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上的海豚


格力的高庫存和回款問題尚未緩解,在經濟放緩伴隨著房地產下行周期下,如何去庫存化將是格力近幾年的主基調。格力電器的轉型道路仍然任重道遠。
王自如被群嘲,格力電器(以下簡稱“格力”)又一次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格力的股價因此在短時內暴跌50億元。
格力近三年來的日子沒那么好過。單從財報數據來看,營收與增長都出現回落。2020-2022年,格力的營收都回到2000億元以下,去年,其營收同比增長率更是低至0.26%,這一數據表明公司在擴大市場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方面正面臨挑戰。
格力在國內空調市場日益飽和,在海外業務占比不足15%。為了尋求新的增長點,格力曾嘗試向家電市場、手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進軍,但這些嘗試尚未帶來明顯的成效。
現金流壓力高于美的
日前格力公布的2023三季度財報,單季度營業總收入560.22億元,同比增長6.63%,實現歸母凈利潤74.19億元,同比增長8.50%。
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錄得29.61%,其中單季度毛利率為30.45%。受銷售費用增速較快的影響,三季度格力電器的凈利率增速略慢于毛利率。
橫向對比,報告期內,格力與美的毛利率方向趨同,但從回升的幅度來看,格力更為明顯。凈利率方面,格力始終高于美的。
費用方面,格力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都遠高于營收增速,同比分別增長19.99%,59.17%,其中,銷售費用在三季度大幅增長。據格力半年報,銷售費用增長主要由于安裝費用大幅增加。另外公司的研發費用率為-0.24%,有所下降,這說明格力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力度有所減弱。
長短期借款、存貨和應收賬款一直是格力格外被關注的重要指標。根據其資產負債表數據,2023第三季度,格力長期借款同比上升,短期借款同比呈明顯下降趨勢。預示著格力似乎在降低短期風險,實行長期計劃。
橫向對比美的可以看到,格力的短期借款明顯高于美的,而美的的長期借款則遠高于格力,這可能預示著格力現金流壓力高于美的,償債能力不如美的。
存貨方面,格力的存貨同比去年有所降低,存貨周轉率從2018年第三季度開始逐年下降,今年三季度僅微微上揚。說明公司可能從2018年就出現了銷售停滯、存貨高、周轉慢的問題。
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同比去年三季度上升30.7億元,達到167.6億元。貨雖然賣出去了,但沒收回的款越來越多,這有可能是格力向下游經銷商壓貨,同樣反映格力銷售環節出現了嚴重問題。
如果將應收賬款和存貨合并看,則會發現,2019年以來,格力面臨的去庫存化問題仍然非常嚴峻,未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此外,格力應收賬款周轉率從2018年第三季度開始逐漸提高,但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逐年走低。意味著近三年來,格力的壞賬損失風險可能有所提高。
2023年第三季度,格力的合同負債為237.02億元,相較去年同期上漲超65億元,表面看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說明行業景氣度在回歸上升,市場對格力的產品需求在增加。但深入看,預付款項是下滑的,說明很多采購合同并沒有支付貨款,依然反映了和上文同樣的問題:貨壓在供銷商倉庫里,但賣不出去,無法實現回款。
從三季度的利潤表來看,格力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從資產負債表來看,依然不容樂觀。而格力近年來面臨的轉型困境,或許已使董明珠焦頭爛額。
格力的困境
過去,格力電器依靠其卓越的空調業務成功打入世界500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空調對格力的拉動效應明顯減弱。作為“空調一哥”和家電行業第一梯隊,格力的業績表現成為整個行業的縮影。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在內部電話會議上表示:“未來三年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他的這一判斷基于商業規律和周期的疊加效應。自2019年以來,隨著地產行業的“黃金十年”走向尾聲,商品房的銷售陷入停滯,壓力不可避免地傳導到家電行業。
空調屬于大型家電,其銷售與房地產市場的熱度密切相關。如今,隨著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過去,空調市場的需求量也日益飽和。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房地產精裝修市場新開盤項目2015個,同比下滑42.2%,緊隨其后的是空調市場的下滑趨勢。此外,由于銅、鋁等大宗原材料價格持續高位震蕩,部分原材料漲幅超過100%,使得空調制造企業的成本壓力劇增。
