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 稅琳
【摘 要】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變遷、發展的映射,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狀況,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勞動的象征。朝鮮族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家庭的一部分,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地域色彩與鮮明民族風格的音樂藝術,為民族音樂文化增添了絢麗的篇章。在民族文化更加開放、多元的當今時代,在保留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與特色基礎上實現創新與融合,促進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成為時代命題。結合朝鮮族音樂的分類與形式,分析其發展的特點與社會價值并對朝鮮族民間音樂發展進行路徑探析,以更好地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
【關鍵詞】朝鮮族;民間音樂;特點;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7—106—05
引言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聚居于延邊地區,民間音樂是朝鮮族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思想情感、價值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集中體現了朝鮮族人民的生活風格與文化習俗,對于研究、了解朝鮮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變遷,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朝鮮族民間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與表現形式,主要包含了民歌、舞蹈、器樂等內容,其節奏明快多變,曲調悠遠深長,內容豐富多彩,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與渲染力,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與社會價值。
一、朝鮮族民間音樂的分類與特點
(一)朝鮮族民間音樂的分類
第一,民歌。民歌也被稱為民謠、歌謠,是勞動人民在進行實踐活動過程中即興演唱的歌曲風格,一般是口口相傳,歌詞較為簡單樸實,風格明快生動,情感的感染力豐富多彩,經過無數創造與傳唱,流行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朝鮮族民歌是朝鮮族勞動人民在辛苦耕作、嫁娶、節日、收獲時節等生產生活中創作、流傳的民間音樂形式,體現了朝鮮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意識形態、情感表達、審美價值、風俗習慣,在傳唱的過程中由于勞動形式的不同而整體風格有所區分。勞動形式的不同是指在生產活動中,有個體勞動和集體勞動之分,以個體勞動者為例,由于是個體活動,勞動者的歌曲演唱更多的是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感,如對自然的歌頌,辛苦耕作的快樂,豐收的期待等個人思想表達,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因為是即興創作,歌曲的演唱節奏也較為隨意,朗朗上口,簡單明了[1]。還有一種是在集體勞動過程中演唱的歌曲,這種形式的民歌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往往具有一定的統一性、秩序性與節奏感,需要集體的相互配合,一唱一和或一人領頭眾人齊唱,不同的題材有不同的演唱內容,如纖夫歌、伐木歌、漁夫歌等。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語言風格等因素的不同,民歌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朝鮮半島的北部民歌較為奔放高昂、豪邁灑脫,中部地區的民歌較為優雅、明快,南部地區較為含蓄內斂。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朝鮮族民歌也受到朝鮮半島民歌風格的影響,民歌風格多樣化,但不管是什么樣的民歌,其共同點是抒情民歌較多,如贊美純潔的愛情、自然風、內心的悲傷等。
第二,器樂。朝鮮族的民間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形式多元的樂器,使音樂的表現形式與意境更為生動深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打擊樂器是朝鮮長鼓,也就是杖鼓,流行于延邊一帶,其音色柔和,在不同的演奏技巧下,能夠發出相應的音色,多用于傳達歡快明媚的情緒,適用于獨奏或伴奏,是深受廣大朝鮮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民族樂器。伽椰琴又叫朝鮮箏,是朝鮮族傳統的彈撥樂器,類似于古箏,音色清越,能夠表現出復雜多變的情感變化,在民歌的演唱中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性。此外,還有民間齊奏、吹奏樂器的總稱新阿烏,豎吹氣鳴樂器細篳篥,音色寬廣的短簫等。
第三,舞蹈。舞蹈與音樂是相輔相成的,在朝鮮族民間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朝鮮族舞蹈也應運而生,為民間音樂的發展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如源于朝鮮族的農樂舞蹈,象帽舞是流傳最為廣泛、最具民族特色、人民群眾較為喜愛的舞蹈形式,歷史悠久,來源于古代的豐收,其關鍵要素是帽子上的綢帶,來源于表演時,通過晃動頸部使象帽上的彩帶翻飛,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根據舞者的能力,象帽的彩帶數量和長度也不相同,有的技藝高超的舞者可以帶動二十多米的彩帶,極具美感與藝術價值,舞蹈氛圍濃厚。現象帽舞已被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像帽舞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2]。還有盤索里,敘事性較強,由一位演唱者在中間表演,表演的形式通常是說唱,還有一位鼓手伴奏,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注重現場群眾的反應與互動,氣氛活躍。
