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然 肖 爽
軌道交通產業是代表“中國裝備制造” 的閃亮名片, 也是助力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 隨著我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大規模建設, 軌道交通產業以其成長性好、 帶動能力強、 示范作用大等特點逐漸成為全國多個大型城市和地區的特色主導產業。 2023 年《政府工作報告》 指出: “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 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充分激發創新活力。” 目前來看, 制造業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醞釀, 軌道交通產業已經成為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 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 綠色低碳、 數字轉型、 智能裝備等多個領域的賦能融合。
本文重點調研中國中鐵、 中國中車、 全路通信信號研究院、 交控科技等35家國內代表性軌道交通企業, 涵蓋了裝備制造、 研發設計、 運營維護等全產業鏈條, 梳理發現, 我國軌道交通產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1.行業競爭壓力激增, 生存環境惡化
受當前世界經濟疲軟疊加前期疫情影響, 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軌道交通行業內部競爭加劇, 原材料成本迅速上升、 緊縮性政策等原因導致企業生存環境惡化。 一是產能過剩。 近年來, 北京、 廣東、 四川、 湖南、 山東等地加速布局軌道交通產業, 整車制造、 通信信號系統等所需鋁合金、 不銹鋼等原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情況。 以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為例, 國內生產能力約為1 萬輛,而全國每年的訂單僅為6000 輛。 二是競爭激烈, 行業內卷嚴重。 我國鐵路行業面臨發展“天花板” 桎梏, 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逐年下降, 由2019 年的8029 億下降至2022 年的7109億元, 減少11%。 部分企業表示鐵路檢測、 鋼軌制造等傳統產品市場逐漸飽和, 訂單減少情況下利潤空間被不斷蠶食, 鋼軌探傷設備等新產品市場“青黃不接”, 甚至出現惡性低價競爭的情況, 行業后續發展嚴重受阻。 三是回款周期較長, 資金鏈斷裂時有發生。 軌道交通多為大型工程建設項目, 受前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工程工期延長、 違約打款情況頻發, 部分項目回款難、 回款周期長、 回款票據占比大, 資金斷流現象影響企業正常經營。 四是融資成本過高。 軌道交通行業企業因無法享受貸款利率的下浮和貼息政策, 導致融資成本長期居高不下, 以北京城市鐵建軌道交通為例, 公司每月負債利息達千萬級別, 嚴重影響資金流轉。
2.數字化轉型受阻, 創新發展程度不高
軌道交通行業涉及高端裝備制造、 智能裝備集成研究, 融合了新材料、 新能源、 新信息技術等,數字化轉型是響應國家戰略的需要, 也是技術發展革新的必然。 調研顯示, 軌道交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面臨諸多困難。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缺失, 對外依存度高。 目前在專用芯片、 操作系統、 工業軟件等領域仍高度依賴歐美技術, 例如客流和結構仿真計算軟件是軌道交通設計、 運營和改造等階段基礎性的、 必不可少的軟件工具, 2018 年美國政府通過相關法案將之納入出口管制, 限制在華用途和用戶數, 我國急需此領域開發自主可控軟件技術。二是成果轉化動力不足, 周期較長。 目前普遍存在企業科研成果產業化和商業化進程遲緩的情況, 科研投入較難轉化為商業利潤, 部分企業嘗試尋求轉型, 但也會因土地盤活計劃推進緩慢、 轉型啟動資金缺口較大等問題陷入窘境。 三是資金投入較大,回流困難。 一方面, 對于中小型高新企業, 原始資金匱乏, 在設備更新、 技術升級換代及新產品研發方面都面臨資金鏈條上的巨大挑戰; 另一方面, 部分企業前期研發投入過大, 資金分配頭重腳輕, 后期工程推進可持續性受到影響。 四是知識產權推廣應用難。 軌道交通的建設方和系統集成商缺乏知識產權轉換的動力和活力。 行業建設方多為政府或其代表企業作為建設安全主體, 建設管理體系相對保守, 較為青睞經過長期大量認證、 成熟穩定的技術, 前沿知識產權接納度有限, 致使先進知識產權的推廣應用很難找到合適的試驗環境。
3.產業和人才供給、 承載空間等有效匹配度較低
推動軌道交通產業要素優化集聚, 離不開人才支撐和空間合理布局。 在調研的35 戶企業中,享受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條件的企業占比僅28.6%,政策對高端人才吸引力相對較弱。 從產業空間的統籌上看, 各地產業用地出讓開發等空間多受前期統籌不足影響, 較難滿足產業集群擴張發展。一是高端人才緊缺, 不足以支撐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從承擔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 重點課題、 專項課題以及國家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等領域來看, 負責鐵路車輛行車安全檢測裝置產品的研發工作以及鐵路相關高端產品的技術升級改造等領域高端科研人才占比需達到50%, 但多數企業高端人才實際占比不足15%。 二是人才引進政策門檻高。 一方面, 企業對于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無法匹配人才在住房、 戶籍等方面的現實需求; 另一方面, 針對特定領域專項人才的引進政策相對欠缺, 人才隊伍的長期穩定建設易受影響。 三是工業用地緊張。 以北京市為例, 土地資源成本較高, 企業基礎設施擴建受阻, 業務跨地區轉移的情況較為常見, 這使得一旦遇到相應物流倉儲基地缺乏等特殊狀況, 綜合外部不可控因素, 正常生產鏈斷裂的可能性急劇增加。
4.產業融通不均衡, 中小企業發展動力不足
