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菲 張海強
美妙的音樂是流動的旋律,形象的手勢和圖形譜是凝固的音符,因此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無論是歌唱教學還是欣賞教學,手勢和圖形譜彌補音樂的抽象性、視覺性。音樂課堂中,柯爾文手勢和圖形譜能直觀地表現復雜的音樂旋律、音樂理論、節奏型等,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本文從較快地認識手勢、巧妙地設計圖形譜出發,探討如何利用手勢和圖形譜提高學生音樂綜合能力。
手勢是指柯爾文手勢,它是匈牙利音樂教育家科達伊教學法中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中小學音樂課堂引入柯爾文手勢教學法,可以形象直觀地表現音樂,方便學生掌握音準,控制音高。該方法學生掌握難度較小,學起來簡單。學生真正掌握了這種方法后對樂感的訓練和視唱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柯爾文手勢如下:do穩固的音——主音(握緊拳頭,手背朝上);re活躍,向上——上主音(手掌攤開,手指上揚,手心朝外);mi 平靜——中音(手掌平放);fa 凄婉的音——下屬音(手掌呈弧狀,大拇指朝下);sol莊嚴明亮的音——屬音(手掌側平放,手指并攏);la 暗淡的音——下中音(手掌向下,手掌靠近胳膊);ti 尖銳的音——導音(小手指伸出,手腕上揚,手指指向上方)。
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用柯爾文手勢多引導學生觀察音符的高度,把握音準。例如do 的位置在腰部、re 的位置在下腹部、mi 的位置在上腹部、fa 的位置在橫膈膜處、sol的位置在胸部、la 的位置上在面部、ti 的位置在眉毛處、do′的位置在頭部。學生把握柯爾文手勢這些特點,能夠很好地把握音的傾向和特性,進而掌握音準。
對音樂初學者來說,樂譜已經很難攻關,何況是音準。于是,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加入柯爾文手勢來幫助學生唱準音高,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很快唱準了音。學生們都說柯爾文手勢在空間表示音高的位置和方向,很容易讓他們理解音和音級關系。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級音樂書上《拍手拍手》時,就采用了柯爾文手勢,通過分析歌曲的旋律、節奏,找到其明顯的音樂象征,然后讓孩子通過學唱記住歌曲旋律,以積累更多的音樂知識,接下來在唱的過程中發現難點——音準,最后編創手勢:首先播放《拍拍手》旋律,一邊做出經常出現的手勢,認真觀察老師都做了幾個音的手勢,再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看老師的手勢,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使學生感到很有興趣,可以有效地把握音高。
二聲部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難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音準與節奏的教學。而手勢可以讓學生從直觀上理解音高低關系,把握音準和節奏。音準、節奏要進行嚴格、系統的訓練。通過柯爾文手勢把音高與音準形象地表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二聲部樂譜教學中,要用手勢把抽象的旋律變得直觀、形象,讓學生唱準音高,多做內心訓練,動口、動耳、動腦,不斷強化學生的和聲感覺。教唱有二聲部歌曲的時候,二聲部的演唱是最困難的。在學習二聲部歌曲之前,我們可以用兩只手的手勢表示兩個聲部的音高。在教唱過程中,要用手勢及時提醒孩子,調整音準、學會互相傾聽、配合。比如:即興的卡農(輪唱)練習。教師首先用手勢引導學生做即興的卡農(輪唱)練習,然后再帶著學生慢慢唱旋律。伴隨著手勢,學生做二聲部卡農,鍛煉音樂記憶。在教授英國民歌《我們在一起時》,教師利用雙手手勢的變化,引導學生分句輪唱,在演唱“我們在一起,在一起”時,要反反復復地跳躍,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感受二聲部音樂的魅力。
中小學的課堂樂器是口琴和豎笛,在演奏器樂時,美妙的音樂可以調整學生的情緒,情緒的變化又影響著大腦分析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學生對樂器本身感興趣,真正學就會覺得有難度。教學中使用柯爾文手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樂器的興趣。如:學習鑼鼓,可以用不同音高來形象指揮。這樣老師邊做動作邊帶學生演奏,不但節奏和音高準確,學生也慢慢融入音樂課堂的氛圍中去了。
