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舉馨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狀況不容樂觀,聽、說、讀、寫等能力普遍偏低,語言文字水平呈現整體下滑的趨勢,語言文字服務社會的活動和成效并不顯著[1]。這與職業院校獨特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目標強調工匠精神,重視專業技能的發展,而對基礎文化素養有所忽視有關。本文為例的平涼職業技術學院,地處甘肅東部地區,經濟、交通欠發達,社會交融性也遠遠不及大、中型經濟發達的城市,信息化水平相對滯后等,多種不利因素形成了學院語言文字工作發展中出現的困境。
因受生源影響,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均來源于甘肅省內,并且多數為農村籍學生,早期語言環境以方言為主,且學生間的方言差異不是很大,相互都可聽懂,毫不影響互相表情達意、交流交友,加之基礎文化素養相對薄弱,對普通話不太重視,所以在校與同學和老師交流時習慣繼續使用方言,未能形成講普通話的良好語言環境。通常情況下,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學生中,成績達到二級乙等的學生占多數,二級甲等及以上的學生不足三分之一,更有個別學生未能達到三級乙等的水平。較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職業院校學生的整體普通話語音面貌欠佳,運用能力不高。
近年平涼市職業院校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統計表
講普通話時,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發音缺陷和錯誤,主要表現為:邊音l 和鼻音n 容易混淆,如,常會把“男(nán),農(nóng),那(nà)”等字音錯讀作“男(lán),農(lóng),那(là)”;前鼻音in,en 和后鼻音ing,eng 分不清,常會把“因(yīn),笨(bèn),親(qīn)”等 字 音 誤 讀作“因(yīng),笨(bèng),親(qīng)”;舌 尖前、平舌音z,c,s 和舌尖后、翹舌音zh,ch,sh發音存在缺陷,并易混淆,受方言影響,通常會把“產(chǎn),曬(shài),只(zhǐ)”等字音誤讀作“產(cǎn),曬(sài),只(zǐ)”;韻 母un 和ong 讀不標準,常將“允、云、永、用”等字音統一讀作“yong”;“兒化音”發音多存在缺陷,甘肅方言較少發兒化音,且極少利用兒化音區別詞義,故好多學生“兒化音”發音存在困難;聲調為三聲的字發音多存在缺陷,尤其是兩個或多個三聲字組成的詞語,發音時需進行變調,很多未正確掌握變調方法和技巧的學生時常讀不標準這類字詞的讀音。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對民族語言情有獨鐘,不習慣講普通話,如甘南、臨夏等地民族學生的普通話發音水平總體較為滯后。即便存在諸多發音不規范的問題,然而,好多高職生也并未主動尋求改善,甚至還有學生根本未意識到自身的發音錯誤。
受長期所處的方言語言環境影響,在運用普通話交流時,固有的方言思維方式、表述語氣、詞匯選取和語句連接習慣等,會不自覺地融入普通話表達中。主要表現為,方言與普通話的隨機轉換能力不強,常會無意識地夾帶方言詞匯,致使產生表述別扭或表意不清甚至錯誤的現象;或運用方言的語序方式連接普通話詞匯,造成語句表述不規范、不流暢、不易理解或表意混亂等弊病;普通話邏輯思維能力薄弱,條理不清,思緒混亂,在表述過程中,常會習慣性地重復同一個轉折詞、連接詞、形容詞或副詞,如:“可是”“然后”“可愛”“很”等口頭禪。此外,隨著網絡語的不斷涌現,一些學生為了追趕時髦,在日常交流中,會刻意選用一些網絡流行詞匯,如:“不雞丟”“瑞思拜”“針不戳”“絕絕子”等網絡流行語常常脫口而出,而學生卻絲毫沒有意識到這其實不符合規范的普通話表達要求。筆者在常年一線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職業院校學生較少通過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展示自我、推介自我,不愿參與即興演講活動,課堂臨時回答問題時,也多是結結巴巴、語無倫次或低頭不語,更有個別學生甚至用方言回答老師提問,很少有學生通過著力提升普通話技能為自己創造機會、贏得認可、解決困難。
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為薄弱,運用規范漢字的意識不強,對規范漢字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主要表現為:書寫不規范、理解片面、閱讀量貧瘠、運用能力不高等。
因早期學習基礎差,書寫基本功弱,自身認識不足等,很多學生漢字書寫筆順、筆畫常常出現錯誤,更無美感可言,且常伴有錯別字,如:寫“萬”字時常將筆順誤寫為“橫、撇、橫折鉤”,去逝(世)、好高鶩(騖)遠、惡(噩)耗、談笑風聲(生)等錯別字更是隨處可見。此外,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也給高職學生規范書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以往的提筆書寫已逐漸變成鍵盤書寫,對于漢字的使用也從以往的詞匯積累變成了現在的智能選擇,因此很多學生提筆忘字。而且隨著網絡媒體的日益流行,新興的即時性、淺薄化網絡詞匯成了學生日常交流的主體用語,逐漸代替了傳統的語言習慣[2]。這也有力沖擊了高職學生規范書寫的水平。
學生普遍對常見字詞的理解較為狹隘,多局限于以字面意為主的某一種意思,稍加引申或擴展便理解不了,所以很難做到一詞多解、一詞多用。前期文化素養薄弱、閱讀量少、詞匯積累貧乏、網絡媒體的盛行、智能輸入法的推廣等各種內外因素影響,多數高職生獨立使用規范漢字時,常感力不從心、應對困難、詞窮無語、詞不達意,甚至錯誤頻頻。書面寫作中常常前言不搭后語、錯別字層出不窮、語序混亂、病句累累,常見請假條、申請書中,從字詞、語句、符號到格式,多是錯誤連連。網絡平臺信息交流中,也多使用表情包、圖片、網絡流行語,很少用規范漢字遣詞造句、表情達意。學生對書面文字的理解力普遍偏低,一知半解和不知所云的狀態屢見不鮮,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素養與專業技能發展不平衡,很難通過語言文字能力促進其他技能的提升,甚至嚴重制約著其專業技能的深入發展。