(二)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特點
1.朝鮮族民間音樂獨特的樂曲結構形式
樂曲的結構形式是一種對音樂作品的時間結構的認識,因為無論是變奏曲,交響樂還是歌曲都具有時間的延續性,需要隨著時間一點點伸展變化,時間的延續過程就是音樂作品的基本構成。而且這種延續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性,有一定的邏輯規范與章法,也就是音樂作品的構成需要一個基本的結構形式并符合人們的審美邏輯,使音樂旋律更具感染力與表現力。正如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樂曲的結構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并且根據樂句、樂段、樂節等要素的分析與劃分樂曲的結構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通過音樂元素對比,音樂素材的展開、變奏、重復豐富樂曲內容。樂曲的結構形式融合了音樂創作技巧,音樂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美學概念、文學性等諸多因素,因而需要從整體上全面地了解和學習音樂的結構形式,并注重音樂內容的作用。
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結構形式較為多元,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樂段體結構形式,通常由多個一個,兩個或多個樂句構成獨立完整的音樂單元,體現較為完整的音樂思想情感,具有流暢自然的特點。朝鮮族民間音樂是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反映朝鮮族勞動人民的生活現狀、人文精神,樂曲內容大多簡潔明了,蘊含豐富的思想情感與價值觀念,樂曲的篇幅不是很長,樂段完整流暢。根據民歌的題材、節拍、演唱速度,其樂曲結構形式一般是由一個樂句構成簡單的獨立樂段,上下呼應或承上啟下;還有通過民歌內容的重復以及變奏形成的三樂句非正規樂段,極大地豐富了民歌的音域與表現手法,給人耳目一新的聽覺享受。另外由四個樂句構成的復合樂段也是朝鮮族民間音樂較為普遍的結構形式,通過民歌情節對比、凸顯等音樂素材處理,讓民歌更加生動,富有美感與渲染力,體現出朝鮮族民間音樂藝術的獨特風格[3]。
2.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樂音調式
樂音調式是音樂構成的關鍵要素,闡述了各音樂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通常以一個主音為中心和開始、結束的節點,其余各音按照一定順序與規律進行排列組合,構成豐富多彩的音階變化,是長期音樂創作實踐的樂音形式,構成了音樂作品的基本基調,賦予音樂作品以情感表現與滲透力。各地區和民族的語言、歷史、文化、地理風貌不同,決定了樂音調式的差異性與多樣性。而樂音調式由于音階、音律等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變化,發展出多層次、多種風格和形式的表現手法,體現了音樂的色彩與魅力[4]。
朝鮮族民間音樂的主要樂音調式為不帶半音的五聲調式,根據色彩與功能可分為平調和界面調兩種類型,表現出不同的旋律與情感色彩,有的較為輕快明媚,有的較為感傷惆悵,同時在旋律結構形式上又具有一定的共性。根據不同的樂音調式旋律、音階等,可具體劃分為界面,平調,下界面,平界面以及上平調,相當于我國民間音樂的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徵調式以及羽調式。其中界面與平調在朝鮮族民間音樂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樂音調式的主旋律。
3.朝鮮族民間音樂的音樂旋律特點
旋律是構成音樂作品的關鍵性因素,奠定了音樂作品的基本曲調,根據不同的旋律可以讓聽眾獲得不同的聽感體驗,感受音樂作品的整體風格與感情色彩。旋律的構成要素包含音樂的節奏與進行曲線,即旋律線,使音樂的起承轉合更加富有層次以及節奏感。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旋律的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語言文化,其民間音樂旋律是在朝鮮語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的,具有朝鮮語的語言特點,包括發音與語法結構。
在樂音的排列組合以及進行過程中,朝鮮族民間音樂顯現出下降以及拋物線的旋律格式。下降進行的民歌在歌曲的高潮或高音部分音階開始逐漸下降至中心音,但民歌的下降進行并不意味著一路降調,而是指整體風格是下降進行的,一般音樂風格較為舒緩低沉。而拋物線進行的民歌顧名思義整體呈現物理拋物線的風格,高潮部分位于歌曲的中間范圍,歌曲的開始與結束部分較為平緩。音樂旋律能夠直接體現出民族的音樂藝術風格,并且不受語言文化、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濃厚的民族語言文化特色。
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旋律音程根據不同的節奏以及表現形式一般以四度為中心,輔以五度六度等形態,使音節曲折變化,情緒對比以及音調調節。朝鮮族民間音樂旋律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以及藝術觀賞性,流暢自然,生動形象,體現了朝鮮族人民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創作特色。
4.朝鮮族民間音樂的“長短”特點
音樂是由若干節拍與節奏組成的,節拍將抽象的時間概念融入音樂創作中,使音樂藝術更加符合邏輯規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朝鮮族民間音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民族風格的音樂節奏與節拍,辨識度較高。朝鮮族民歌中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是節奏感強,節拍中經常出現重音,以加強歌曲的情感表達。長短不一詞指代樂器的音樂模式,是一種有規律的節奏序列。“長短”在朝鮮族民間音樂中代表特定的音樂概念,不僅表示長短音,還包含節拍得快慢、強弱、旋律的抑揚頓挫、情緒等因素的內在關系,是朝鮮族民間音樂節奏與節拍的獨特表現形式。較為常見的“長短”種類有三拍子長短,如中莫里,古格里;以及二拍子長短,如安當等[5]。
在朝鮮族民間音樂作品中,以三拍為基礎的音樂節奏與節拍占有較大的比重,體現出朝鮮族的獨特音樂節奏體系。“長短”的重要表現形式與形態是音樂的節奏,音樂節奏的不同排序組合構成了音樂形式的多樣性,抑揚是朝鮮族民間音樂的一種重要獨特的表現手法,展現了節奏形態的高低變化。長短的類型有變奏型與基本型,二者相輔相成,可以相互轉化,使民間音樂的情節內容產生對比與轉折,朝鮮族民間音樂創作中經常會融入這種音樂手法,提升音樂的靈活性。
