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勞動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如何基于學校辦學理念開發學校資源、設計勞動課程、讓勞動教育落到實處成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文章論述了初中勞動課程的意義及當前部分初中勞動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通過組織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提升勞動課程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勞動課;項目式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勞動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校本化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3]GHBZ14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曹麗珍(1976 —),女,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城關中學。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段、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則指出,勞動課程應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教師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課程標準》還說明了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的這些素養為目標開展勞動教育,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大概念教學”,也稱“大觀念教學”,是在單元整體教學層面上,以理解大概念為核心,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理念及其實施體系。在大概念視角下開展項目化勞動教育,可以確保勞動課程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扮演多種角色,完成相關的勞動任務,形成勞動觀念,掌握更多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并逐步具備勞動精神。
一、初中勞動課程的意義
初中勞動課程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勞動課程可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增強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情感,加強學生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其次,勞動課程以實踐為主,學生可以在勞動課程中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從而切實掌握勞動技巧,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智力和創造力;最后,在勞動課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勞動的樂趣,領會“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內涵與意義,并逐漸能夠感悟和體認勞動價值,形成勞動精神[1]。
二、當前初中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經過廣大教師的不懈努力,勞動課程受到了更多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初中勞動課程的優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客觀來說,當前部分初中勞動課程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無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
一些教師在設計初中勞動課程的內容時,沒有明確的教學思路,選取的勞動內容不夠有實踐性,比如圍繞攝影、繪畫等內容開展勞動教學,既無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也很難讓學生從中學到基本的勞動技能。從表面上看,這些課程也給學生提供了實踐體驗的機會,但實際上學生無法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設計、制作、試驗、淬煉、探究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這樣的教育內容與課程目標不統一。
還有一些教師在設計勞動課程內容時,不注重加強學生與社會實際的聯系,選取的勞動內容僅限于穿衣、洗鞋、整理床鋪和衣物等日常生活勞動內容,沒有帶領學生完成相對復雜的勞動任務,如種植、養殖、手工制作等生產勞動或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等服務性勞動。
(二)對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不夠
要讓學生愿意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教師還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圍繞學生的勞動表現和勞動成果給出科學、合理的評價,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此外,教師還要避免組織缺乏實踐機會、過度泛化的考察探究活動,這樣的活動無法讓學生切實體會勞動的樂趣。
(三)學生的勞動時間不足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同時,中學生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的勞動時間應不少于3小時。在實際生活中,筆者發現一些教師沒有設計充足的勞動內容,也沒有提醒學生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完成足夠量的勞動,導致學生的勞動時間不足。
(四)學校沒有提供足夠的勞動教育資源
一些初中學校由于資金、資源不足,沒有建設勞動教育基地,也沒有配備充足的勞動實踐教具,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時受到很大限制。此外,還有一些學校缺乏專業的勞動教師,導致這些學校的勞動課程質量遲遲無法顯著提升。
不可否認,當前部分學校的初中勞動課程存在多方面的問題,教師需要努力克服困難,解決這些問題。結合上述分析,筆者以為,這些教師可以嘗試依據大概念教學理念,結合學校特色和地方優勢整合教學資源,探究更高質、高效的教學方式,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三、初中勞動課程項目式教學策略
(一)日常生活勞動
1.清潔與衛生
初中勞動課程應面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進行勞動實踐,使學生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與生活的有機聯系[2]。因此,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讓勞動教學變得更豐富、有趣。教室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生活需求和教師自己的教學需求制訂班級美化方案,引導學生完成清潔與衛生勞動。