因職業教育重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故許多職業院校師生高度重視專業課、實訓課教學,院校更是在人力、經費、資源、場地、制度等各方面,全力支持各級各類專業課技能大賽,在有限的辦學條件中,以語言文字為代表的基礎人文類教科研的發展自然就會受限。
職業院校往往致力于推進校園建設、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實驗實訓和文化建設等工作,卻忽視了作為內涵建設的支撐——語言文字工作。據了解,許多職業院校語言文字的學習,僅限于語文、普通話語音、書寫課堂和相關學生社團,極少開展專業性、前沿性的名師講座和培訓,學生對專業性的語言文字基礎知識、運用技巧、變化軌跡、教育方式、學習方式、發展方向、研究策略更新不及時,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發展形勢和現狀了解不深入、不全面,眼界受限,對策守舊,能力滯后。許多職業院校不論是自身組織、承擔的,還是派師生外出參加的語言文字類培訓、論壇的數量均低于專業技能領域??梢?,語言文字工作未能與專業技能活動并重發展、相互促進。職業院校應結合學生日常聲韻調發音的共性錯誤和書寫常規漏洞,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培訓,多關注民族地區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尋找更加切實有效的培訓方案和提升對策,并盡力擴大培訓效應和受益面,這將不僅有助于職業院校語言文字工作的整體發展和推進,也有益于院校的綜合治理。
由于受高職院校功利性辦學理念的影響,更多的學生更愿意花時間去學習專業課和計算機,以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和計算機等級證書來提高就業競爭力,不愿意在漢語應用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3]。全然未意識到語言文字能力實則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能力,是培養其他能力的基礎,忽略了語言文字在個人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甚至抱有輕慢的態度。此外,受職稱評聘條件、院校氛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職業院校教師也多愿將精力投向專業技能領域的研究,對于基礎語言文字的研究較少,缺乏針對性且不夠系統,縱深度不足,多停留于滿足基礎性教育教學即可的層面,缺少創新和突破。各類教育教學活動工作繁重,人力、精力有限,多數職業院校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活動多流于形式,疲于應對,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提升,對于如何更切實、有效地推普這一難題,始終得不到更廣泛、更深入的關注和研究[4]。
雖然大多職業院校會不定期通過組織校內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和主持人大賽系列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但活動質量參差不齊,多浮于表面,且未能面向校外發揮出更廣泛的宣傳帶動效應。職業院校常常愿意通過開展專業技能型活動服務當地社會,帶動當地產業和經濟的發展,卻忽略了促進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起著基礎支撐作用的關鍵軟實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脫貧致富、開拓眼界、啟迪民眾、滋潤精神、傳承經典的必備工具。然而,許多職業院校傳承祖國語言文字的基礎陣地作用尚未顯著施展,語言文字宣傳普及活動的內容、方式、受眾、場所等過于局限,未能充分、有力地將其延伸到校外其他領域和人群,帶動力不強,人才和平臺優勢未能高效發揮到語言文字服務社會的工作中,故建議職業院校加強對村鎮、社區、城市務工人員、農牧民等群體的普通話宣傳、培訓工作,幫助文化水平整體偏低的人群提升其語言文字能力,為其拓展其他生活技能夯實基礎,增加保障。也需進一步強化推普組織領導和志愿者隊伍,錘煉工作能力,提高思想認識,認真肩負起語言文字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做實做細下基層活動。
一些職業院校的工作和考評機制多向專業技能領域傾斜,語言文字工作機制大多只是表面性、階段性或不健全的,缺少實質的執行和激勵措施,語言文字工作未切實提升到育人的高度,與人才培養工作的結合并不緊密。因此,對于此項工作,教師積極性不高、重視度不夠,不愿投入過多時間和精力去挖掘和研究相關工作,多止步于必需性和日常性業務。職業院校需將語言文字工作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不斷健全相關長效工作機制,調動工作熱情,激活工作氛圍,變被動為主動,使語言文字工作切實為職業院校提質增優助力,為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性布局服務。
當前,大多職業院校將主要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中,因經費受限,語言文字工作及其教科研領域的經費投入遠比不上專業技能和其他方面的,一些高職院校甚至未對語言文字工作的開展經費做預算。所以,工作基礎保障不夠,阻礙性較大,成效欠佳。例如,印制和發放的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宣傳資料單一,活動規模偏小,活動形式簡單,師生積極性不高等等[5]。
高職院校開展語言文字工作,是學校的法定義務和依法辦學的必然要求,是高職院校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化需求,是提升院校內涵建設,加強教師專業水平,促進學生素質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所以提升高校學生語言文化素養和應用能力,職業院校需轉變觀念,改進不足,提高認識,根除阻礙,高度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堅持技能與人文并重發展,將語言文字工作與人才培養、服務社會高度融合,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法治化、常態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