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馮 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之“魂”,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對實現新時代高素質育人目標有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內在統一性,體現了我國豐厚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價值,而我國中醫藥院校是培養中醫藥文化傳播者的主陣地,開展思政教育也有助于我國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探討中醫藥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才素質具有深遠意義。
《職教法》指出“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授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培養技術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由此說明,技能與素質提升必須同步,培育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是實現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根本。
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面臨諸多機遇,但國際影響力仍舊薄弱,同時還面臨西方醫藥文化強有力的競爭,因此中醫藥文化的發展任重道遠。隨著我國近年來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不斷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早已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全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率及中醫藥文化素養水平持續提升。大數據顯示,我國公民對中醫藥文化認知度仍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學校積極發揮育人功能,助力中醫藥文化建設。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培養需求。教育部的數據顯示,許多職業院校致力于信息化教學改革,以期縮短教與學的反饋通道,提高育人質量。“智能+”的教學模式逐步在教學資源、教學時間、教學樂趣等方面凸顯出明顯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基于信息化教學的實用性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緊迫性,專業課程進行思政體系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
中醫藥學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對樹立文化自信至關重要,從既有探索成果來看,“智能+”教育環境下的中醫藥學專業如何融入課程思政,進而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本課題針對專業課程“準確開展課程思政”“延伸思政教育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探索,明晰思政實施路徑。
作為衛生類職業院校,教師探析課程特點、熟悉專業架構,對全面思政育人、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具有促進作用。此外,職業院校教學對象多為青少年且呈現多民族融合的特點,加之江蘇省具有眾多中醫藥學成果,醫藥文化積淀深厚,有助于構建思政育人體系。
江蘇歷代中醫藥大師聞名遐邇,特色中藥種類豐富。因此,學校可依托當地深厚的中醫藥基礎,將與教學內容關聯度較高的名人、故事、名藥等融入項目化教學,形成五個“藥”。
一是優秀傳統文化“藥”傳承:江蘇留存至今并列入非遺目錄的醫藥成果不勝枚舉,不少獨家生產的中成藥在全國醫藥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采用生動的案例教學法,將南通王氏保赤丸、常州孟河醫派臨方炮制技術等傳統技藝融入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傳承使命感。
二是中藥發展“藥”創新:中醫藥的創新性發展為江蘇省經濟帶來了活力,中醫藥產業蒸蒸日上。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依托南通季德勝蛇藥片在治療帶狀皰疹領域的創新、金蕎麥在新劑型上的創新、揚子江轉型等案例,開展“老藥如何新用”“中藥企業迎接挑戰”等課堂討論,激發學生參與度,鼓勵學生敢于創新。
三是社會服務“藥”敬業:制藥人的敬業精神是一心為民、奉獻自我、盡職盡責。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可通過參觀藥企車間體會制藥人的“工匠精神”,研讀學術精粹如《朱良春用藥經驗集》,感受中醫藥前輩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此外,教師可在校園內外開展科普小貼士、家庭種植藥材等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深化勞動精神。
四是學術研究“藥”躬親:南通“毒蛇神醫季德勝,以身試毒辨藥效”、南京“國醫大師夏桂成,一心只在三指間”等佳話,都彰顯出中醫藥前輩吃苦耐勞、躬身實踐的精神。“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能更加突出技能訓練的比重,提升學生事必躬親的意識,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實事求是的職業品質。
五是生態環境“藥”愛護:道地藥材是《中藥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環境及氣候對藥材藥效的影響、珍貴藥材資源的縮減等現象,強調生態環境對道地藥材的重要性。此外,在中草藥采摘、中藥材標本制作及試液處理等環節中,教師應要求學生不浪費、不污染,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新思想。
一直以來,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零碎時間,打通課前、課中、課后無縫銜接的教學渠道,增強師生之間的交互性”是現代教師實施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而信息技術在教學資源、教學平臺等方面的應用,也為課程思政的靈活開展打開了新視角。
一是數字資源——創新思政育人載體:在“智能+”時代背景下,紛繁復雜的網絡資源對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因此,學校可建立特有的中藥資源庫,將與課程相關或者與教材匹配的視頻、動畫、圖片等優質的信息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并添加具有本校特色的其他資源,從而為課程思政教育奠定基礎。
二是信息平臺——拓寬思政育人路徑:信息化教育平臺在現代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學慕課、學習通等平臺在布置任務、資源分享、作品上傳等活動中能實現師生云互動的目標;微信平臺中的群投票、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信息網等平臺可以助力學生打開醫藥文明的寶庫。
三是智能工具——豐富思政育人形式:教學工具除了傳統的多媒體、實訓設備等,新型工具如仿真軟件、VR等的使用,可以體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思維;教師錄制系統、投屏工具等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分析操作步驟和細節,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教師在教學工具的不同界面設置質量標語,可以教育學生遵循“質量為先”的準則。
教師要制訂課程思政評價和效果追蹤方案,依據實際執行效果以完善育人策略。
課程考核模式要從理論考核向過程性考核轉變,從成績考核向德智體美勞多方位考核轉移,加重“德”評比重。而信息化手段能幫助教師準確、及時、靈活地記錄學生的表現,調整考核機制,有助于德育成果指標化。
“中藥傳統技能大賽”選拔訓練過程在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當前技能大賽的考核標準除了考查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外,更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勞動精神、嚴謹規范等,突破以往重顯性技能、輕隱性品德的評價模式,這種評價模式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
根據中藥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方案開展教學,教師要將德育價值塑造融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之中,以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推進思政教育,使中醫藥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中藥學》等專業課程構建課程思政體系,要打造以中藥知識傳授為本,融入思政教育,實現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契合《職教法》的育人要求。基于信息化背景,教師要對專業課程進行重新設計和實踐,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強思政教育的全面性、靈活性和趣味性,提高課程思政效果,助力中醫藥文化發展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