二、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發展與現狀分析
(一)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歷史發展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與當地的勞動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形成我國朝鮮族特有的文化風貌。在民間音樂內容和形式上,受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東北地區的音樂思想與意識形態,豐富和創造出受到廣大勞動人民喜愛的民歌與舞蹈,展現了我國朝鮮族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的品質與審美意識。在抗戰時期,這一階段的音樂主要圍繞抗戰主題開展,產生了大量的民謠,軍隊進行曲,歌頌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卓絕的奮斗與抗爭精神,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與不屈不撓、奮勇殺敵的勇氣與決心。在這一時期涌現出很多優秀的朝鮮族革命者以及音樂作曲家,創作出的歌曲廣泛流傳于根據地與人民群眾中,鼓舞了士氣,成為朝鮮族人民群眾的斗爭口號,具有意義深遠的時代價值。
東北解放后,為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一時期的朝鮮族民間音樂以現實為基礎,創作了大量表達戰爭結束的喜悅與創建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動力,朝鮮族民間音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后,朝鮮族民間音樂得到進一步發展,音樂的創作技巧與形式都發生了較大改變,并不斷進行創新與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文化。
(二)朝鮮族民間音樂傳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朝鮮族民間音樂經過歷史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風格,體現了朝鮮族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與生活習俗,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其構成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促進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文化需要繼承與發展,但在朝鮮族民間音樂的傳承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
其一,傳播方式沒有得到更新。當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得以普及和推廣,文化傳播工具更加多元。大眾傳媒的發展如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使文化的傳播形式和內容發生了改變,更加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我國朝鮮族民間音樂主要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與發展,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6]。朝鮮族人民聚居的地區對現代化傳播媒介的接觸與普及較慢,導致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進程緩慢。
其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使越來越多的朝鮮族年輕人離開家鄉到其他經濟發達的地區發展,朝鮮族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不再只依靠種植農作物,生活方式更加靈活,為年輕人外出學習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朝鮮族年輕一代對于本民族的民間音樂文化沒有得到全面系統的教育,逐漸失去民族文化的學習環境,對民間音樂文化認識不足,民間音樂傳承的責任落到了老一輩的身上,缺少民間音樂的傳承人。
其三,受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一些朝鮮族人民的思想價值觀念發生變化,沒有形成正確的民族意識,缺少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7]。
其四,學校對于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教學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學校對其重視不足,教學內容與形式單一,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不高,課程體系安排不夠合理,過于注重學生漢語課程以及文化的學習,忽視了朝鮮族語言以及民間音樂的教育。部分教師的朝鮮語專業素養不足,教學方式傳統,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發展規律,未能結合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沒有引導學生認識、思考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無法使學生形成傳承民間音樂文化的意識與責任感。
三、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社會價值
朝鮮族民間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旋律優美、曲調婉轉,隨著朝鮮族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創作、演唱、流傳,在傳承過程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是朝鮮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與體現,不僅具有很高的民族藝術觀賞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一)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傳承價值
