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詮釋學想象”或“想象詮釋學”用來特指保羅·利科的詮釋學,它是現代詮釋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概念。實際上,從海德格爾到保羅·利科的現代詮釋學發展過程也是“想象詮釋學”的發展歷程。在海德格爾的思想體系中,“想象”理論是通往其“存在”理論之徑;伽達默爾晚年提出“詮釋學想象”的概念,試圖借此達到詮釋學作為人文精神科學的新理論高度;保羅·利科則綜合吸收并發展了以往的理論,在語言與行動中闡釋想象,賦予“詮釋學想象”認識和本體的雙重意義。
關鍵詞:想象詮釋學;海德格爾;伽達默爾;保羅·利科
中圖分類號:I0-02?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4-3210(2023)02-0021-06
在西方學術界,“詮釋學想象”或“想象詮釋學”用來特指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詮釋學理論。作為當代最重要的詮釋學家之一,利科一生著作眾多,其主題涉及寬廣的領域。但是,“利科的思想,從惡的象征的解釋開始,一直到對記憶的分析,都是作為一種對想象的創造性的思索出現的”。從早期著作《惡的象征》開始,到《活的隱喻》《時間與敘事》《從文本到行動》《烏托邦與意識形態》《思索圣經》等,一直到晚年的《記憶、歷史與遺忘》,這些著作中都貫穿著利科對想象問題的思索。利科看到了并重視想象在解釋過程中的作用,其詮釋學理論因與想象密切聯系在一起,被稱為“詮釋學想象”或“想象詮釋學”。目前國內的利科研究極少觸及這一主題,但在歐美學術界,“想象詮釋學”是研究利科及詮釋學的另一大主要領域。在這方面,有許多研究成果可資借鑒,如美國哲學家理查德·卡尼(Richard Kearney)的著作《現代性的詩學:面向詮釋學的想象》(Poetics of Modernity:Toward a Hermeneutic Imagination),以及阿蘭·托馬斯(Alain Thomasset)的《保羅·利科思想中的想象》(“Limagination dans la pensée de Paul Ricoeur”)、喬治·H·塔約爾(George H. Tayor)的《利科的想象哲學》(“Ricoeurs Philosophy of Imagination”)、米凱爾·弗塞爾(Micha?l Foessel)的 《保羅·利科或想象的力量》(“Paul Ric?ur ou les puissance de limaginaire”)等論文。特別是理查德·卡尼在《現代性的詩學:面向詮釋學的想象》中分析了一系列現代思想家的想象理論,其中對利科的想象理論作了比較全面的闡釋,指出了現代歐洲的價值危機與想象理論緊密相連。盡管“詮釋學想象”理論與保羅·利科相連,但回顧現代詮釋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想象詮釋學”或“詮釋學想象”并不是從保羅·利科開始的。從海德格爾開始,想象就作為一種底色存在于詮釋學之中。在現代詮釋學的發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想象”理論的發展軌跡。
一、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詮釋學與想象
海德格爾是現代詮釋學的開創者,他開始了詮釋學的本體論研究,對當代詮釋學的發展起著奠基意義。海德格爾注重“存在”理念,認為對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確定了此在的存在,理解是把握此在的方式,他的詮釋學是存在的詮釋學,同樣的,對存在的側重也表現在他對“想象”問題的研究中。
實際上,“想象”是西方理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很早就被哲學家們所探究。比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將知識分為想象的、信念的、數學的及理性的知識,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中把想象歸于非理性的認識功能,之后笛卡爾、斯賓諾薩、萊布尼茨、洛克、休謨等都對想象理論作過探討。在這些理論家看來,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想象不具備獲得科學知識的能力,它在對客觀性的認識上是無能為力的。18世紀,康德開啟了現代想象理論之路。大體說來,康德對自然再生想象力和生產性想象力作了區別,前者是經驗性(聯想性)、心理學的,建立在現實事物基礎上,而后者是自發的、先驗的,具有創造性。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的想象就是指純粹、先驗的想象力,它是有源生性、生產性的,是人心靈的基本能力,可以聯系人的感性與知性,而想象力又與感性、知性一起,是一般經驗與經驗對象的知識所依靠的三種主觀的認識來源。康德發展了生產性想象理論,想象力在知識認識上的作用得到肯定。生產性想象理論啟發了很多理論家,后來的想象理論正是沿著康德的想象理論發展起來的。