軌道交通產業的整體發展離不開大型企業發揮資源整合優勢, 以推動中小微企業形成互動發展、 集群發展、 融合發展。 目前來看, “大手拉小手” 的產業創新生態還沒有完全建立, 專業化協作配套關系有待強化。 部分企業反映, 軌道交通領域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 人才晉升、 技術交流等方面和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相比, 發展空間有限, 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還有待提高。 一是產業發展的競爭力不均衡。 軌道交通行業有一定的技術門檻, 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發展空間有限, 尤其在科技立項、 科技創新項目上缺乏平等競爭的機會, 招投標時出價較低, 企業盈利空間非常小, 虧損的情況時有發生。 同時,工程項目的申請與企業的規模和資質范圍密切相關, 部分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往往空手而歸。 二是員工職級晉升存在劣勢。 中小企業缺乏成熟的企業背景和協會話語權, 且在員工考評職稱、 晉升渠道等方面處于劣勢, 導致優秀人力資源更傾向于較大平臺。 三是行業技術壁壘高, 缺乏技術交流機制。 企業技術創新多為維護現有技術的整合應用, 質性突破少, 企業之間存在技術交流屏障, 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技術壟斷, 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1.強化財政金融支持, 重點解決資金難題
軌道交通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 實現產業升級對于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有較高要求。 建議: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完善結算保障措施。 積極建立適合于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財政投入和增長機制, 如加大對高鐵大修、在軌設備維護、 超期服役設備更新、 信號系統安全整治的資金投入; 加強重大項目資金動態監測, 針對性出臺項目需按進度付款的監督政策,重點解決企業 “回款慢、 結算難” 的問題。 二是充分撬動社會資本, 激活基金動能。 搭建軌道交通創新研發融資平臺, 吸引創業投資、 風險投資等社會資本參與, 加大非政府資金投入力度; 設立技術創新類項目基金, 重點支持應用性較強、市場推廣前景廣闊的項目, 加速產業和資本的深度融合。 三是強化金融支持, 搭建銀企橋梁。 深入開展政銀企對接, 及時掌握軌道交通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狀況, 積極向金融機構推薦優質項目, 提供高效貸款服務。
2.支持創新研發布局, 助力產業整體升級
從技術、 空間、 知識等資源要素著手, 推動軌道交通與新信息、 新材料、 新能源跨界融合,構建軌道交通產業合作創新支撐體系。 一是鼓勵軌道交通企業積極承接國家級科技重大專項計劃, 瞄準世界軌道交通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前瞻布局新型城軌、 磁懸浮交通戰略預判性技術及通信信號、 關鍵部件等核心技術研發,通過組織軌道交通產業 “揭榜掛帥” 等方式, 對突破軌道交通專用芯片、 操作系統等一批先導性的軌道交通重大技術給予資金支持。 二是鼓勵軌道交通龍頭企業參與國家級研發機構建設, 建立本領域研發基地、 企業技術中心, 支持鐵科院等科研院所牽頭在京設立國家級研發中心。 重點加快微功耗芯片、 MEMS 芯片國產替代化進程, 持續推進基礎研究, 加速成果轉化, 營造創新生態, 提升產業發展的競爭能力和質量效益。 三是完善軌道交通產業合作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搭建知識產權保護平臺, 加強知識產權推廣應用, 幫助企業與國內重點實驗室開展技術合作,提高科技研發能力。 同時加強對剽竊復制等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 進一步強化企業之間的相互制約與行業內部監督。
3.加強人才培育引進, 提升產業智力支撐
圍繞軌道交通產業, 完善人力資源整體規劃和合作開發機制, 推動人才資源和服務保障一體化配置, 提升區域內人才使用效率。 一是推動構建產學研創新平臺, 增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撐作用, 完善建立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智庫, 在產業推介、 政策制定、 項目導入等方面建立專家聯席研討機制。 二是加強人才開發培養, 鼓勵軌道交通企業聯合高校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為人才成長提供科研平臺和載體, 推進產教融合。 搭建校企戰略協作橋梁, 引導軌道交通企業參與學校學科專業建設、 人才培養戰略規劃。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形成校地企共同支持高水平師資建設的機制, 實現人才政策互通、 柔性引進 “雙聘”。三是精準落實軌道交通高端人才激勵政策, 提高短缺人才待遇, 拓寬晉升通道, 加大對高端科技研發人才的個人政策優惠, 例如子女教育、 購房補助等, 助力企業持續研發升級。
4.優化空間承載格局, 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優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 實現空間、 資金、 人力資本等優質要素集聚。一是把握好京津冀協同發展歷史機遇, 圍繞北方產業鏈條聯動, 著力優化創新基地與智能工廠協同空間布局, 以中關村豐臺園科技創新驅動保定、 滄州等分園實體經濟發展, 為打造 “軌道上的京津冀” 做足支撐。 二是實施區域錯位聯動發展, 加強企業之間跨區域技術合作與交流, 開展專項交流會, 形成資源互補、 風險共擔的合作創新利益共同體。 培育引進基礎好、潛力大、 行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企業。 重點打造軌道交通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 軌道交通維修保養、 軌道交通整車更新制造 “三位一體” 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三是完善 “以大帶小” 相互支持的良性發展模式, 成立省市級產業聯盟, 支持軌道交通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開拓市場, 建立穩定供需對接和協作配套關系, 通過資源整合、任務眾包、 研發協作, 協同應對市場波動風險。開展軌道交通 “隱形冠軍” 企業培育計劃, 加強精準服務和政策支持, 引導軌道交通企業長期專注細分產品市場的拓展、 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名優品牌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