朝鮮族民間音樂是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形成于朝鮮族底層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勞動者在辛苦勞作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思想情感而即興創作的音樂形式,用以傳達與宣泄勞動人民的意志、情感、價值觀。最初流行于廣大鄉村地區,后漸漸傳到繁華的城市[8]。因為大多是口口相傳的形式,形式較為簡單明了,內容短小凝練,在傳唱過程中會不斷加入新的元素與個人主觀情感。體現宮廷文化的宮廷音樂以及不同題材的勞動民謠,祭祀以及節日的舞蹈音樂等,從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風俗習慣,情緒表達。文化的產生離不開現實生活,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民間音樂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提供了豐厚的創作素材,能夠直觀地看出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歷史背景,對于研究和了解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
(二)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
朝鮮族民間音樂創作基礎來源于現實生活,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勇敢的象征,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在傳唱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體現了較高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在朝鮮族民間音樂內容中,很大一部分是對于純潔的愛情的憧憬與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對于現實生活的批判與斗爭,如根據《春香傳》一書改編的民間音樂作品春香歌,歌頌了成春香與李夢龍不畏權勢,爭取婚姻自由的堅貞美好的愛情故事[9]。同時揭露與批判了當時社會的腐朽黑暗,上層社會的昏庸無能,贊美敢于斗爭的高尚品格,對于勞動人民的價值觀以及思想意識產生了啟示作用,引導人民群眾的思想覺醒。
(三)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抒情娛樂價值
朝鮮族民間音樂節奏鮮明,韻律感以及感染力較強,包含了民歌、舞蹈、器樂三個部分。民歌或簡潔輕快或緩慢悠長,能夠表達出歡喜與憂傷等情緒,是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而豐富多彩的傳統舞蹈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節日風俗,歷史悠久、種類多樣的樂器獨奏或伴奏能夠增強音樂的表現力與感染力,這體現出了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抒情娛樂價值[10]。音樂是思想情感的具體體現,朝鮮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展現了勞動人民的節日習俗、生活習慣、娛樂方式、精神面貌。
朝鮮族人民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與集體意識以及樂觀的心態。朝鮮族人民較為注重節日風俗的慶祝與紀念,每當節日來臨,人們都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飾,準備好飯菜,家人和朋友們聚在一起歡聲笑語,載歌載舞,通過形式多樣的歌謠和舞蹈來傳達節日的喜悅與幸福,享受節日的輕松、快樂的氛圍。朝鮮族的風俗習慣通常也伴隨著民間音樂,如婚禮、喪葬、農樂舞、跳板、蕩秋千等,使活動氣氛更加濃厚,勞動人民通過形式多樣的民間音樂表達了節日風俗的思想情感以及娛樂休閑方式,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豐富了朝鮮族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11]。
四、朝鮮族民間音樂發展的路徑探究
(一)加強引導
文化的傳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過程,必須充分發揮有關部門的引導作用,鼓勵、支持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朝鮮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事業中,并幫助群眾樹立傳承意識與責任感。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如宣傳團、朝鮮族民間音樂演唱會等,促進朝鮮族民間音樂的廣泛傳播與影響力,加深人民群眾對朝鮮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產生學習朝鮮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從而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傳承過程中。加大對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研究與保護力度,為朝鮮族民間音樂的傳承提供經濟支持。同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工作中,全民參與,并邀請相關學者專家進行主題演講與問題答疑,形成文化保護的社會思潮。可以豐富和創新宣傳內容與形式,通過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加強宣傳效果[12]。
通過投資建設朝鮮族民俗村與旅游基地,融入民間音樂文化元素,如四物農樂、象帽舞、民歌演唱等,讓游客更好地感受朝鮮族民俗文化獨特魅力,自覺投入參與到文化傳承工作中。
(二)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是一種意識形態,應該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與責任感。首先應加強課程體系與教材的更新與編寫,設置朝鮮族民間音樂課程,并根據不同的年級和專業,對課程教材進行改編,使課程內容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與認知特點,更好地吸收課程內容。教師應加強自身專業素養,不斷學習朝鮮族民間音樂相關知識。同時,教師應該精通朝鮮語與漢語,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理解民間音樂文化傳統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避免單一的理論輸出[13]。
