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娟
(山西運城職業技術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運城 044000)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工匠精神培育,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弘揚工匠精神的要求,黨的二十大強調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勞動精神,是超越異化勞動的勞動解放。當前,全面準確理解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對我們的啟示,全面把握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和價值意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通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性研究,基于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的生存發展狀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
1.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產品是勞動者創造出來的,是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和價值所在,是勞動者本質力量的確證和體現。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不勞動但占有勞動者生產的勞動產品,并將其進一步轉化為繼續奴役工人的生產資本。
2.勞動者與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者與作為勞動過程的結果勞動產品相異化,說明勞動者與生產勞動產品的整個勞動過程發生了異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是受肉體組織支配被迫進行強制的活動,在勞動過程中備受精神摧殘。若不是迫于生存的壓力,這種肉體的強制一旦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盵1]94
3.勞動者與類本質相異化。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即在勞動中人的體力和智力能自由自覺地發揮和運用。在異化勞動中,“勞動本身不表現為目的本身,”[1]101而表現為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
4.人同人的關系相異化。工人的勞動產品、勞動本身不屬于自己,而是被異己的、敵對的人——資本家所占有和支配。工人的勞動不是為自己創造目的和意義,而是為資本家創造目的和意義。因此,勞動者長期被壓迫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導致與非勞動者即資本家的矛盾激烈,即產生勞動者和資本家關系的異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社會雇傭勞動的剝削性質,為揚棄異化勞動、研究批判資本主義奠定了必要的準備。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深入分析了消除異化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瓦解導致勞動異化的生產關系,進而消滅私有制和階級對立,實現勞動的解放和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
我國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莊子》中庖丁解牛、匠石運斧等生動事例都反映了古人對工匠精神本質的深刻認知:道技合一,獨具匠心。以道技合一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新時代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立足新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智造業強國,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回歸體現了對勞動者價值和生命存在的尊重,不僅有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而且有利于發揮勞動者的主體性、能動性,激發勞動者的創造精神,消解和揚棄異化勞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不僅創造了物質世界和人類歷史,同時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是人類自我存在的根本方式,是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真正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對人的潛能開發、能力發展、精神境界提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勞動中,人進行的是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人的體力、智力、能動性、創造性和審美性得到全面發揮和運用,勞動意義、生命價值得到升華和體現,自我存在的本質力量在勞動實踐中得到確證。同時,人生價值的實現進一步煥發勞動者的創造激情。
工匠精神“突出在技術洪流中彰顯人的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彰顯勞動對于人的價值感及尊嚴感獲得的意義?!盵2]工匠精神的弘揚是人工智能時代人之為人的確證。工匠精神強調堅守但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而是注重開拓創新,要求勞動者把產品當作工藝品進行精雕細琢、追求卓越。。新時代新興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勞動的創造性、自主性、智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者要不斷注重對技藝的革新,創造出設計新穎、品質卓越的勞動產品才能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很多勞動者以其畢生精力在某一工藝領域從事著某種單一精細化的勞動,成為機器的附屬物,這種單一、機械的勞動使勞動者不斷在做著重復的事情。機器生產模式下的勞動分工使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喪失整體性,人的全面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在工匠精神的價值引領下,勞動者將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意志、智慧、創造等全身心地投入勞動過程中,達到與勞動產品完全融合,擺脫異化勞動的低智力性和強消耗性,使勞動不再枯燥乏味、機械單調,勞動者在勞動中不再受分工限制和束縛,使自己全方面的能力在勞動中都得到發展。同時,數字化勞動的發展使得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為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使人的勞動逐步升華為真正的自由自覺的活動。
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對于工人而言,勞動僅僅是維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勞動中受折磨,而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幸福。
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肯定了勞動的謀生性工具價值,但更深層次突出了勞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價值。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工匠精神的弘揚,將使勞動回歸本真的模樣,成為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體力、智力、審美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勞動者超越了勞動的“謀生”工具性目的局限,以勞動者的興趣愛好和對所從事的職業精益求精的信仰為出發點,排除紛繁世界的功利性,摒棄浮躁,執著堅守,刻苦鉆研。因此,當工匠精神內化為勞動者的人生態度和思維方式時,勞動者將以對待生命般對待每道工序、每個零件,每個工藝,以嚴格的技術標準和審美規范將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作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的勞動超出單純為個人私利而從事勞動。