海德格爾對想象理論的探究也是從康德開始的。海德格爾的想象理論主要在《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一書中得到論述。該書剖析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目的是尋求康德理論對“存在”問題的支持。確切地說,該書服務于海德格爾建構存在理論體系的志向,從存在本體論的角度對康德的理論進行了解構性闡釋,這種獨辟蹊徑的解讀開啟了對想象的詮釋性的重新審思,其中海德格爾也思考了時間、行動和語言的本體問題。在本書第三篇《探入淵源的形而上學奠基》中,海德格爾分析了康德的“先驗想象力”(或“超越論想象力”)概念。海德格爾認為想象力的概念在康德那里并非前后一致,相比于《人類學》,《純粹理性批判》中的想象力(先驗想象力)為感性和理性的共同之根,是先驗的時間規定被呈現出來的過程,更能代表康德想象力概念的本質。海德格爾說:“于是,想象力可以被稱作是一種在某個特有的雙重意義上的形象能力。作為直觀能力,它就是在圖像(外觀)-獲得之意義上的形象活動。而作為一種不依賴于可直觀者的在場的能力,它實現自身,即創造和形象出圖像。這個‘形象力(bildende Kraft)就是一種同時在領受中(接受的)和在創造中(自發的)的‘形成圖像。”想象具有直觀圖像與創造圖像的能力,在后者,依海德格爾所見,領受性(接受性)意味著感受力和自發的理解力,因而,想象被理解為一切人類知識的來源,或如康德所指出的,是可感覺、可理解經驗的“共同的根”。海德格爾探討了康德想象力生產性的一面,它可以生成可能性的對象,但這要在存在物基礎上才能完成。因此,盡管海德格爾并沒有深入探討詮釋學視域下的想象力問題,他卻一步步地對康德的想象力概念作出了推論,進而把先驗想象力引入其存在論問題中。“康德的形而上學奠基活動引導走向超越論的想象力。而超越論的想象力是兩大枝干——感性和知性——的根柢。超越論想象力本身使得存在論綜合的源初性統一得以可能。”海德格爾最終放棄了對想象詮釋學的探索,轉向了存在詮釋學之路。
此外,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一書中,海德格爾也提及了想象力。此書是海德格爾語言思想的主要體現,在其中名為《從一次關于語言的對話而來——在一位日本人與一位探問者之間》的文章中,對話的日本人講到用花瓣(日語為“koto ba”)來表示語言,海德格爾于是說:“來自koto ba的花瓣。當這個詞語開始道說之際,想象力要漫游而縱身于未曾經驗的領域中。”可以看到,海德格爾在這里指出了想象力在人們語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我們用想象來把握語言所說的。“語言是存在之家”是此書中的觀點。海德格爾認為,對思想來說,“在”本身的意義是最重要的。可見,“存在”依然是海德格爾關注的重心。
二、伽達默爾的語言詮釋學與想象
在詮釋學的發展史上,伽達默爾一方面承襲了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詮釋學說,另一方面融合了古典詮釋學說,將詮釋學變成了真正專門的哲學學派。伽達默爾認為,能夠被人類認知的存在便是話語。他以哲學解釋學切入語言問題,把語言看作實現理解本身的媒介。因其重視世界的語言性,他的詮釋學也被稱為“語言詮釋學”。
想象力在康德認識論與美學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康德的藝術想象力概念是生產性的,同時它也具有創造性。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談到藝術美,認為鑒賞判斷的普遍性正是由想象力和知性的自我游戲促成的。在《真理與方法》中,伽達默爾首先對康德的美學學說進行了論述,并承接康德主義的觀點寫道:“關于美的論述確實不存在于某個特定的知性概念被想象力機械地感性化的地方,而是只存在于想象力與知性更自由地協調的地方,即存在于想象力能夠是創造性的地方。但是,想象力的這種創造性的造就并非在它絕對自由的地方(如面對阿拉貝斯克的蜿蜒曲線)是最豐富的,而是想象力活動于某個游戲空間里的地方才是最豐富的,而這樣一種游戲空間與其說是被知性的統一欲作為界限而對想象力設立的,毋寧說是知性的統一欲為促進想象力活動而預先規定的。”伽達默爾指出了想象力中產生著獨創性,在想象和知性的和諧統一中產生了美,而知性的統一欲規定著產生獨創性的想象力。