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進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教師應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將思政以及德育內容融入民間音樂課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傳承的意識、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自信。由于經濟的發展,很多朝鮮族人民選擇到較為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工作和生活,使一部分朝鮮族學生無法得到父母的陪伴,無法通過家庭教育的熏陶感受民間音樂文化。
學校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安排與照顧好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14]。學校應加強與地方部門、企業的合作,充分整合利用校內外資源,開設民間音樂文化展覽博物館、旅游項目,吸引更多的人認識朝鮮族民間音樂文化,同時進行高素質人才培養,為民間音樂傳承提供動力與人才支持。
(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整合民間音樂文化資源
當前,在我國朝鮮族民間音樂傳承過程中出現缺少相關信息與資源的現象,文化資源較為分散,沒有整體的概括與總結,為傳承工作增加了難度。為此,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整合民間音樂文化資源。調查的主要區域是東北三省,其他各地區也應進行調查,以增加調查結果的完整性與全面性。通過多種調查方法,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收集與整合相關資料與信息,從而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各地區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根據實地調查結果整理與總結民間音樂文化相關信息與資源,為我國民間音樂文化的研究工作提供系統全面的物料基礎,從而進一步推動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15]。
五、結語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繼承和弘揚歷史文化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朝鮮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融合,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音樂藝術,構成了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篇章。朝鮮族民間音樂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即興創作而成,口口相傳,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曲調優美,展現了朝鮮族勞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背景,具有高度的社會研究意義與審美價值。為使民間音樂更好地得到繼承與發展,需加大對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力度,鼓勵支持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傳承工作中,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引導青少年樹立傳承意識與責任感,自覺投入到民間音樂傳承事業中。
參考文獻:
[1]尹航.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特點與發展探索[J].今古文創,2022(5).
[2]趙清月.琴弦上的朝鮮族傳統音樂——伽倻琴曲《桔梗謠》作品分析[J].戲劇之家,2021(33).
[3]張笑晗.互文性探討之朝鮮族傳統音樂《阿里郎》[J].名家名作,2021(8).
[4]徐族屏.黑龍江省朝鮮族民間音樂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2017(6).
[5]王維.民間舞鋼琴伴奏音樂的藝術風格研究——以“朝鮮族民間舞”為例[J].藝術品鑒,2020(11).
[6]金順福.論新時代視野下朝鮮族音樂教育新觀念[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6).
[7]于麗峰.淺談黑龍江省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特點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9(12).
[8]金卉.中國朝鮮族民間音樂傳承現狀調查——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J].藝術評鑒,2019(5).
[9]范元玲.我國東北朝鮮族民間音樂初探[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10]郭琳.基于教育傳承的黑龍江朝鮮族民間音樂研究[J].藝術科技,2019(1).
[11]李禹凝.基于中國朝鮮族音樂的傳統與研究發展[J].黃河之聲,2018(18).
[12]陶雪蓮.朝鮮族傳統民間音樂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藝術品鑒,2017(12).
[13]諶愿平.淺談朝鮮族民間音樂的“長短”性[J].北方音樂,2017(9).
[14]劉綿綿.吉林省少數民族音樂發展脈絡研究——以朝鮮族為例[J].藝術教育,2020(10).
[15]張德俊,祝文娟.綻放的金達萊——由《民歌中國》朝鮮族專場音樂會看民族音樂發展[J].北極光,2019(4).
★通訊作者:稅琳
作者簡介:秦宇(1988—),漢族,南首爾大學博士,湖南交通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教學與聲樂表演、藝術管理;通訊作者:稅琳(1990—),漢族,碩士研究生,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理論作曲、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