器樂教學使用柯爾文手勢,可以更快地學會樂譜,掌握演奏的音準和節奏。如:在豎笛的指法練習中,教學《粉刷匠》樂曲時,出現重復的幾個音,我在學生初學時用上sol、mi、do三個音的手勢做提示動作,學生自然而然地記住這幾個音樂手勢,更深刻地了解了曲目,掌握了歌曲的演奏方法能力,進而很快學會了。又如:在教學豎笛曲《閃爍的小星》時,可以讓學生先把單音練熟,然后用柯爾文手勢帶領學生吹奏。發do 音時要求學生穩定氣息,用緩緩地氣流發出標準的音。發la 音時,教師的手勢要提高到眉毛處,讓學生發出的音有力而又悅耳動聽。反復的第二樂句要有情緒上的變化,教師可以根據手的位置調整學生力度、情緒、音量的起伏。第三樂句再現部同樣注意do 音的演奏技巧,要靠教師的手勢慢慢引導。
富有創意的圖形譜教學方法是音樂課堂中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圖形譜形象而生動地展現高低起伏的旋律,用不同的形狀或者圖案表現音的高低、長短、強弱,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節拍、節奏、樂句的變化。在設計圖形譜前,我們要仔細精讀教材,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出簡單而有效的圖形譜。淋漓盡致地展現音高、節奏、樂匯、樂節、樂句、樂段等音樂要素,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
圖形設計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根據目標要求有指向性地描繪旋律,不能單純地涂涂畫畫。有些樂曲圖形譜設計需要簡潔明了,有些需要精致美觀,要抓住作品的結構特征、旋律線,用圖形、圖畫、線條、符號來表現音樂。例如:設計《大海啊,故鄉》圖形譜時,注意音樂整體呈現,把握海浪的起伏,感受樂曲單二部曲式結構。再如設計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圖形譜時,把握旋律的變化特點。在欣賞教學中也要合理運用圖形譜,讓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之美,促進學生審美體驗,深刻體會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圖形譜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簡明的符號就可以使學生了解音樂、理解音樂、愛上音樂。在大力倡導素質的今天,我們有責任和義務通過音樂教育的方式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用圖形譜的方式幫助學生縱向地感受音樂美感,增加課堂有效性。如:在《媽媽的歌》一課中,用笑臉的圖譜,讓學生想象媽媽的笑容像陽光普照大地,隨著圖形譜的變化,以情喚情,告訴媽媽“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表達對媽媽的感激之情。這樣設計既促進了課堂有效教學,又讓學生開動了腦筋、發揮了想象。
通過圖形譜的創作活動了思維,活躍了大腦,真正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教學之中。從音樂分段設計出發,可以立體式縱向排列圖形譜,一目了然地理解和學習作品樂曲的結構,借助圖形譜的立體式形象這一特點,將樂曲的結構淺顯化、直觀化。例如:人音版《老鼠娶親》是一首絳州鼓樂代表,曲子短小精悍、生動活潑有趣、活靈活現、形象生動。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打擊樂器。我們可以根據該音樂故事的內容及其結構變化,將樂曲分為“出洞”“娶親”“拜堂”“逃跑”四個部分設計圖形譜,感受演奏情緒、演奏方式的層層疊加的細微變化,學生去讓羅列每個樂器線條圖形譜,綜合體驗樂器,用部分樂器嘗試模擬演奏該樂段。
圖形譜設計要做到融入教育性、藝術性為一體,做到繼承和創新。在《天堂》一課中,我們可以把遼闊的草原、飛奔的駿馬、白云、牛羊等圖案融入圖譜中,激發起學生對蒙古草原的向往之情。這些可愛的圖形,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將學生帶進了草原,帶有藝術氣息的圖形譜提高了學生音樂學習能力,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又如在湘版《真善美的小世界》中,用迪士尼的童話人物圖案點綴黑板,讓學生模擬形象或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隨著音樂的發展起伏,學生與音樂共鳴,既進一步熟悉了旋律,又得到了心靈的陶冶。利用圖形譜邊欣賞邊感受樂曲的情緒,理解作曲者所表達的內心情感。
綜上所述,運用好手勢和圖形譜對音樂教育教學又有很大的幫助,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多總結和思考,寫好教學日記,對自己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整合,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提煉出適合學生的手勢和圖形譜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