差異。
從選課走班制的本體角度來看,該教學模式有如下特點:一是打破了行政班的限制,設置了教學班[8]37;二是無固定班級教學;三是課程具有多樣性[9];四是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10]。
從選課走班制關注的學生主體的視角出發,該教學模式有如下特點:一是學生具有流動性;二是學生所選科目和學習情況具有差異性;三是學生具有主體性。
四、選課走班制的實施程序
從選課走班制自身的特點出發,趙婧、洪陽在天津市高中選課走班制的實施狀況研究中發現,天津市高中采用的是行政班和教學班相配合的模式;在教學管理機制上,注重系統化建設;在課程資源開發方面,提供信息化的服務方式[11]。
從選課走班制數字化建設的視角出發,邱鋒等人在相關研究中以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學為例,構建了數字彩虹管理系統的建設目標和管理模式[12]。
五、選課走班制的影響
關于選課走班制的影響,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的觀點有以下四種。
一是從選課走班的追求導向的角度出發,馮志強認為選課走班制注重學生的興趣導向,具有一定的學術追求,能夠促進學生的專業化發展,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13]。
二是從多樣與個性的角度出發,魏薇等人認為選課走班教學體現了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能促進各種人才的培養,同時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彰顯發展學生個性的價值[14]。
三是從育人價值的視角出發,曹羽婷認為選課走班制能拓寬學生的選擇范圍,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也能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育人公平化的實現[15]。
四是從教師自身的角度出發,王潤等認為選課走班制能使教師由單純的學科教學者變成學科教育者,由學生的學習指導者變成全面的管理者,由課程的執行者變成課程的建設者[16]。
六、選課走班制中存在的問題
研究者對選課走班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從學生、教師、課程設置、組織管理、教學設施和師資五個維度開展分析研究。
第一,學生對于選課走班未能形成正確的認識,不能做出適當的選擇。相關研究者發現,學生選課時存在兩種取向,一種是功利化選課,另一種是盲目性、隨意性選課[17]。
第二,教師工作壓力變大,易產生倦怠情緒。杜文軍、王彩鳳研究發現,選課走班這一教學組織形式會明顯增加高中教師的工作壓力[18]。
第三,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選課需求,課程的結構單一而且數量有限[19]。
第四,教學組織管理難度較大,相關舉措的可操作性不夠高。相關研究發現在組織管理方面,尤其是在班級管理方面,選課走班制的選課組合較多,教務排課困難;任課教師增多,學生的學情管理困難;學生的流動性增大,班主任管理存在困難;班級模式發生轉變,班集體建設存在困難[20]。
第五,學校的硬件設備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相關研究者認為,走班制的實行需要更多的預備教室供學生自主學習,這對普通高中來說是一個挑戰。同時,選課走班制在教師資源方面也有著更高的要求,這直接關系到選課走班具體落實的質量。
七、選課走班制中的問題的解決策略
第一,從學生的選課導向角度出發,學校應建立選課引導聯動機制,引導學生做出合理選擇。
第二,從教師的應對策略的角度出發,學校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解決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同時,學校應對學科教師進行專項培訓,開展多元化的集體交流活動,使教師能更好地適應高中的選課走班教學要求。
第三,從課程開發與設計的視角出發,相關部門應統籌配置教育資源,加強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積極開發地方特色課程和校本課程。
第四,從改革管理模式的角度出發,學校應轉變傳統的班級管理觀念,倡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探索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嘗試運用團隊化的班級管理新模式[21]。
第五,從加大資源投入力度的視角出發,學校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增加學校辦學硬件設施,提高學校選課走班的辦學水平。
八、不足與展望
(一)選課走班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選課走班研究的主題主要集中在應用研究領域,對相關主題的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第二,具體案例的研究較多,缺乏相關的比較研究。第三,研究的主題類型豐富多樣,具有地域特色,但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難以進行大范圍推廣。
(二)選課走班制研究展望
第一,進一步加強系統化的理論研究,為選課走班制的具體落實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建議。第二,在系統梳理應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比較研究。第三,在具體分析主題的過程中,聚焦研究主題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參考文獻]
肖巧玲,葉舒婷.改革驅動走班化實踐:基于文獻的考察[J].教育評論,2018(12):137-142.
張昕.新高考政策下完全走班制的困境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8(1):24-26.
孟令華.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選課走班建設:基于高中生綜合素養提升[J].現代教育,2019(5):11-12.
俞曉東.選擇與適合:新高考觸發學習變革的學校管理創新[J].教育科學研究,2018(6):24-29.
王新鳳.新高考模式下高中選課走班實施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教育與考試,2019(3):5-9.
李曉輝.基于傳統的課程組織管理形態變革: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分層走班制的探索與實踐[J].人民教育,2021(19):47-51.
霍曉宏,樊雅琴.選課走班背景下的個性化教育與班級建設[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1(1):44-49.
朱振華.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6):36-38.
牟暉,羅永紅.新高考背景下農村普通高中“走班制”實施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6-8.
熊玉林. 基于選課走班的學校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 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期座談會資料匯編.桂林: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498-504.
趙婧,洪陽.天津市高中校“選課走班”的實施狀況及其優化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21(2):17-20.
邱鋒,馮冬怡,潘曉燕.數字化實現選課走班高效管理[J].人民教育,2018(合刊3):65-68.
馮志強.研究型、創新型高中選課走班改革的追求:以上海中學為例[J].人民教育,2019(合刊2):59-62.
魏薇,王瑩瑩.“多樣而有個性”:選課走班的雙維架構及耦合協同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21(3):79-85.
曹羽婷.普通高中選課走班育人的困境與治理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28):19-22.
王潤,章全武.選課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師教學轉變及其應對[J].中國教育學刊,2018(6):82-87.
鄭若玲,徐東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應試教育的新形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4):31-38.
杜文軍,王彩鳳.高中選課走班教學的困境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9(9):49-52.
艾巧珍.對高考改革背景下選課走班制的反思[J].宜賓學院學報,2019,19(4):1-8.
王明娣.普通高中如何有序推進新型的選課走班教學組織方式[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4):73-75,79.
錢明坤.新高考背景下班級管理的“難為”與“可為”[J].科教文匯,2022(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