伽達默爾在暮年正式提出了“詮釋學想象”的觀點。在和助手杜特的談話錄《解釋
學 美學 實踐哲學》一書中,他講了這樣的話:“不是方法的掌握,而是解釋學想象力才是富于創造性的精神科學家的標志!那么什么是解釋學的想象力呢?它是對于問題以及問題所要求于我們的東西的敏感。”這句話的背景,是當時伽達默爾與杜特探討“方法”的話題,伽達默爾覺得把方法當作工具是好的,但是需要有富于創造性的精神科學家,而具有解釋學想象就是其標志。可見,晚年的伽達默爾看到了想象在詮釋中的作用,已開始對“詮釋學的想象”問題有了思考并賦予其極高地位,但伽達默爾僅止步于此,對“詮釋學想象”并沒有作系統而深入的理論闡述。
洪漢鼎教授是目前國內唯一對伽達默爾詮釋學與想象理論作出過詳盡研究的學者,他曾在《作為想象藝術的詮釋學——伽達默爾思想晚年定論》中回憶道:“2001年6月,我拜訪了年已101高齡的伽達默爾教授。這次訪問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伽達默爾這句話:‘詮釋學是一種幻想力或想象力。——他又補充說:‘在我們這個充滿科學技術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一種詩的想象力,或者說一種詩或詩文化。”從字面上來看,伽達默爾已經確定了詮釋學想象的觀點,認為在當今科技年代,想象力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思考方法或工具。洪漢鼎教授認為,伽達默爾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便是其詮釋學作為想象力的觀點,它意味著一種新的方向。根據想象力本身的特征,洪漢鼎從以下四個方面說明了伽達默爾詮釋學想象的依據:(1)從人文精神科學的特征來看,伽達默爾有著力求建立超越科學方法論控制的真理經驗的意識,詮釋學想象可以將人文精神科學從更高層次上和自然科學相區分;(2)“理解”“視閾融合”等伽達默爾詮釋學理論中的概念自身就需要一種解釋的想象;(3)從詮釋學與修辭學的密切聯系上來看,伽達默爾認為詮釋學歸屬于修辭學,作為“自由的”藝術形式,用想象來規定詮釋學的本質是毫無問題的;(4)對伽達默爾而言,詮釋學意義上的解釋是一種經驗,即與事物周旋、打交道的事件,因此后來的伽達默爾更注重自我理解、自我認識,這樣,詮釋學就需要想象的介入。
洪漢鼎教授的解讀為學術界理解伽達默爾的“詮釋學想象”提供了客觀而全面的依據。綜上可見,伽達默爾提出“詮釋學想象”正是因為想象具有創造性,這種創造性有助于語言的理解與解釋功能,它區別于自然科學,使得詮釋學更加完善。
三、保羅·利科的現象學詮釋學與想象
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真正把想象與詮釋學結合在一起。利科是一位善于調和的思想家,因把現象學移植到詮釋學里,他的詮釋學被稱為“現象學詮釋學”。作為詮釋學的綜合發展者,利科吸收了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的理論精華,也試圖去其弊端。在想象理論上,利科汲取了前人觀點與經驗,賦予其更加重要的地位。
雖然沒有關于想象理論的專著,但在索邦大學任教期間,利科曾經講授了一門關于想象力的課程,對自胡塞爾以來的當代想象理論的發展作了梳理。在1976年題為《話語中和行動中的想象》的文章中,利科闡述了他對想象問題的主要看法。本文的觀點有:(1)想象的功能可以從語言和意義方面來確定,而不應從真實與虛假方面對其進行界定,比如在隱喻中,正是想象使我們看到了建立在舊有結構之上的新語義;(2)想象和語言相聯系,想象所產生的意象也是一種指涉,這種指涉借虛構來重新描述現實存在,因而想象的創造作用也具有本體的意義;(3)個體行動里也有著想象,行動的計劃與動機等均體現了想象的參與,如計劃是一種未來性,其中就有著想象的空間;(4)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是兩種社會想象物,也標志著想象實踐的方面,如烏托邦是對另一個社會的想象性計劃,在正確認識二者的基礎上,想象的創造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利科重新定位了想象,指出我們的語言與社會行動中均有著想象的作用,想象既具有認識功能,也具有本體的意義。對于利科而言,“想象,是使意義得以理解,世界成為可見,以及行動成為可行的東西。正是想象的這三種力量使利科哲學顯示出高明之處”。
利科的“想象詮釋學”可分為“語義想象”和“社會想象”兩個階段。前期,利科主要研究語言問題,想象和語言學特別是和語義創新聯系在一起,被稱為“語義想象”;后期,與伽達默爾注重詮釋學的實踐一樣,利科的詮釋學最終也落實到社會“實踐”中,想象進入了“社會想象”階段。
