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患病看似是個人的事,但與國家的發展建設密不可分。
入冬以來不斷有朋友在微信圈里發信息,這個說他的外孫女突然病了,連續幾天沒去幼兒園了;那個說他的大孫子感冒了,發燒,已經三天沒去上學了;還有的說,自己莫名其妙流鼻涕還咳嗽,似乎又“陽”了;更有人轉發醫院的信息,說這些日子就診的人激增,走廊里都是躺著打吊瓶的患者,住院部更是一“床”難求,被占得滿滿的。
冬季是各種疾病的“溫床”,特別是呼吸道疾病,更是進入高發期。國家有關監測部門顯示,近期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續上升與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疊加有關。國家衛健委要求各地醫療機構,要科學做好診治工作,同時提醒民眾、尤其是易感人群要做好個人防護,防患于未然。
有病并不可怕。在我們國家,統籌醫療資源,方便群眾就近有序就醫,一直是醫療改革的方向。提倡“大病去大醫院就診,小病到社區醫院解決”,這樣有利于科學、有序布局,使“尖端”的醫療技術得到充分發揮,讓廣大患者得到更便利、更及時、更有效的醫治。比如近期急性呼吸道疾病多發,如果完全靠大醫院很難承受如此之重的壓力,而落實好分級診療制度,跨科跨院調劑力量,發揮醫聯體作用,提高一般性感染的診療能力和重癥識別轉診效率,既可以事半功倍,又能切實解決醫生“供不應求”的問題。事實上,一些患者并非想象得那么嚴重,有的只是輕微的感冒,但因為缺乏必要的醫學常識,又經過了“疫情”的磨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恐懼”心理多多少少在作祟。于是患者們稍有點風吹草動便涌向了醫院,而且更青睞“大醫院”、“名醫院”,這讓一些醫療機構苦不堪言。
擴大和增開相關診室,擴充治療區域勢在必行,而社區醫院應首當其沖。盡管社區醫院的醫療條件、設備,包括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與水平,與大醫院相比確有一定的差距,但對于一些基本病情的判斷和治療,應該還是有相當的把握和能力?;颊卟⒉磺宄约旱牟∫颍膊涣私獠∏?,反而“憂慮重重”。如果此時社區醫院能“排憂解難”,醫療資源擠兌的現象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此外,當今是科技發達的時代,互聯網的強大功能同樣可以運用在醫療上?,F在“云就醫”已被網民逐步接受,許多患者,特別是年輕人喜歡在網上“就醫”。許多“名醫”、“名師”也加入了網絡就醫的隊伍,這為“云就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能引起患者的“熱情”和信任,是一種新穎、便利而實用的醫療新渠道。
社區醫院“云就醫”,不但方便,分流了患者,更重要的是減少交叉感染風險??芍^一舉兩得。
患病看似是個人的事,但與國家的發展建設密不可分。有強壯的身體,才有努力奮斗的力量。因此深挖醫療機構內部資源潛力,保障群眾獲得更好的就醫與健康服務,是各級政府和各醫療機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治療為輔,預防為主。防微杜漸,首先要“阻斷”病毒的侵襲根源。要特別關注“一老一小”,學校、托幼機構、養老院等重點人群密集場所。要堅持傳統有效的衛生習慣:戴口罩、勤洗手、常開窗。更要充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同時要引導和告誡眾人,各種疾病雖來勢洶洶,但只要大家齊心合力,一定會將其遏制,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絕不會、也絕不能受到任何侵蝕。