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春,孫海波,寧燕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都勻 558000)
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人民健康是核心,學校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養[1]。健康素養是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的集中體現,是衡量居民生命質量和健康意識的一項重要指標[2-3],在公眾自我保健能力、自我保健意識和改善自我健康狀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醫學院校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國家和地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持的重任,高職醫學生肩負著基層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使命,他們的健康素養狀況將直接影響基層醫療衛生和基層人民健康素養總體水平的提升[5-6]。貴州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建校的初心就是為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做好服務,為民族地區人民謀健康、謀幸福,因此,及時了解和掌握醫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對強化專科層面醫學人才培養、促進民族地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本研究以貴州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健康素養水平、影響因素及健康素養知識獲取途徑進行調查分析,以期為提高醫高專院校醫學生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民族地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采用隨機整層抽樣法,選取貴州民族地區某醫高專院校大一和大二600 名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大一、大二各300名。
1.2.1 調查工具(1)自行設計人口統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年級、生源地等;(2)采用《2009 中國居民健康素養問卷》[7],該問卷由健康技能(5 道)、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14 道)、健康素養知識(18 道)3 個維度組成,共計37 道題。單選題回答正確得1分,多選題(健康生活方式、四害傳播疾病、艾滋病傳播途徑等)回答正確率≥60%,即認為該道題回答正確,得1 分,選擇不知道或選錯得0 分,總分合計37 分,所有回答正確率≥80%的學生則判定其具有健康素養。(3)健康素養知識獲取途徑調查問卷,包括教師教學、學校宣傳、手機等。
1.2.2 調查方法問卷發放前對團隊教師進行培訓,采用統一指導語,在課間和自習時間向研究對象發放問卷,回答完畢后當場收回,發放問卷600 份,回收有效問卷587 份,有效率97.83%,其中大一年級295 份,大二年級292 份。
采用SPSS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統計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依據健康素養評定標準,所有回答正確率≥80%的學生則判定其具有健康素養,根據該標準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具備健康素養的醫學生人數為89 人,比例為15.16%。
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量的醫學生健康素養比較顯示,性別因素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級因素比較顯示,大二年級健康素養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大一年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生源地影響因素比較顯示,省外醫學生健康技能維度得分高于省內醫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量的醫學生健康素養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health literacy among medica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s,score)
表1 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量的醫學生健康素養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health literacy among medica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s,score)
人口統計學變量n 總分性別271 316年級男女tP大一大二295 292生源地tP省內省外459 128 tP健康技能健康素養知識2.89±0.86 2.94±0.88 0.690 0.490 2.73±0.84 3.11±0.86 5.343 0.000 2.72±0.78 2.98±0.89 2.959 0.003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8.07±2.06 8.23±2.03 0.973 0.331 7.68±1.95 8.64±2.03 5.846 0.000 8.05±2.05 8.19±2.06 0.677 0.499 10.87±2.07 10.74±2.18 0.736 0.462 10.55±2.07 11.05±2.16 2.854 0.000 10.76±2.14 10.92±2.09 0.748 0.455 21.82±4.59 21.92±4.76 0.254 0.799 20.96±4.46 22.79±4.72 4.843 0.000 21.70±4.57 21.92±4.71 0.484 0.629
以是否具備健康素養為因變量(否=0,是=1),以性別(1=男,2=女)、年級(1=大一年級,2=大二年級)、生源地(1=省內,2=省外)為自變量進行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結果顯示,年級是貴州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醫學生健康素養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健康素養影響因素的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Table 2 Binary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health literacy
從健康素養知識獲取途徑可以看出,排在前3 位的依次是手機(43.16%,256 人)、教師教學(13.29%,78 人) 和電視(11.93%,70 人),最少的為書籍(9.20%,54 人),選擇“學校宣傳”的醫學生有64 人(10.90%),選擇“其他”的醫學生有65 人(11.07%)。其中,教師教學和學校宣傳共占24.19%。
健康素養是由Simonds 等在1974 年提出的概念,其定義是指個體具有獲取、理解和處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判斷和決定,以維持和促進健康的能力[8]。2019 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文件提出把提升健康素養作為增進全民健康的前提,根據不同人群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與促進健康教育。相關研究發現[9-10],健康結局與健康素養存在高度的相關性,較低的健康素養水平能夠對人們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有效、最經濟、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便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有關研究顯示[11],截至2020 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的具備率為23.15%,從2012 年開始,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整體水平持續提升,“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到2030 年要不低于30%。在大學生調查層面,曹友琴等[12]對貴陽市1 064 名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健康素養總體水平為26.2%,鄒敏等[13]對武漢市815 名大學生健康素養具備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健康素養總體水平為33.0%,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健康素養均高于2020 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整體水平。