根據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發布的《2022年中國家電行業年度報告》,2022年家電行業國內銷售規模為7307.2億元,同比下滑9.5%,出口規模為5681.66億元,同比下降10.9%。其中,全球家用空調市場規模為1.6億臺,同比下滑3.1%;中國市場規模為8022萬臺,同比下滑1.6%。此外,艾肯網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中央空調整體市場容量同比上年度下滑2.6%。這些數據都表明,整個家電行業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
在此背景下,格力電器去年的業績表現雖然跑贏了行業大市,但比起2021年13.96%的增速而言近乎停滯。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格力的高庫存和回款問題尚未緩解,在經濟放緩伴隨著房地產下行周期下,如何去庫存化將是格力近幾年的主基調。
除了主營業務空調之外,格力生活電器方面的發展也不如人意。盡管該項業務在去年收入達到45.68億元,但同比下降了6.43%。這表明格力電器在拓展其他產品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在國內市場增量不足的情況下,轉戰海外或許是企業的新機遇。然而,當美的和海爾將空調銷售推向全球時,格力電器依然主要雄踞在國內市場。2022年,格力的外銷占比只有不到15%,遠低于美的和海爾的40%以上。
在國內市場,格力電器也面臨著線上與線下的沖突。盡管格力通過各種改革措施努力增加銷量,但這一舉措卻動了線下經銷商的“蛋糕”,實行起來阻力不小。
與此同時,格力電器在互聯網上不斷營造自身國民空調品牌的形象,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品牌影響力。但這也使得格力更加受困于這種“國民品牌”的光環。消費者對于格力產品的期待值提高,使得公司承受了更大的壓力。一旦業績無法滿足市場預期,就會引發市場的廣泛批評和討論。
“革自己的命”不易
對于格力電器這樣的行業巨頭來說,面對市場增長乏力和競爭對手的追趕,改革已經成為其不得不為的選擇。格力電氣董事長董明珠在2022年股東大會上曾表示:“如果格力還以單一空調為發展,未來是死路一條。改革,首先是革自己的命?!?/p>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里,格力一直在嘗試多元化布局,包括進軍家電市場、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自2004年起,格力開始涉足家電市場,并在2013年在珠海成立了格力大松生活家電有限公司。然而,盡管公司已經嘗試了近9年,其生活電器業務對總營收的貢獻始終未能超過3%。
2015年,董明珠宣布格力將進軍手機市場,并放言要超越小米。此后,格力每年都會推出新款手機,銷量卻遠落后于小米。目前,官方平臺“格力董明珠店”僅剩2021年發布的手機產品TOSOT G7和數十款充電寶。
除了手機業務外,格力還跨界進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然而,這一決策導致格力在2021年經歷了股價下跌近40%的困境。當時,珠海銀隆新能源正面臨持續虧損,投資人對這一領域并不看好。董明珠力排眾議,宣布格力將正式收購該新能源企業,并將其更名為“格力鈦”,作為格力產業鏈的延伸。
2022年年底,珠海格力預制菜裝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隨后,董明珠當選廣東省預制菜裝備產業聯盟的理事長。此外,2023年年初,董明珠也透露,未來格力將把儲能技術用于冰箱,推出一款斷電一周,冰箱也能保鮮食物的家用冰箱。
遺憾的是,格力始終未能找到有力的第二增長曲線,盡管對綠色能源、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業務寄予厚望,但在2022年,這些業務的總營收分別為47.01億、45.68億和4.32億,僅占總營收的2.49%、2.42%和0.23%。目前依然只能靠賣空調業務來撐起整個公司。
相較于格力在市場布局上的曲折,美的表現則更為穩定。近年來,美的不僅在總體營收上超過格力,而且在空調板塊也展現出領先的實力。
即使在2022年電器行業整體營收放緩的情況下,美的的營收仍然超過了3400億元,而格力2022年營收1902億元,今年8月份公布的世界500強名單顯示,美的位列第278位,格力卻已滑落世界500強。
同時,美的的市場布局和消費電器業務比重均衡,地區銷售近乎持平,外銷達到1400多億元。美的2022年財報顯示,在家用空調領域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同時在電飯煲、電風扇、電暖器等十幾個品類的線下市場份額也位列第一。
相比之下,格力仍以內銷為主。這表明,盡管“好空調,格力造”的口號耳熟能詳,實際上身邊各類美的電器分布更為廣泛。而其他智能家電品牌后來居上,格力面臨的不僅是空調市場增長乏力的挑戰,還有來自前狼后虎多方面的追趕和超越。
渠道方面,此前因受疫情沖擊,饒是“保守”的董明珠,也不得不大力推動渠道變革,開始擁抱線上。
格力電器線下銷售網絡龐大,由數萬家專賣店組成。隨著電商渠道的崛起,線下銷售受到沖擊。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變化,格力電器試圖削減銷售公司的層級,希望經銷商、專賣店能更好地與電商渠道均衡發展。
2022年,格力電器與京東合資的公司取代了原有的銷售公司,成為格力空調在河北的新代理。這一變革被認為效率更高,但也有一些區域連鎖的負責人的對外表示,格力推動渠道變革導致他們賣格力產品的利潤變薄。
格力電器的轉型道路仍然任重道遠,目前從其三季報中還無法看到具體舉措。船大難掉頭,無論如何,格力的轉型都需要不短的時間來實現。
(據海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