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杰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隨著我國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已經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商貿物流領域也不例外,產業對所需人才技術能力的要求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應以培養適應數字化經濟社會的專業人才為目標,建設商貿物流專業群,為商貿物流產業提供蓬勃發展的驅動力,持續提升數字化水平,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1]
商貿物流專業群建設的基本內涵包括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環節、學術交流和合作以及學生發展和就業指導等方面,需要加強教學改革和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為培養適應數字化經濟社會的專業人才做好準備。
商貿物流專業群應注重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合理設置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發展和就業指導。[2]此外,商貿物流專業群還應注重課程質量保障、實驗室和設備建設、產學研結合和國際化辦學等方面的建設。商貿物流專業群建設應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為培養適應數字化經濟社會的專業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渠道,助力我國商貿物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院校應當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來制定商貿物流專業群建設的方案,在調研基礎上預估專業群建設發展的趨勢與方向,合理調整教學培養計劃,優化課程實踐結構,淘汰過時的課程與教材;改變傳統的獨立教學模式,將專業群內部的教研活動整合到一起,打破各個專業之間的壁壘;將專業群內的教師組合成新的教學實踐團隊,通過發揮教師本身的創新教學能力來優化課程結構。[3]在優化課程結構時,教師應融入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思考,動態調整商貿物流專業群的構成,及時加入新技術的教學內容,跟上時代的發展。專業群結構化建設是保證專業群建設效果與質量的核心,在人才培養供求結構性平衡的前提下,在群內各個專業融入數字化技術的實踐應用,能夠契合市場需求,建設助力產業數字化升級的商貿物流專業群。
建設專業群的核心目的就是促進相關專業之間的協調配合,并融入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進而培養專業型人才,助力產業數字化升級。因此專業群應根據產業發展方向,正確定位群內各個專業的就業方向,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重構課程體系;調研就業崗位需要的職業技術水平,有針對性地制定與專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相應的專業知識體系。這通常表現為底層共享、中層融合、上層互選的課程體系。在專業群內,由于各個專業具有一定的崗位共通性,因此,院校可將關于商貿物流專業整體能力以及認知的教學設置為群內各個專業共同的教學資源進行共享,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職業通用技術。無法在群內進行互通教學的內容則需要根據商貿物流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開發更新數字化教學內容,便于學生根據自我定位和職業發展規劃來選擇和學習。[4]
專業群建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群內各個專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從而能夠共享一些基礎課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專業群內所有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例如智慧物流以及“互聯網+”物流兩個專業都是對互聯網新型科技的應用學習,但是兩者的側重點并不相同。智慧物流專業更多的是對于智慧商貿物流平臺的建設與應用教學,而“互聯網+”物流專業則是對于互聯網領域各項技術的融合應用。如果將專業群內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設置得過于相似,就會導致學生對于自己未來就業崗位以及工作內容的認知不清晰,也會造成教師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混亂,使學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很難進一步向專業化的技能操作拓展,給產業數字化升級造成一定阻礙。
專業群的建設是近些年來才逐漸興起的教育體系嘗試。目前,很多院校對于專業群建設的內涵并不明確。例如,數字化是商貿物流專業必定會接觸到的內容,但是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方面,很多院校卻忽略了數字化技術專業的重要性,并沒有將其納入專業群的建設中。此外,目前的商貿物流專業群建設對于群內各個專業之間的協調配合不夠嚴密,很多院校在實踐教學中隨意將群內的專業進行組合搭配,卻忽略了每個專業不同的培養目標以及內在教學邏輯。在實踐教學方面,很多院校建設商貿物流專業群時過于注重商貿物流行業基礎的培訓,對于智能技術領域,則認為其專業性過高,不適宜加入日常的商貿物流專業教學課程中,這是產生數字化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大弊端。
傳統的課程體系較為固化,學生在最初選擇專業時就預先規劃好了全部的學習內容,教學實踐的節奏也一成不變,這些因素不利于商貿物流專業群的建設。
目前,有些院校在商貿物流專業培訓中還在使用過時的課程和教材,這可能會影響到現代數字化商貿物流專業群的建設和培養機制的建立。部分院校雖然組建了商貿物流專業群,卻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商貿專業與物流專業在不同校區進行線下教學,造成管理難度增大,也導致同一個專業群的教師缺少交流環境,給日常課程的規劃與交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這種教學機制導致院校的專業群建設空有專業群的形式,卻沒有專業群的實踐教學意義。此外,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建設商貿物流專業群是為了助力產業數字化升級,部分院校卻忽略了培養社會型崗位人才的實際作用,與商貿物流相關企業的交流過少,對于市場需求的把握不夠準確。
為了助力產業數字化升級,院校建設商貿物流專業群時必須要依據未來幾年里市場對于專業性人才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方向來明確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院校要對這些專業的就業市場需求進行調查,依據調查結果來設置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專業課程的導向,教學時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強調實踐課程,專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5]專業群里的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產業崗位的經典步驟有計劃地進行技能培訓,讓學生更好地對接相關崗位。與產業高度對接的培養目標、課程導向和專業實踐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崗位技能,提高就業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服務于崗位,進而提升企業進校意愿,獲得雙贏。
專業鏈、產業鏈以及崗位鏈是指導建設商貿物流專業群、助力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內容。院校應有機結合專業發展與產業發展,保持兩者的動態平衡;應明確專業鏈以及產業鏈,再由校方或教師對商貿物流企業進行實地勘查,了解目前該產業的崗位需求以及崗位機制,匯總成教學實踐所需要的崗位鏈。同時,院校還要明確每個崗位對于數字化技術的具體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專業群培養教學計劃,實現專業鏈、崗位鏈與產業鏈三者聯結建群,便于商貿物流專業群教學內容的重構,并針對一些重點產業來設置相關課程內容,以備專業群微調之需。此外,數字技術的穿透效應使得商貿物流產業的物流、業務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了融會貫通。因此,院校也應對商貿物流產業整體的數字化趨勢進行分析,打通不同專業之間的信息孤島,形成完善的專業群教學體系,并為院校決策者提供前瞻性的專業群優化方案,重新規劃專業群布局,促進專業之間的聚集與輻射,實現全局、多目標的商貿物流專業群建設。
建設商貿物流專業群的核心目的就是服務于產業數字化升級。因此,院校、企業雙方應共同參與建立校企共建機制,商貿物流專業群與企業同步發展。院校在企業的支持下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課程資源,在日常的專業群教學過程中引入行業企業平時的真實案例,對接企業真實情境,并嘗試數字化技術在雙方位置的應用,進行試點教學。校企雙方可協調篩選出校企互用的雙師教學團隊[6],邀請企業中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參與教學,幫助學生更順利地適應崗位工作。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院校與企業可以一起承接數字化商貿物流專業領域的科研項目,進一步促進商貿物流產業的智能化,以專業性人才助力企業解決數字化技術難題,積極推動數字化技術攻關與產品研發活動,在數字化技術理論的基礎上促進產業研發成果的應用實踐,助力商貿物流產業數字化升級。這樣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行業競爭力,同時還能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綜上所述,建立校企共建機制,能夠將企業的力量有機融入教學實踐中,也能夠將院校的力量融入產業實踐中,使得院校、學生以及企業能夠共同發展,形成命運共同體,促進校企雙方的各項價值提升。
本文對產業數字化升級背景下的商貿物流專業群建設實踐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為商貿物流專業群的建設實踐提供參考,助力產業數字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