在本研究中通過調查發現,具備健康素養的醫學生僅為89人,健康素養具備率為15.16%,表明貴州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醫學生健康素養具備情況明顯低于我國居民整體水平。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多途徑培養鄉村衛生健康工作隊伍,提高鄉村衛生服務和治理水平。醫高專醫學生肩負著服務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重任,可以說是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主力軍,也是基層健康教育的主體[14],他們的健康素養水平直接關系到基層健康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高醫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對于促進貴州民族地區鄉村衛生事業發展、人才興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貴州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醫學生健康素養整體水平亟待提升。
大學生健康素養影響因素研究發現[15-16],父母文化程度、生源地、性別等對其健康素養水平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本研究中,單因素分析顯示,省外醫學生健康技能維度得分高于省內醫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存在一定關系。貴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生活方式也相對保守和傳統,而該校大部分醫學生的生源地為鄉村,受傳統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影響,與省外醫學生比較就可能導致其健康素養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健康素養研究中發現[17],地域分布是一項重要影響因素,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較高,在西部相對貧困落后地區較低。紀強等[18]在其研究中也發現,生源地為農村的醫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明顯低于城市醫學生,因此,本研究中出現的省內醫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偏低的情況也可能是地域分布因素所導致的。
年級影響因素比較顯示,大二年級醫學生健康素養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大一年級醫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級是健康素養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產生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年級醫學生在經過一年的醫學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學習之后,與低年級醫學生比較在健康素養水平上有較大的提高。首先,不僅是由于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了其對健康素養的理論認知水平,而且一些健康技能和健康行為的學習也提高了其健康素養的整體水平;其次,就醫學專業自身而言,可能由于學習了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其對課外醫學理論知識的關注度,從而提高了高年級醫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任英等[19]對衡陽市1 100 名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年級是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本研究與其研究結果較為一致,進一步說明了知識學習在大學生健康素養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此前的相關研究發現[20-21],醫學生獲取健康素養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計算機網絡、移動網絡、電視等。在本研究中,健康素養知識獲取途徑調查顯示,手機(43.61%)是最主要的獲取途徑,其次是教師教學(13.29%)和電視(11.93%)。出現該調查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近幾年來手機作為移動網絡工具成為醫學生獲取外界信息和學習課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一些科普視頻、科普知識等提高了醫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但是,作為醫學生學習健康知識的主要環境和獲取渠道的學校宣傳以及教師教學,在此次調查中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二者之和所占的比例僅為24.19%,表明學校在健康素養的教育和宣傳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3.4.1 加大學校教育和宣傳力度醫學專業課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通過該門課程的特性加強對醫學生健康素養知識方面的教育,如病理課程是研究疾病的發病機制及病因,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應注意提高醫學生對一些疾病預防的認識水平;又如病原生物學課程主要講授病毒、真菌、細菌等醫學知識,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強調生食肉類、血類等存在的健康隱患,引導醫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日常生活習慣,幫助他們提高健康素養水平。此外,學校有關部門要在校園定期開展健康素養宣傳,開設健康行為、健康技能等科普專欄,營造良好的科普氛圍,提高醫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
3.4.2 豐富健康知識獲取途徑本次調查顯示,通過書籍、其他方式獲取健康素養知識的比例較低,學校要豐富醫學生健康素養知識的獲取途徑。一方面,可以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豐富學生有關健康素養方面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能操作比賽的方式,促進健康技能的學習和形成。醫高專院校醫學人才培養更傾向醫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技能比賽的方式不僅能夠豐富醫學生健康素養知識,而且能夠提高醫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此外,還可以在宿舍、食堂和教學樓等場所設置報紙欄,定期發放載有健康知識的報紙,通過閱讀來提高醫學生健康素養的整體水平。
3.4.3 加強手機合理使用的引導本次調查顯示,醫學生健康素養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為手機,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在翻看手機上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在當前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要引導醫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如教師可以利用超星學習平臺等手機App 布置一些課后作業,讓醫學生通過查閱相關的醫學專業知識來提高醫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貴州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醫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學校和專業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醫學生的健康教育。醫高專院校肩負著地區基層醫護人才培養的重任,其人才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鄉鎮居民的身心健康,在“大健康”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要明確和堅持培養綜合素質能力的醫學人才目標,為發展和振興民族地區衛生健康事業守好初心,不負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