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城市建設學院 陳玉芳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多,而隨著人們的就業觀念、思維模式的改變,慢就業、不就業現象日趨嚴重。對此,高校就業工作者應選取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改變就業現狀,提高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為穩就業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不少企業受到全球經濟衰退較大沖擊,業務量減少,發展速度停滯不前,出現員工飽和現象,招聘企業相比于去年同期數據減少,造成缺人企業與實際需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供給不足。招聘崗位數量減少與逐年增多的畢業生數量矛盾突出,企業重視大學生畢業院校是否為國家重點院校,導致大部分畢業生找工作難,工作崗位與學生所學專業不匹配,造成就業質量下降,小微企業招工用人難,形成惡循環難題。大量企業看重學生的求職穩定性,考慮定居問題,更傾向于找本地就業學生,造成大量學生無處可去。
傳統的招聘會采用線下形式進行,需要畢業生參與筆試、面試環節,而目前大量企業采用新興招聘形式,通過網絡招聘會以及直播送崗等方式招賢納士,新興招聘方式比傳統方式更為便捷,但仍存在線上招聘模式不完善、部分就業單位對線上簽約系統使用不積極等問題,給畢業生就業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少部分用人單位更傾向于線下面試,發揮面對面交流的優勢,從而更好地了解求職者。
高校對畢業生就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一些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結構以及教學方面存在不實用等現象,專業相對傳統,省一流專業少之又少,傳統專業因無法滿足社會需求而被淘汰。
學校的就業機制、就業方案缺乏科學性,專業就業指導教師較為短缺,就業指導專任教師存在經驗不夠豐富、專業性以及針對性不強等情況,部分高校為了完成任務出現為了就業而就業的現象。學校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屬于選修課,還有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課仍停留在就業政策宣講、簡歷修改、就業技巧指導、就業形勢分析上,舉辦的就業活動流于形式,忽視了對畢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正是由于學校不重視就業指導課的建設,使得很多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的意義認識不足,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一些畢業生甚至覺得就業指導課可有可無,浪費自己的時間。一些就業創業培訓課偏離實際情況,對就業創業學生不做分類,未做到因材施教,忽視學生的認知差異,造成上課無效果、課程多余等現象。
不少大學生專業知識儲備量不足,知識面狹窄,理論與實際脫節,專業技能較差,實踐技能較少,自身專業素質與用人單位不符,對自身認識以及定位不夠準確。另外,目前大部分學生上網課時間較多,網課效果不明顯,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監管體制不完善,導致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一些實踐課程只能線上開展,造成學生動手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強。
部分學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個人職業理想與現實就業環境差距較大,一味追求高薪職位、精英職位,忽視自身的現實情況,對自身發展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目標,從眾心理嚴重。不少畢業生選擇考研、考公,存在扎堆現象,導致考試失利后錯過最佳就業季,于是繼續備考,形成慢就業、不就業局面。
現在的大學生多數為“00后”群體,不少學生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較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父母對孩子的職業期待高,希望孩子從事的崗位穩定、體面,也促使學生形成慢就業、不就業觀念。對于普通崗位,學生的求職主動性不強,造成學校舉辦的招聘會出現多個就業崗位場地空缺的現象。一些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意去偏遠地區就業,心理承受能力不強,擇業受挫后產生依賴、焦慮、恐懼的就業心理,否定自我,對就業失去信心,逃避就業,害怕失敗。
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實現高質量就業,學校要從根本上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不能只看就業結果,要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首先,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讓學生明確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把就業育人的內容貫穿到新生入學教育、課程學習、學生活動、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以及科學研究中,引導學生學會做職業規劃,確立職業發展目標,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到綜合素質在就業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要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學會與自我和解,保持平實之心,找準自我定位,客觀看待個人條件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就業崗位。
高校是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重要陣地,新興行業發展迅速,網絡科技飛速發展,市場需求多樣化,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不同。學校批次差異,學生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為了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需要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根據社會發展需求開設實用型專業,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和內容,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由此使得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學校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任職水平,避免學生眼高手低。
在求職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養對面試極其重要,綜合素養是自信與勇氣的源泉,擁有過硬的綜合實力才能通過招聘單位的重重考驗。大學生要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注重實踐動手、創新能力,提高吃苦耐勞的素養,提高自身抗壓能力,遇到挫折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克服困難,而不是退縮,越挫越勇,相信自己能戰勝困難。
高校就業辦同工作人員不斷更新學校就業平臺崗位,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訪企拓崗次數,提高進校企業質量,尋找適合學生的新崗位。學校也可利用各種人才網站、行業網站以及期刊廣泛收集信息,另外加強校企合作、已經就業的畢業學生及兄弟院校溝通聯系介紹,拓寬就業市場,幫助學生熟悉就業流程,手把手教學,切實提高就業工作效率。
學校就業一線工作人員大多為高校輔導員,經常是以書本知識或自身經歷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往往忽略了當下的社會環境。高校輔導員應積極了解現階段國家對就業創業政策的最新措施,利用身邊資源與企業搭建溝通合作的橋梁,為學生提供高效精準的招聘機會,加強自身理論學習,結合現實社會背景以及企業情況,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強、專業度高的就業指導,抓住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對就業、對企業招聘的理解。學校對輔導員以及從事就業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就業指導與培訓學習,緊跟社會發展,能走出校園,了解外在事務。在實際工作中,學??梢园才庞薪涷灥妮o導員帶領新輔導員團隊,構成“傳幫帶”體系,共同完成就業工作。
結合日常談心談話以及寢室查寢談話,掌握學生在校狀態及其心理活動,有必要時聯系學生家長,結合家庭情況、父母期待以及學生個人意愿精準推送就業信息和招聘崗位,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崗位推薦。
另外,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在求職時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期望的職業進行求職,要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單位要求,先找一份工作解決自己的生活需要,再考慮擇業的問題。
目前,畢業生的考研比重明顯增加,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也主要向國企、事業單位轉移。學校通過逐一聯系、全面摸排,精準到每位學生的就業情況以及就業意向,將學生按照不就業、慢就業、升學、難就業進行歸類,方便就業時期直觀了解學生的就業狀況,數字化管理畢業生的就業狀態,建立就業臺賬,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幫助。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輔導員應對特殊群體畢業生建立“一對一”就業幫扶,將貧困生進行分類建檔,結合貧困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就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崗位推薦。
高校輔導員應充分利用各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就業”模式,做到企業招聘宣傳到位、專業對口、指導清晰、服務滿意,持續開展線上招聘活動,持續跟進企業崗位招聘,建立合理的線上就業市場,促使高校畢業生能及時了解市場就業需求,從而及時與企業交流聯系。高校校友所處單位對在校生擇業期精準就業非常友好,輔導員可以發揮校友及校友企業的作用,動員校友積極參加母校的線上招聘活動,為本校應屆畢業生提供合適的崗位。
就業問題是民生之本、國之大事,高校需要從實際出發,通過開拓就業市場、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做好特殊群體就業幫扶,加強對畢業生求職心理的輔導,從而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