利科的“語義想象”理論主要體現在《惡的象征》《活的隱喻》《時間與敘事》等著作中。海德格爾從一開始就以“存在”作為研究的起點,利科則認為,“任何存在者的或存在論的理解首先并且總是在語言中得到表現的。因此,在語義學方面為整個解釋學領域尋找一個參照的軸心并非徒勞無功”。也就是說,理解存在要從語言入手。利科發現想象不僅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它在語言中也起著關鍵作用,在象征、隱喻、敘述等語言形式上,想象在其意義創新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惡的象征》中,利科指明要用“富于同情的想象”(現象學的)、從一種充分的語言(已形成的關于惡的詞語)著手來重新演現(解釋)宗教上的“惡”。此時,利科的思想處于現象學階段,在他看來,想象首先是構成現象學的必要因素,想象既能懸置它所指向的經驗現實,也能達到它的本質,運用這種想象,對象征的語言進行重新解讀是必要可行的。在《活的隱喻》中,利科研究了隱喻的各種理論,指出了想象在隱喻中的作用:它以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在隱喻物與被隱喻物之間發現相似性。隱喻作為話語借虛構來重新描述現實的修辭手段,正是在想象的基礎上形成的語義創新。在《時間與敘事》中,利科在敘事的“預塑形”(模仿活動Ⅰ,即作者創作前對生活的體驗與構想階段)、“塑形”(模仿活動Ⅱ,即作者創作作品階段)和“再塑形”(模仿活動Ⅲ,即讀者對作品的閱讀階段)中發掘想象的創造作用,即想象發現、解釋、再創造世界的功能。在這三部著作中,利科對語言的關注經過了詞—句—篇的過程,想象的作用,也體現在語言的詞、句、篇中。利科認為,想象有一種“詩”的功能:它可以用一種事物表達另一種事物,還可以同時表達幾種事物,由此想象就具有了創造能力。在詮釋即解釋間接意義的過程中,想象的創新能力得到了體現,這種創新能力,能把舊的意義轉變成新的意義,能夠在兩個不同語義場間建立聯系,能夠讓我們把未來理解成人自由的可能性與希望。
利科始終認為語言作為一種載體,是具備“現實效果”的,“被詩歌話語帶入語言的東西就是前客觀的世界,我們生來就是置身于這個世界并在這個世界中構想著最本己的可能性”。他進一步說明,人們感知到的世界一開始便是一個亟須解釋的世界,這種解釋與形象相聯系,而不是與概念相聯系。我們的世界體現在語言中,在象征、詩、隱喻、虛構等語言形式中沉積著意義,借由想象,我們理解著語言的表面意義并解讀其深層意義,進而反思著人類自身。
1975年,利科在芝加哥大學開設過“意識形態與烏托邦”課程,彼時,他已開始通過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的問題思考社會想象理論。利科的社會想象理論主要體現在論文集《從文本到行動》(1986年出版)以及《意識形態與烏托邦》(1986年英語版,1997年法語版)等著作中。對利科而言,人類的思想總是象征的,而表達和行動也不是純粹的、無意識形態的,人類的行動總是在表達中得以闡釋(比如籌劃、規定與準則等等)。在這些體現了想象的行為中人類主體表達了他的動機,主體以“我能”“我可以”的方式,證明其所擁有的行動能力。但是,實際上人類所處的世界是既成的、封閉的,主體是在一個沒有選擇余地的象征世界內活動的。可以看到,在人的行動和文本之間有著類似關系:一個行動的社會意義與一個文本內的句子相似,行動就如同句子,社會就如同文本。在想象中人們解釋著語言,在想象中人們也解釋著社會。
利科認為,意識形態有三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為扭曲—異化、合法化、融合。意識形態的扭曲—異化旨在表明,意識形態是人們為了自身的階級利益的需求而幻想出來的,是人類的一種自我欺騙;在合法化層次上,意識形態試圖在整個社會上取得合法地位,并運用各種工具、手段去說服公眾;意識形態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是融合,它往往運用一些事件或形象來構筑集體信仰,使得一個社會或民族得以持久穩定地發展。相對于意識形態三個由高到低的層次——融合、合法化、扭曲—異化,烏托邦有三個對應層次:他處或存在的其他方式、權力的想象變異、瘋狂。烏托邦總是試圖提出一種可以代替現實社會的藍圖,其想象的“他處”或“存在的其他方式”分解了意識形態“以這種方式存在”的融合功能;相對于權威的合法化,烏托邦對社會是質疑的,它設想建構各種新的權力行使方式——家族的、經濟和社會的、宗教的、文化的,等等,形成了一種“權力的想象變異”;與意識形態的扭曲—異化并成為當權者為政治作辯護的手段相比,烏托邦的病態就是瘋狂,即為了所謂完美,烏托邦遠離現實,完全淪為一種天馬行空的幻想。