比如教師可以準備好拖把、掃帚、簸箕、刷子等工具,讓學生組成勞動小組,輪流完成掃地、拖地任務。對初中生來說掃地和拖地是非常簡單的任務,但這樣的合作勞動任務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形成關注衛生情況的習慣,并逐漸愛上勞動。又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改造課桌、講臺、學習園地,把教室布置得井井有條、整潔干凈,在這樣的教室美化勞動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感受到動手實踐的樂趣,也可以獲得教室變得更加舒適、美觀的便利,從而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
2.烹飪與營養
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還應當引導初中生學習烹飪技巧,幫助父母分擔家務。有些學校的教學條件有限,教師無法讓學生在學校烹飪,那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家里完成烹飪任務,并錄制視頻向教師和同學展示自己的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為了讓學生完成有意義的勞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根據自己的家庭人數和家庭成員的身體狀況、飲食習慣等設計食譜,然后與學生討論完成食譜中的美食的技巧,再鼓勵學生回家嘗試制作一道菜給家人。制作一道菜的勞動量并不大,但是這樣的勞動內容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做飯的不容易,意識到自己在平時應該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
在當下,學生的家里往往有各種各樣的家用器具,對初中學生而言,掌握一些使用與維護家用器具的知識和技巧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在設計勞動課程時,也可以選取維護家用器具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維護家用器具的知識,掌握實用的勞動技巧。
比如教師可以設計拆卸、清洗、安裝電風扇的勞動課程,并在此課程中介紹電風扇工作的原理,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生活常識。為了激發學生的斗志,讓他們積極參與勞動,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組成勞動小組,比賽完成拆卸、清洗、安裝電風扇的任務。這樣的勞動課程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身,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同時,也會感受到勞動課程的實用性。
(二)生產勞動
1.農業生產勞動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農業生產勞動,教師可以將種植任務細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種植基地劃分為蔬菜區、花卉區、藥品區等,然后帶領學生在不同區域種植不同的作物,比如帶領學生在蔬菜區種花生、在花卉區種向日葵、在藥品區種板藍根等。在帶領學生種植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自行挖坑、播種、澆水、拔草,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真切感受到勞動的樂趣。
2.工業生產勞動
教師還可以挖掘學校周邊的工業生產勞動資源,給學生創造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比如教師可以和學校附近的工廠、勞動基地溝通,讓學生有機會到這些地方參觀,觀看工人們的實踐操作,甚至是進行勞動實踐。教師也可以與附近的勞動模范人物和先進工作者聯系,鼓勵他們來到學校與學生交流勞動經驗和感悟。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會對勞動、勞動者、勞動成果有更深的理解,初步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情感。
(三)服務性勞動
1.現代服務業勞動
勞動教育的目標應當是讓學生“動”起來,在勞動中掌握知識、獲得發展[3]。初中勞動教師還應當在勞動課程中安排一部分現代服務業勞動,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愿意為他人服務。教師可以與附近的社區或者快遞點聯系,讓學生到這些地方進行社區服務或者快遞配送服務,讓學生了解現代服務業勞動對于創造便利、美好的生活的重要意義,形成尊重勞動、勞動者、勞動成果的態度。
2.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
為了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教師還應當在勞動課程中補充一部分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4]。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計介紹旅游線路的旅游攻略。完成這一任務時,學生需要查閱資料,再據此制作旅游攻略。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形成幫助他人、關心他人的意識。教師還可以與附近的博物館、紀念館聯系,讓學生到這些地方擔任講解員。要擔任講解員,學生需要先了解這些博物館或者紀念館的發展歷史和展示內容,并掌握一定的溝通和交流技巧。在擔任講解員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介紹相關知識,還需要與參觀者溝通和交流,向參觀者提供幫助。通過完成這些公益勞動和志愿服務,學生不僅可以掌握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還可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形成感恩他人付出的勞動情感。
結語
要優化初中勞動課程,教師需要正視自己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出現的問題,并積極學習新教學理念。在基于大概念視角開展項目化勞動教育時,教師應當設計內容更加豐富的勞動任務,讓學生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完成勞動任務,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通過積極的引導與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快樂,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李鵬.定制課程理念下的勞技項目學習[J].教育,2018(44):49.
[3]陸燕.小學勞技“微項目”課程中的創意教學初探:以《紙藤編織》為例[J].生活教育,2018
(1):100-102.
[4]何海軍.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背景下初中勞動與技術教學策略的運用[J].新課程導學,2020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