馬克思不是從抽象的邏輯解釋人,而是從勞動生成發展的社會關系中去把握人的本質,正是通過勞動建立的社會關系中形塑自我,成為真正現實的、具有個性特征的人。勞動具有社會性,不僅要通過勞動實現自我發展,同時要關注勞動的社會價值。
在工匠精神的價值引領下,勞動者在勞動中合理看待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自覺遵守基本職業倫理規范,擔負起對人類健康和安全的責任,樹立質量至上、用戶至上、服務社會的意識,以高度的責任心、專注執著的精神不斷對產品進行改造、打磨,創造出品質優良、質量過硬的勞動產品,在為自身勞動的同時也是為他人和社會勞動。因此,工匠精神不僅關注勞動者的自我發展和實現,更凸顯了勞動的社會價值。
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勞動精神,體現對勞動的敬意和認同。勞動產品本是由人生產創造的,成為商品后卻獨立于人之外,支配人的命運,人反而淪為勞動產品的奴隸,即“馬克思所說的商品拜物教”,商品被人頂禮膜拜,勞動者與勞動產品之間成為一種畸形的關系,人們通過占有勞動產品,追求物質和消費中尋求精神刺激和滿足。由此可見,消費能力代替勞動成為了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
工匠精神作為勞動實踐的價值引領,使勞動回歸到人本身。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創造性勞動而非占有勞動產品來發展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工匠精神從審美層次上看,是一種求真尚美、追求卓越的創造性活動,它能充分激發勞動者的創造熱情、創造潛力,做到自覺投入、全情參與。這種自由自主創造性勞動消解異化勞動帶來的勞動內容與勞動形式的矛盾、工具與價值的分裂,勞動不再是奴役人、壓迫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在勞動中獲得精神自由、生命價值。
工匠精神作為勞動實踐活動的邏輯規定,勞動者追求自己的內在興趣愛好心無旁騖地自覺自愿地從事某種勞動。這種勞動不是被迫的,而是內化于自身生命中的。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和主體地位得到確證,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同時體會到尊嚴感。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工匠精神超越了勞動作為人的自然性的工具性存在,揚棄了勞動的功利傾向,是一種求真尚美的自主性、創造性活動,促進了勞動者人格的全面發展。
勞動剝削是資本主義的社會本性。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奴役和剝削工人的殘酷現實,造成勞動過程與勞動目的的沖突,勞動主體與客體的分離。在資本邏輯主導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為赤裸裸的金錢利益關系,加深了勞工矛盾,造成社會階層分裂。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確立了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從根本上否定了不勞而獲的剝削分配制度,調動了勞動者的主體性、能動性,與資本主義社會剝削與被剝削的勞動關系劃清了界限,重新建構與自身、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關系,通過勞動結成和豐富發展社會關系,從而享受作為可能性存在的人的美好。
勞動思想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石。通過持續性教育,引導人們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深刻理解勞動對于自身發展及社會發展的根本意義。引導人們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下,按勞分配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原則,按勞分配從根本上否定了不勞而獲的剝削分配制度,為消解異化勞動提供了根本制度前提。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弘揚進一步揚棄勞動的工具理性,激發勞動者的自主性、創造性,使勞動回歸本真的價值,實現勞動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
將工匠精神培育、傳播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與工匠精神內涵的不同層次,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育。小學階段,注重對學生行為習慣、規范意識的養成,通過學習訓練、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執著專注的品質。中學階段注重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道德品質。中學階段學生根據自身特長,面臨著教育分流,一部分學生會進入職業學校成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應組織學生參觀工匠博物館、工藝作坊,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情感、態度,進而對其職業選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階段,學生的心智發展成熟,職業院校應通過組織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改革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激發學生在實踐中自主探索、攻堅克難,培養學生勤學苦練、敬業堅守、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品質。
營造尊重勞動、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是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前提。一是引導企業將工匠精神作為制造業轉型的重要動力。各級政府和企業應積極宣傳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二是引導社會大眾認識工匠精神是每位勞動者應具備的職業精神。通過社會主流媒體、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工匠楷模的先進事跡進行大力宣傳,改變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刻板認知。三是汲取優秀工匠文化為其提供豐厚滋養。一方面深入挖掘、整理和闡發中國優秀傳統工匠文化,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氣質。另一方面傳播國外優秀傳統工匠文化,使中華民族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與國外優秀傳統文化相互借鑒。
首先,通過建立完善公正的企業激勵技術創新制度,形成正向競爭的工作氛圍。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剝削導致非正義的分配。為了消除這種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通過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建立合理化的工資分配制度,鼓勵勞動者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切實保障勞動者的權利。
其次,建立立體化的評價模式,完善專業技術職稱評聘機制。在職務晉升方面,除了考核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工作業績外,將勞動者的職業道德養成納入考核標準和人才評價體系。將考核評價結果與人才聘用、待遇相銜接。
最后,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供給,貫通人才成長立交橋,促進普職教育橫向融通,推進普職協調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政府、企業在職工技能培訓學習、工匠薪資待遇等方面采取有效舉措,落實保障待遇,使工匠技有所得,勞有所獲,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
馬克思指出,對異化勞動的揚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是一個隨著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而不斷克服的歷史進程。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實現勞動目的、過程和結果的統一,切實有效促進勞動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