意識形態的想象試圖建構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詮釋,烏托邦的想象則是投射到了現實以外的地方。利科認為,在社會想象中,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正是建立在融合功能和顛覆功能之間的張力之中。意識形態的三個功能是整合、掩飾和統治,代表了社會中重復的象征話語,它反復再現一個社會中已形成的話語,也即利科稱之為“基礎性象征”的話語,體現了康德所說的再生想象力形態。烏托邦則是一種斷裂的想象,它對當下權力進行批判,憧憬尚未出現的社會,代表了將來的視角,是一種生產想象力形態。利科指出,如何粉碎虛假的意識形態,真正解讀到現實社會所需要的、能夠促進社會解放與前進的模式,如何解讀烏托邦所打開的可能世界,需要我們謹慎理解與對待。
結 語
海德格爾把“想象”作為通向自己“存在”理論的一個路徑,伽達默爾晚年意識到想象的重要作用,尋求“詮釋學想象”來達到詮釋學作為人文精神科學的理論新高度,保羅·利科真正探討了“詮釋學想象”,并借此完善、建構了自己的詮釋學理論。可以說,對想象問題的思考伴隨著利科的整個學術生涯,他多次提及康德的生產性想象(或創造性想象)、海德格爾對康德想象概念的重新解讀及其存在的語言觀。這些理論對利科的想象理論有極大影響:注重想象的意義創新作用及其與存在的聯系,是利科想象詮釋學理論的基本特征。相比之下,利科的想象理論走得更遠,它不但關涉語言,更關涉社會行動。在現代詮釋學上,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側重存在意義上的“真理”,并將之與“方法”相對立,與二者相反,利科試圖在由海德格爾構筑的本體論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人文科學的方法論。從這樣的觀念出發,同為解釋學巨匠,利科更多關注的是給予“事件”以結構的“意義”,以此區別于伽達默爾注重存在性的“事件”。“想象詮釋學”通向了意義的理解,它是一種方法,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達到存在自身,因為,恰如海德格爾所說,世界因意義而呈現。
Imagination Hermeneutics: From Heidegger, Gadamer to Paul Ricoeur
ZHAO Na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
Abstract: “Hermeneutic imagination” or “imagination hermeneutics” is used to refer to Paul Ricoeurs hermeneutic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modern hermeneutics. In fact, from Heidegger to Paul Ricoeu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ermeneutics is als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magination hermeneutics”. In Heideggers OntoHermneutics, imagination is the gateway to “existence”; Gadamer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hermeneutic imagination” in his old age, trying to get the new theoretical height of hermeneutics as a science of humanistic spirit; Paul Ricoeur absorb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 pas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language and action, Ricoeur gave the “hermeneutic imagination” the double meanings of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Key words: imagination hermeneutics; Heidegger; Gadamer; Paul Rico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